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經過多年發展,垃圾處理理念已從早期的廢棄物處理進入源頭減量和循環利用新階段,將垃圾變廢為寶、進行資源化利用,已成為垃圾處理的普遍共識和發展方向。張家口市政協圍繞“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議題,開展實地調研,并重點學習了外省市農村垃圾綜合治理工作的先進經驗做法,組織有關縣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召開對口協商座談會,共同協商出適合張家口市基層工作實際、符合村民習慣意愿、管用實用的農村生活垃圾綜合處理有效途徑。
優化頂層設計,下好全市工作“一盤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涉及部門多、專業范圍廣,必須從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科學規劃等各方面整體推進。一是制定全市工作方案。將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由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盡快研究制定《張家口市農村垃圾綜合治理中長期工作方案》,明確全市農村垃圾綜合治理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推進途徑,明確市、縣(區)、鄉三級政府各自職責及相關部門推進責任,以發揮試點示范引領作用為先手棋,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為全市有序高效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提供工作遵循。二是統籌各方工作力量。各級政府注重統籌協調住房和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發展改革、鄉村振興、供銷合作社等部門工作職能,每年年初制訂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和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行動計劃,年中組織召開現場會調度工作、解決問題,年底組織開展檢查驗收。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對村“兩委”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使之成為農村“治理垃圾”的明白人、帶頭人,讓基層組織成為實施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最有力的組織者和實踐者。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將終端建設擺在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極端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回收、維護、處理”三大機制。依托鄉村現有設施建設垃圾回收站建立回收機制,確保可回收垃圾有人收、有地存。建立集運管巡查、設備維護、糞污清淘等為一體的維護機制,確保設備壞了有人修、糞污滿了有人清、日常運行有監管。建立以堆肥設施、有機肥加工廠等為主要方向的處理機制,確保易腐爛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收集后能及時處理、資源化利用,減量后的極少數垃圾可作焚燒處理。
堅持精準施策,“一戶一策”推進“廁所革命”。切實打破當前改廁工作中“一村一模式”的工作做法,積極借鑒山西省呂梁市軍渡村的先進經驗,實施“一戶一策”方案,做到分類施策、穩步推進。一是選準改廁模式。深入總結張家口市當前改廁經驗,對已有改廁模式的優點、缺點進行全面總結,選擇若干改廁模式建立全市“改廁選擇庫”,對于具備上下水管道條件的區域直接采用水沖式廁所一步到位;對其他情況可統籌當前涿鹿縣大口徑直下式廁所、尚義縣雙坑交替積肥池式廁所、萬全區ECO生物降解馬桶、崇禮區聯戶水沖式廁所及普通衛生旱廁等模式,由政府提出建議改廁清單,村民自主決定改廁模式,做到改一座、成一座、用一座。二是分類精準施策。針對張家口市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經濟條件、生活習慣等實際,靈活搭配改廁模式,既可以按照傳統模式一戶一廁,也可根據農民意愿建立多戶并聯小型自用公廁,有實際需要的甚至可以一戶多廁,政府對第二套廁所只幫助安裝不補貼資金,確保改廁真正方便群眾。三是穩步推進改廁工作。綜合考慮地方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群眾滿意度等各方因素,一個村可以拿出3—5年甚至更長時間持續推進改廁工作,不宜一刀切、模式化,不能簡單依靠“運動”式工作方法搞“清一色”。
注重研發應用,探索低成本污水處理及循環利用模式。大膽探索農村生活污水靈活處理方式,深化科技手段研發及運用,建設高循環利用、低成本投入的污水處理體系。一是加強灰水回收利用。緊密結合農村生活污水實際污染物質少、產生量少這一現實狀況,將糞污黑水與灰水區別對待,以灰水二次利用作為農村污水治理的重點,通過多戶管網并聯統一處理或單戶簡易處理,將處理后的水用于農業灌溉等生產活動,實現水資源的最大利用,有效減少農村隨街傾倒污水現象。二是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學習借鑒山西省呂梁市依托基站化處理設備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的經驗做法,積極探索張家口市污水治理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支持本地企業研發智能小型污水處理基站,依據不同人口規模集中或分散設置不同規格污水處理設備,最大程度降低人員、技術成本和使用門檻,擴大推廣使用范圍,讓更多群眾受益。三是配套制定過渡舉措。以保留村、合并村等為類別,對全市農村進行分類規劃,對保留村可一步到位完善基礎設施;對合并村可采取一定的過渡措施,比如對滲水井等傳統設施進行簡易聯戶無害化處理、每日定時收集等,逐步養成村民定點傾倒習慣,在減少污染和隨街傾倒現象的同時,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推動就地減量,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最基礎的是實施初步的垃圾分類,實現生活垃圾的就地減量。一是簡化垃圾分類項目。農村推動垃圾分類較城市而言,具有生產端的特別需求和生活端的傳統習慣,應簡化垃圾分類項目,因地制宜探索具有農村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方法,結合農村“賣破爛”、爛果菜葉堆肥等生產生活習慣,以“可回收、可堆肥、其他”三個類別對垃圾進行簡單分類,切實做到“化繁為簡”。二是制定完善獎勵政策。借鑒山西省呂梁市孟門鎮再生資源服務站做法,建立以鄉鎮為基礎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實行可回收物“有償”分類回收。為村民辦理垃圾分類積分儲蓄卡,使用垃圾分類積分卡,開展綠色儲蓄賬戶積分兌換活動。村民把分類垃圾轉運到再生資源服務站,進行積分儲蓄、獎勵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對參與廚余垃圾、壞果爛菜回收堆肥的群眾,定額贈予有機肥料等,充分激發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增強分類后垃圾的處理能力。通過引進先進的分類技術和處置技術,對所搜集的垃圾中具備再利用價值的進行資源化利用,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其最大經濟價值,實現廢棄物良性循環。對餐廚垃圾和農村有機質廢物,通過技術處理堆制成有機肥、腐殖土、土壤調理劑等產品,直接用于田間農作物種植。將不具備再利用價值、有毒有害的垃圾進行就地、無害化處理和無害排放,永久消除長期環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