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縣政協作為基層專門協商機構,是推進協商民主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本文以廊坊市縣政協的實踐探索為例,深入研究市縣政協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優勢作用,探討市縣政協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實現路徑和制度機制,切實增強基層政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效能。
一、市縣政協在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獨特優勢
市縣政協作為人民政協的基層組織,集協商、監督、團結、民主于一體,把協商民主貫穿于工作履職全過程,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實踐,具有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獨特優勢。
(一)市縣政協貫通協商民主環節,高度契合全鏈條人民民主的要求。全鏈條,即協商環節全,有完整的民主參與實踐,貫穿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的全過程。市縣政協組織架構覆蓋全面、協商經驗積淀深厚、制度體系規范成熟,有效運用視察考察、調研協商、民主監督等方式,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常態化開展協商議事,打通了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的主動脈,暢通了委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毛細血管,在參與主體、參與程序、參與形式、參與保障等各環節都體現協商民主,保證了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形成了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民主程序閉環,讓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的意愿訴求在決策和落實中得到充分體現,推動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二)市縣政協豐富協商民主內容,高度契合全方位人民民主的要求。全方位,即協商內容全,協商議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在各方面的權利。市縣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界,人才薈萃、智力密集,代表性強、聯系面廣、包容性大,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期盼的問題,具有專業知識、真知灼見,在廣泛協商、平等對話中,為區域發展出實招、謀良策,基層治理添助力、增合力,構建起以人民為中心的協商民主體系,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協商高度、協商力度、協商溫度。市縣政協堅持優化界別設置,增強界別代表性,通過開展專題協商、界別協商,廣納睿智之言,共商務實之策,反映群眾呼聲,解決群眾期盼,推進協商民主植根于基層治理、服務于群眾生活。
(三)市縣政協拓寬協商民主形式,高度契合全覆蓋人民民主的要求。全覆蓋,即協商形式全,以多樣的民主渠道,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廣泛、持續、深入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市縣政協充分發揮聯系廣泛、渠道暢通的優勢,通過不斷豐富全體會議、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雙月專題協商會、專家協商會、對口協商會、提案辦理協商會以及網絡議政、遠程協商等協商形式,持續完善提案、視察、專題調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制度機制,為各黨派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提供了舞臺,為政協委員有序參與基層協商、密切聯系界別群眾搭建了載體,為廣大人民群眾發表意見、表達訴求拓寬了渠道,為黨政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學者、利益相關方等互相交流提供了機會,擴大了協商參與面,激發了社會各界協商意識,提升了社會治理實效性。
二、廊坊市縣政協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探索
廊坊市縣政協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專門協商機構建設,著力完善機制、拓展平臺、提升質效,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實踐。
(一)加強黨的領導,強化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引領。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作為市縣政協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貫穿到市縣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的各項工作之中。一是落實專門協商機構政治責任。市縣政協黨組自覺將履職活動置于黨委工作大局,重大事項及時向黨委請示匯報,重大協商活動邀請黨政領導參加,政協年度協商計劃草案報黨委常委會會議研究確定,切實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二是加強專門協商機構黨建質量。廊坊市政協成立8個履職黨支部、16個黨小組,將147名黨員委員按照界別和地域統籌編組,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以發揮政治功能為著力點和落腳點,實現專委會履職與黨建工作同步推進。固安縣政協成立4個功能型黨支部,101名黨員委員全部納入支部,在工作履職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三是強化專門協商機構組織保障。市政協新組建了人口資源環境、民族宗教和港澳臺僑、農業和農村3個專委會,形成“一辦八委”格局。縣級政協普遍由“一辦三委”增設到“一辦四委”或“一辦五委”,行政編制平均達到15人以上,有效改善“兩個薄弱”問題,市縣專門協商機構的工作基礎進一步夯實。
(二)完善協商機制,強化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堅持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保障市縣政協協商民主規范運行,使協商活動都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一是完善協商規則。制定出臺協商計劃制定辦法、協商工作規則、提升協商議政質量意見等文件,建立健全了議題征集、政協黨組研究、黨委常委會會議確定、三辦聯合印發計劃的工作機制,搭建起涵蓋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制度體系。二是健全協商體系。建立形成以全體會議為龍頭,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為重點,以雙月專題協商為常態的多層次、體系化、高效有序的協商議政格局。2019年以來,市縣政協分別組織開展協商議政89次和367次,協商頻次提高20%以上,通過加密協商頻次,擴大協商民主覆蓋面。三是增強協商質效。深化推廣協商閉環模式,有效銜接協商前深入調研、協商中部門參與、協商后跟蹤問效三個環節,協商的組織運行體系更加規范。如在現代商貿物流課題協商前,邀請北華航天樊俊花教授,圍繞物流數字化轉型、供應鏈協同創新、金融服務平臺等,向參與委員開展專題輔導,提高了協商活動的專業水平。
(三)拓展協商平臺,強化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工作載體。切實發揮市縣政協上下貫通的制度優勢,把用好各類協商平臺作為重點,組織好市縣政協協商履職活動,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載體。一是強化市縣平臺“資政”功能。2019年以來,廊坊市政協共辦理提案1381件,形成調研報告46篇,征集大會發言465篇,多項成果轉化為部門的政策措施。市政協在全省率先成立政協理論研究會,文安縣政協建立90多名專家參與的協商人才庫等,切實提高了市縣政協協商議政質量。二是用好上級平臺“建言”功能。積極參加京津冀政協主席聯席會議、省政協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等,在更高平臺為廊坊高質量發展建言發聲。主動服務住廊全國政協委員和省政協委員,就加快城際鐵路聯絡線亦莊至廊坊段建設,認真調研,全國政協會議期間廣泛征求意見,21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出,列為2023年全國政協重點提案,并由全國政協分管副主席重點督辦。三是拓展基層平臺“聚識”功能。結合市縣政協實際,在基層深入開展小微協商,以政協組織、委員為主體,界別群眾、村街鄉賢、企業代表等廣泛參與。目前,市縣兩級政協建成委員聯絡站72個,設立委員之家44個,靈活開展小微協商。大城縣政協按照有組織、有場所、有設施、有制度、有活動的“五有”標準,高標準建成華美集團、神州集團等7所委員之家。
(四)堅持多措并舉,強化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工作質效。把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合到市縣政協日常履職的各環節,不斷提高協商活動質效。一是改進經常性工作。制定出臺市政協提案工作條例,健全提案選題協商、立案協商、交辦協商等機制,建立市政協主席會議成員督辦重點提案機制,安次、永清、大城等政協創新建立黨政主要領導領銜督辦重點提案機制。市政協制定出臺加強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意見,召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秘書長會議,大廠縣、永清縣政協成為省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直報點。二是深化凝聚共識工作。制定出臺加強凝聚共識工作的意見、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政協中的作用的意見等文件,建立黨組成員聯系界別、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等機制,市縣政協凝聚人心、匯集民意功能進一步增強。三是加強民主監督工作。制定出臺加強政協民主監督工作的意見,推動監督議題納入協商計劃,健全“特約社會監督員”機制,142名委員參與群眾滿意度評議等活動。圍繞基層社區綜合治理、中醫院改擴建等課題,融協商、監督于一體開展協商式監督,暢通了問題解決渠道。四是強化發揮委員主體作用工作。制定出臺了委員工作規則、強化政協委員責任擔當意見等文件,建立健全委員履職檔案、履職情況統計等制度,激發委員履職積極性。三河市政協建立委員“五個一”工作機制,細化委員履職內容。霸州市政協深入開展“三走進一聯系”活動,建立多層次聯系服務委員制度。廣陽區政協制定《優秀履職委員評選辦法》,對委員履職進行全面評價,全面調動委員履職積極性。
三、充分發揮市縣政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立足新征程,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的新部署新要求,全面發展協商民主,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市縣政協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6個著力點。
(一)強化政治性,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引領力。市縣政協作為政治組織,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各個方面。強化創新理論武裝。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市縣政協工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準政協性質定位,聚焦協商主責主業,在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創新實踐中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市縣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統一思想行動,以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凝聚力量,以推進廊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走在全省前列鼓舞干勁,推動市縣政協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工作始終圍繞黨政中心工作展開。強化基層黨的建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實全國政協和省政協黨建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履行政協黨組、機關黨組職責,切實增強政協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政協基層黨組織在協商調研、視察考察、凝聚共識中的作用,做到黨建工作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一體推進。
(二)強化人民性,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覆蓋力。把面向基層群眾,解決基層問題作為市縣政協開展協商的重要著力點。協商議題聚焦基層。市縣政協開展協商,更多選擇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問題,安排一定數量“小切口”、受關注、能落實的協商議題,推動群眾的事情在政協平臺商量著辦。協商過程群眾參與。深入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相銜接,把協商會議開到群眾中去,開到企業、社區(街道)等基層單位,直接問計于基層委員和群眾。探索遠程協商、網絡議政新形式,打造親民近民的網絡協商平臺,推動政協協商從線下到線上、從封閉到開放,豐富協商民主的實現路徑。成果落實群眾監督。進一步健全完善提案辦理督辦機制、社情民意信息辦理反饋機制等,及時將部門辦理意見向政協委員和界別群眾反饋,對落實情況持續開展跟蹤監督,促進履職成果及時轉化。
(三)強化專業性,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組織力。切實發揮市縣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專”的優勢,提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組織功能和保障水平。構建規范的制度體系。適應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協商民主、民主監督、凝聚共識等工作規則,加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設,為協商民主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建強專門的協商力量。發揮政協委員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主體作用,加強業務培訓,提升履職能力,提高協商本領,健全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的工作機制,讓委員成為基層協商的生力軍,建言獻策的出謀者,服務為民的奉獻者。提升專業的協商水平。市縣政協專門委員會作為協商工作的組織者,圍繞協商議題征集、協商方案制定、協商主體確定、參與部門邀請、調研工作安排、協商會議組織等各個環節,探索完善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切實保障協商活動的有序、有效開展。
(四)強化銜接性,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協調力。搭建多層次、寬領域的協商平臺,有效銜接其他協商渠道,促進協商民主的優勢互補、協調配合。有效銜接政黨協商。通過政治協商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在根本問題、重大問題上統一認識,協助黨委把各方面力量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有效銜接人大協商。政協委員與人大代表共商國是、共同聽取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積極助力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工作。有效銜接政府協商。通過專題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等渠道,參與政府聽證會、征求意見會等方式,促進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有效銜接基層協商。通過搭建“委員之家”“委員聯絡站”“委員工作室”等委員活動陣地,組織開展小微協商,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相互貫通。有效銜接人民團體協商、社會組織協商。通過議政建言、凝心聚力一體設計、一體落實,拓展了解民情、吸納民意、匯集民智、解疑釋惑的渠道,發揮參加政協的各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的界別優勢。
(五)強化功能性,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貫通力。圍繞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打造完整鏈條,促進民主程序閉環。民主選舉方面。市縣政協遵照政協章程開展選舉工作,嚴格執行有關程序規定,細化操作流程和具體要求,確保選舉公平公正公開,保證程序民主和結果有效。民主協商方面。堅持黨委會同政府、政協制定年度協商計劃,對協商的參加范圍、討論原則、基本程序、交流方式等作出規定,對明確規定需要政協協商的事項經協商后提交決策實施。民主決策方面。鼓勵參加政協的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座談會議、調查研究、視察考察等形式,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開展協商議政,提出意見建議,助推黨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民主管理方面。政協委員通過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管理,把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民主監督方面。圍繞黨和國家重要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解決,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開展協商式民主監督,協助黨委和政府解決問題、改進工作。
(六)強化包容性,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凝聚力。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切實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點。堅持求同存異。鼓勵參與協商的各方面人士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自由發表意見,在充分民主的基礎上作出決策,既尊重大多數人的共同意愿,也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堅持平等對話。引導各協商主體掌握協商技巧、溝通藝術,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避免簡單的你說我聽、各說各話,避免協商儀式化、程式化。堅持增進團結。協商要善于把握界別群眾思想動態,有效凝聚共識,有針對性做群眾工作,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