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不到石家莊竟然有這么多的書法文化遺存?”“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潑天富貴’,我們可要接得住、護得全、用得好。”“舉辦中國(石家莊)漢字書寫節,這個建議好。如果能落實,對于提升省會形象有很大好處。”……在今年召開的省兩會上,河北敬業大酒店大廳的茶歇區內,寇學臣、曹郁、葛昌秋、張威、徐敬雙等5位省政協委員聚在一個小圓桌旁,就如何開發利用省會書法資源展開了深入討論。
傳承書法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
提起一座城,你最先想到什么?這座城最讓你戀戀不舍的又是什么?對于從事書法教育的河北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寇學臣委員來說,省會石家莊給他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豐厚的漢字書法遺存。
“新樂市有伏羲臺,‘伏羲氏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為漢字的形成創下了肇始之功;平山縣中山國遺址出土的‘中山三器’,以典型的‘中山篆’續寫了戰國時期的漢字文明和書法輝煌;元氏縣的封龍山漢碑,為篆書向隸書過渡時期的典型書風,漢隸氣魄之大,無逾于此;正定縣隆興寺的《龍藏寺碑》被譽為‘隋碑第一’;鹿泉區的土門關,是顏真卿《祭侄文稿》的創作背景地,此作在書法史上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會議間隙,寇學臣委員“抓”住了曹郁和葛昌秋兩位委員,把他們臨時約到了酒店的茶歇區,就自己的提案《關于將“漢字書寫”打造成石家莊城市文化名片的建議》向他們征求意見。
讓寇學臣委員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話語引起了在旁邊休憩的張威委員、徐敬雙委員的關注,兩個人也立馬加入了進來,并不時地給出自己的意見。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漢字是文化,漢字書寫也是文化,由漢字書寫演化而來的中國書法更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主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是新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石家莊要站在文化賦能城市的高度推進‘漢字書寫’名城建設。”寇學臣委員建議,通過舉辦“中國(石家莊)漢字書寫節”,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征稿,讓全國書法愛好者因“漢字書寫”從而知道石家莊、向往石家莊。
“這個提議不錯,我想知道的是,我們如何打造它?基礎在哪里?”作為一名民辦教育工作者,徐敬雙委員很在意舉辦大規模漢字書寫活動的可行性。
對此,寇學臣委員表示,2010年,石家莊市教育局等4部門在自己的建議下推出了“規范漢字書寫百千萬工程”,目前石家莊已有連續舉辦14屆“漢字書寫節”的經驗積累,建立實驗學校235所,培訓教師6000余名,受益師生達60萬余人次,為全面提高市民的規范書寫意識、漢字書寫水平、書法文化素養和藝術審美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學校師生,群眾基礎也很重要。”曹郁委員認為,舉辦這樣的活動,必須讓全社會都參與進來,讓社會各界行動起來,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石家莊、了解石家莊,從而懂得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讓人們能夠永遠地記住石家莊。
張威委員一邊傾聽,一邊表達自己的觀點:“記住石家莊,就得把石家莊的特色展現出來。活動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如何體現石家莊厚重的書法文化,這個應該是最吸引人的。”
“沒錯,我在提案中提到了,建議對石家莊的書法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整合,打造一條‘真(龍藏寺碑)——行(祭侄文稿)——隸(封龍山漢碑)——篆(中山篆)’的書法文化精品旅游路線,彰顯石家莊書法特色和文化底蘊,面向全國公眾講好‘漢字書寫’名城背后的故事。”寇學臣委員解釋說。
作為媒體人,葛昌秋委員更加關注這項活動的社會意義:“我覺得,書寫不是簡單地寫字的橫平豎直,寫字的線條粗壯,寫字的間架結構,而是要寫出石家莊的文化,寫出石家莊的精神,寫出石家莊的內涵,通過寫字來書寫我們城市的歷史、我們城市的光榮、我們城市的未來!”
“這點我非常贊同。我們要通過這項活動,讓參與活動的每個人都有神采,讓全國人民看到我們省會石家莊的精氣神。精氣神的來源就是文化的不斷積淀。我們一方面要寫,打造‘書寫之城’;一方面還要讀,打造‘書香之城’,讓整個石家莊都沐浴在寫字讀書的氛圍當中。”曹郁委員說。
可以把省會書法文化打造成“城市IP”
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當下,文化正成為地方營商環境中重要的資源稟賦。5位委員一致表示,石家莊應該將書法文化打造成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把書法文化的“軟實力”轉化成支持產業發展的“硬支撐”。
“其實,我國南方的書法資源比不上我們北方。就說石家莊這些書法歷史遺存,隨隨便便地拿出來一個,放到全國都是閃閃發光的,但我們卻沒有利用好或者說沒有利用起來。浙江紹興用一個《蘭亭序》,就做大了一個景區,做強了一個城。”曹郁委員認為,書法文化完全能夠帶動一個產業,以書法賦能經濟發展是可行的。
“這里面的關鍵是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我們政府部門要深挖書法文化的獨特性,找好書法文化與旅游事業發展的結合點,精心打造書法文化旅游產品的豐富性,還得著力培育書法文化消費環境的形成,注重游客的書法文化體驗。”徐敬雙委員說。
寇學臣委員對徐敬雙委員的看法深表認同:“搞書法文化旅游,要‘量身定制、量體裁衣’,深度考慮如何與游客心中的印象形成對應關系,加深他們的書法記憶,不能盲目地追時尚跟潮流,也不能照搬照抄,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人精我新’。”
作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一個優秀的城市形象是抓住人心、留住人情的關鍵。5位委員在討論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城市IP”概念。
近年來,借“燒烤”走紅的山東淄博,被“不倒翁小姐姐”帶火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因“村BA”走紅的貴州小城臺江,憑一部《繁花》劇屢次“出圈”的上海,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城市打造“城市IP”所蘊含的無限可能。
葛昌秋委員說:“省會完全可以進一步做實‘書法文化+’文章,找準點位,用書法元素打造‘城市IP’,推動城市文脈與現代化建設相融互促,以書法文化助力城市形象升級,充分彰顯石家莊這座本應有的書法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發展活力。”
互聯網時代開放包容的特質,注定了“城市IP”的打造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身為網絡作家的張威委員建議,要利用互聯網傳播快、互動度高的特點,構建石家莊書法文化傳播的新場景,做出新產品、新業態。“要將省會書法文化具象化、凝練化,比如我們可以創作石家莊書法文化發展的紀錄片,孵化有趣的書法文化故事、圖文、短片或音頻等,把這些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在線上、線下顯現,制造IP破圈爆點,帶給游客持續的、長久的吸引力。”
就這樣,一個小圓桌,一場委員的臨時小聚,“聚”出了大道理,“撞”出了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