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中講到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生動地詮釋了共產黨“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關系。不論過去了多長時間,只要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篇重要講話,就一定會想起這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都講過故事。比如2013年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他講了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說明官做得越大,越要謙虛謹慎。在縣委書記研修班上,他講了山西右玉縣治沙造林的故事,說明抓任何工作,都要有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耐心和耐力。
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也非常善于講故事。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的閉幕會上,他講了“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了黨和人民奪取革命全面勝利的信心。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更是經常講故事,既有歷史故事,也有生活中剛剛發生的故事。他在給中央警衛團的戰士們談保密工作時,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一個警衛團的戰士回到陜北老家去探親。當然,這個警衛戰士是學過保密紀律的。回到老家后,當年陜北的一個老游擊隊員問那個警衛戰士“你在哪個部隊里,干什么工作?”警衛戰士回答說:“在北京,搞警衛工作。”聽到那個戰士在北京做警衛工作,老游擊隊員當即想到了毛主席,便問了一句:“可見過毛主席?他老人家身體可好?”想到自己學過的保密紀律,警衛戰士警惕地說:“我沒見過毛主席。”老游擊隊員是誰呀,當年還抓過國民黨派來的特務呢。看著一臉稚氣的警衛戰士,便試探著說:“聽說毛主席病了,還病得很厲害哩!”果然,警衛戰士當即反駁道:“不對!這是造謠!”老游擊隊員緊跟著問:“你咋知道的?”警衛戰士脫口而出:“我回來的時候,還親眼看見毛主席在海邊散步呢,毛主席的身體很好,你不要聽信謠言!”聽了警衛戰士的話,老游擊隊員放聲大笑。這時,那個警衛戰士才感覺到自己上了當,伸手抓著腦袋,臉色變得通紅。老游擊隊員笑著說:“娃,你還小呢!”據警衛戰士回憶,毛主席講完故事之后,自己也忍不住大笑起來。本來十分嚴肅的保密話題,被毛主席講得這樣生動活潑。
好的故事的魅力就在于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卻又能讓人深刻記取其中的道理。
其實,回頭想想,我們每個人所掌握的許多思想和道理,都是從故事中學來的。從小學開始,“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耐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前提。“十根筷子折不斷”的故事,讓我們懂得團結就是力量。今天人們常常講“抱團取暖”,不就是“十根筷子折不斷”引申嗎。還有那個非常簡單卻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小馬過河”,仍然保留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上——
老牛伯伯說河水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則說河水很深,而且言之鑿鑿地說:昨天,我的一個伙伴就是掉在這條河里淹死的。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包括同一條河為什么老牛說很淺,松鼠卻說很深;為什么小馬最后得出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的結論,今天我們早已了然于胸,并且能夠舉一反三。但是,這所有的啟迪,最早不都是來源于當年讀過的故事嗎。
張藝謀說過,一部好的電影,就是講好一個故事,小說更是如此。這些年,作家們在小說的表現形式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最后讀者記住的還是故事。現在許多網絡小說和視頻短劇的作者完全沒有生活依據,如果不是電燈、汽車、高樓大廈這些現代化的標志,單是依據其中人物的身份、稱呼、動輒百億訂單的氣派,比喝水還簡單地殺人害命,你真的說不清故事發生在什么年代。其實這種現象并非始自今日,荷蘭人高羅佩撰寫的《大唐狄公案》,由于影視劇的傳播,狄仁杰斷案已經婦孺皆知。其中的許多故事就是高羅佩先生拍腦門拍出來的。還有《施公案》《彭公案》之類的公案小說,連衙門辦案的程序都不對。但這無關緊要,因為讀者只想看故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故事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當然,這里的中國故事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故事,更不是杜撰的故事,而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但是,它仍然需要有具體的細節,具體的場景,需要有情節的故事。
學會講故事可以改進我們的文風,可以拉近講話者和聽講者之間的距離,可以讓我們所要闡述的道理更加容易被理解、被接受,也就是所謂的“潤物細無聲”。
然而,要想把故事講好,首先你肚子里要有故事。故事的來源無非三個,一是發生在生活中的故事,這就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那些或風趣幽默,或生動感人的故事記下來;二是從別人嘴里聽來的故事,這就要抱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虛心傾聽別人說話。留意別人講了什么故事讓人開心大笑,又講了什么故事讓人頷首思索;三是從書上看到的故事,這就需要廣聞博覽,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積累好的故事。毛主席和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對古往今來的故事信手拈來,運用生動貼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始終堅持讀書學習。
其次是故事的寓意一定要和你想要表達的觀點一致,不要為講故事而講故事。如果故事背離了想要表達的理念,不僅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顯得不夠嚴肅,甚至有嘩眾取寵之嫌。
還有,要注意鍛煉表達能力。不是肚子里有故事,就一定能把故事講好。有句俗話叫“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來”,我們見過許多滿腹經綸的人,因為語言表達方面的欠缺,吞吞吐吐講不出故事來。當然,講故事并不是判斷人才優劣的唯一標準,荀子說過:“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能干不能說,也是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是從講好故事的角度說,能夠把肚子里的故事倒出來,或給人以啟迪,或給人以愉悅,還是要重視表達能力。沒有人要求像評書演員講故事那樣,聲情并茂,繪聲繪色。但語言要精練,寓意要深刻,借用一句相聲術語,要有“包袱”(笑料),而講故事中的所謂“包袱”就是通過故事概括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