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提出10周年。10年來,瓣瓣同心的京津冀綻放出協同發展的絢麗花朵,激揚出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氣象,向著更高質量、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邁進。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集中力量抓創新、促疏解、聚人氣,以重大國家戰略活躍發展全局,努力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中彰顯新擔當。如何拓展協同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把戰略機遇轉化為發展優勢,把中央支持政策轉化為辦好大事要事的實際成效,出席省兩會的委員們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展望新未來、暢談新探索,圍繞這一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產業創新“融”起來
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產業創新基礎扎實、實力雄厚,借助京津資源推進創新發展,河北大有可為。委員們紛紛建議,要加強與京津科研機構溝通協作,打造孵化轉化平臺載體,強化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服務,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應和產業轉移,讓更多創新資源落地河北。
“抓好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產業鏈建設,開展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從不同方向構建聯通京津的經濟廊道,攜手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省政協委員、河北經貿大學黨委書記劉兵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作了重點標注。他認為,制造業是京津冀地區傳統優勢產業,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有利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京津冀攜手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創新優勢和協同發展條件。”劉兵委員認為,要發揮三地產業比較優勢,加強重點產業空間聚集和鏈條對接,實現先進制造業延鏈補鏈強鏈。要做好在京央企總部及二、三級子公司或創新業務板塊的疏解承接工作,注重發揮其高端要素聚集和產業形態提升作用。同時,要在大力支持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基礎上,完善三地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爭取更多研發成果在津冀產業化。
“產業創新發展,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創新體制機制,營造一個好的干事創業的環境。”省政協委員、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副局長丁進軍介紹,目前,雄安新區政務服務已實現165項事項“跨域互認”,33項服務京雄同城化辦理,179項事項“同事同標”,234項事項“跨省通辦”,12345政務熱線“一鍵轉接”。
丁進軍委員表示,今年,雄安新區將圍繞“聚要素”工作目標,強力推進更多審批“一件事一次辦”、京雄政務服務同城化等改革創新場景落地。
協同發展“聯”起來
產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實體支撐。委員們認為,京津冀三地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與產業定位,互通有無、轉移承接、錯位發展,共同奏響了攜手向前、共同邁進的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抓好汽車產業鏈的內容,讓省政協委員、保定市屹馬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愛玲備受鼓舞。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屹馬公司緊隨行業趨勢加大新能源產品的研發生產,2023年公司新能源產品產值占比不斷提升。陳愛玲委員表示,企業將積極對接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用好各類創新平臺,持續開展新能源電池包附件及充電系統、智能化底盤、智能化座椅骨架等領域的產品研發,推進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積極融入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作為農業大省,河北在保障“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供給等方面,舉足輕重,貢獻良多。
“加快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河北農業強省,需要重點聚焦產業協同發展,聚焦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省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場長段劉偉建議,要明確方向,圍繞國家戰略,謀劃河北農業強省工作要點,聚焦京津冀都市現代農業協同發展、生態高效農業、節水農業等方面重點謀劃、系統設計,突出要點,聚焦發力,實現突破。結合河北區域優勢,強化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打造一批大項目、大工程、大平臺,聚集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高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產業承接如何加速?多年關注康養產業的省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中心總經理武麗英在調研中發現,隨著交通便捷,近年來,河北廊坊以環京津周邊縣市為重點區域,加快推動醫養康養項目建設,積極承接京津養老功能疏解,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要形成規模,還需要頂層設計,出臺環京津地區、環省會地區、沿太行山地區、沿海地區康養項目發展指導性規劃,明確工作重點和承接項目類別。”武麗英委員認為,“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在京津已經家喻戶曉,可以把康養推介和文旅宣傳有機結合,讓京津群眾到河北感受優美環境,打造“河北康養”品牌。
民生福祉“厚”起來
協同發展中,有如火如荼的項目建設,也有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百姓故事。委員們一致表示,京津冀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點指向,堅持從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出發,積極推進民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2023年河北與京津共建8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三地互認71項資質資格,全面取消京津冀異地就醫備案。省政協委員、省醫療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新喜向記者介紹到,目前已有50項臨床檢驗結果在京津冀685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20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在京津冀313家醫療機構試行共享,4900多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
三地共畫“同心圓”,幸福正紛至沓來。變化不止出現在醫療衛生領域,如今,200余所京津中小學幼兒園與河北273所學校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累計成立15個跨區域職教聯盟、22個京津冀高校發展聯盟。病有“好”醫,幼有“好”育,10年間,三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取得積極進展。
京津冀深度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不斷釋放民生紅利,是很多委員的共識。記者采訪時發現,在民生關切中養老話題熱度依然不減,來自不同界別的委員,從不同角度為京津冀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建言。
“河北地域面積廣闊、地貌特征多樣,養老服務價格偏低,京津養老服務項目向河北具備條件的地方延伸布局,有利于攜手打造養老服務現代化建設區域協同的先行區、示范區。”河北省政協委員、省衛生健康委二級巡視員武云秀建議,三地結合各自產業優勢和群眾需求統籌規劃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實現三地養老服務及周邊產業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便三地老人京津冀異地養老、旅居養老。
省政協委員、河北普愛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安蘭茹也注意到,省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推動京津養老資源向我省延伸布局”,這讓我們對做大做強養老企業,有了更加清晰的發力方向。
安蘭茹委員介紹,作為一家從事養老服務的民營企業,將進一步探索承接京津養老服務需求及收入較高的老年群體需求,不斷健全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優化養老服務供給,逐步走出一條有河北特色的養老服務發展之路,助力建設京畿福地、老有頤養的樂享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