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24年新年賀詞,賀詞中說:“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才,老年人的就醫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這些事辦好。”
今年省兩會上,省長王正譜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省今年重點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即是“積極發展民生和社會事業,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民生福祉大提升,同樣是今年省兩會上委員們熱議的話題,無論是提案建議、大會發言,還是小組討論,委員們都積極建言獻策。
教育教學,提質增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工作是人生要事,必須從方方面面抓好,不斷創新,提質增效,為黨和國家培養大量優秀人才,為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
省政協常委、民進河北省委副主委劉建華認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人才是關鍵。建議支持發展涉農職業教育,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一是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對涉農高職院校建設發展和涉農專業設置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二是提高涉農專業學生待遇,精準推進涉農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需求有效銜接;三是設立專項支持計劃,鼓勵支持涉農高職院校畢業生到“三農”一線建功立業。
省政協委員、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管理學院院長李剛說,優先發展我省教育骨干高校和優勢學科,對海洋等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學科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一攬子高水平人才引進政策,包括薪酬、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資助計劃、啟動經費、實驗建設、平臺支持等。
省政協委員、省群眾藝術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調研編輯部主任劉珂辛認為,目前我省美育工作比較薄弱,建議:一是根據2023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成立河北省美育教育委員會和河北省美育教育協會。美教委下設高校工作組、中小學工作組以及校外工作組,各組精準對接,推進美育工作向縱深全面發展。二是一體化推進社會美育資源整合。盤活美育公共資源,統籌整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各類資源。教育部門聯合和依托宣傳、文旅等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實踐活動,組織文化館、藝術培訓機構、文藝院團內的藝術教育人員到中小學校擔任兼職藝術指導員;組織藝術家、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進校園舉辦專題美育講座,定期開展展覽展示活動。三是探索建立“過程+成效”相結合的美育教育評價系統。加大美育教育在中小學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以及高效評估中的比重,使“軟任務”成為“硬指標”。制定美育工作評估標準,積極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學校美育教育的評價督導。
創業就業,施展才干
我省2024年實施的20項民生工程中,“就業促進工程”是其中之一,要創建省級勞動品牌40個,優化升級50家創業孵化基地,失業人員再就業20萬人。創業就業,施展才干,創新能力和就業率不斷提升。
省政協委員、河北師范大學數學信息科學學院原院長米據生建議,通過對失業或收入微薄的小商小販等群體進行再就業培訓、加強就業信息推送等方式,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再就業問題;持續加大對省內高校發展的扶持力度,幫助改善學生生活、學習條件,提升教職工工作環境,強化人才吸引力。
“高等教育要著眼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關注地方產業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專業學科設置,做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真正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緊密銜接。”省政協委員,河北水利電力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效松說。
省政協委員,民革滄州市委副主委、黃驊市政協副主席孫曉梅在調研中發現,以往北京、天津的巨大虹吸效應,吸引大量河北人才向京津流動,使河北成為人才洼地。但在她看來,河北可以抓住職業教育的契機,著眼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轉型需求及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她建議,研究京津冀地區產業發展形成的未來用工需求、人才結構需求等,從而科學設置全省職業教育學科類別、招生規模等,在掌握全局、準確預期的基礎上,推動職業教育更加契合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建議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對不同層次人才及產業工人、技術人員的需求結構和數量預期,科學評估全省各縣(市、區)產業規模實力和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每個地級市開展1-2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試點示范工作,探索推進產教融合的有效方式。
省政協委員、肅寧縣農村電子商務協會會長宋從偉表示,營造良好的新就業生態,不僅需要政府規范監管,還需要企業的自律,構建多元的協同治理模式。企業要嚴格落實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薪酬待遇上實行同工同酬、以量計酬。減少以罰代管,落實職業技能考評機制,落實各項評優推先工作。
醫療健康,普惠百姓
醫療健康,在民生福祉中可謂重中之重。我省2024年實施的20項民生工程中即列有“精準助殘服務工程”“低保特困‘兩癌’患病婦女救助工程”“孕婦產前基因免費篩查工程”凡3項。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省政協委員,河北省眼科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莉菲發現,現如今,健康科普水平參差不齊、高質量科普產品及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她認為,從“健康保障”邁向“健康促進”,才能順應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她說,《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的第一項倡議就是“健康知識普及行動”,要求將“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納入醫院和醫生的績效考核,同時納入醫務人員的職稱評定。
針對健康科普現狀,王莉菲建議,可動員醫務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協同開展理論研究,為健康科普能力建設提供專業支撐,加強專業科普隊伍建設。立足常見的健康誤區,創新升級科普手段,提高科普產品質量,引導醫院醫務工作者為大眾提供精準、及時、立體的科普服務。
“充分調動主流媒體、自媒體和群眾傳播力量,建設匯聚海量優質醫療內容的科普資源平臺,建立健全傳媒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王莉菲認為,目前健康知識科普形式同質化現象較普遍,除了確保科普信息的準確性和專業度,還應著眼于提升大眾對健康科普內容的興趣,讓大家喜歡看、看得懂、記得住,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健康知識得到有效傳播。
省政協委員,藥都嚴選健康科技創始人、藥都直播基地總經理李佳建議,開展省級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實施中藥材千億工程,加快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依托千年藥都產業優勢,做好中醫藥產學研轉化平臺、中醫藥人才職業技能培養平臺、健康消費數字平臺、中醫藥健康科普教育平臺、中醫藥產業創業就業平臺,加快打造京津冀中醫藥康養基地。
省政協委員,民革滄州市委主委、滄州市政協副主席侯四清認為,要持續關注人口老齡化問題,通過政策支持養老體系和醫養結合產業發展,建立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領域;加強對醫療保險的使用監管,完善對醫療保險和養老資金的法律保障,防止“騙保”和“非法集資”等現象的發生。
省政協委員、保定市看護志愿者協會會長朱海建議創新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推進科技應用,建立綜合型醫養服務中心;發展智慧養老服務,利用大數據,提供智能化的健康監測和緊急救援服務;推廣遠程醫療服務,建立遠程醫療系統。他建議,大力發展康養事業,在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老年醫學、康養管理專業;大力推廣社會培訓,支持社會資本興辦康養職業培訓機構;以優質待遇、良好工作環境吸引高端康養人才。
省政協委員、河北普愛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安蘭茹則建議,出臺“銀發+文旅”相關政策,充分挖掘老年人文旅消費潛力;打造適老化產品展廳和專屬商城,實現老年人需求“一站式采購”;推行長期護理保險,解決失能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和醫護保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