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向上、自我驅動力強、自律,這些都是被人稱贊的美德。然而,這種狀態如果超出一個人身心的承受能力,就是過度努力。努力過了頭,就會導致身體或者心理出現問題。
過度努力是一種時代病。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提出“功績社會”的概念,抽象概括出這個時代的特征:功績社會是一種具有積極屬性的社會,充斥著“是的,我們可以辦到”。它是一種興奮劑社會,人們過度積極、過度活躍、片刻停不下來。在功績社會中,人并不是受外力強迫工作,而是自己剝削自己,在自我實現過程中精疲力竭。
人們會自我剝削到精疲力竭,還不肯停下來,有很多原因。日本精神科醫生結城裕在《雖然痛苦到崩潰,卻無法辭職的理由》一書里總結道:首先是“大家都很努力”,因此即便有些人做不到,但也會一直硬撐下去。有時候明明很努力卻得不到想要的成果時,人們往往會單純地認定自己必須更加努力。還可能因為“太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人們會認為不眠不休地努力是應該的。
除了這些“我再撐一撐”的過度努力,還有一種是浪費性的努力。《怦然心動的工作整理魔法》里提到,假設人們去參加一項研究,志愿者如果按下按鈕,從悠揚的音樂轉換到鋸木聲,就會得到一塊巧克力。所有巧克力要在實驗結束后立刻吃掉,不許與人分享也不許留到明天。結果,實驗結束時,參與者賺取的巧克力遠遠超出了他們“能吃”的量,更不用說是“想吃”的量。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我們很容易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對自己并不重要的東西上。不是賺到自己想要的獎勵就夠了,而是繼續努力,直到精疲力竭。
過度努力的理由里還暗含著總是以“外在標準”來要求自己,這種性格跟成長環境和教育有關系。現在的年輕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背負著父母的高期待,被安排好小學去哪里、中學去哪里,他們是在外在評價中長大的。過度努力的人比松散的人更容易贏得競爭,在這樣的評價體系里,他們獲得了好處,就會更加努力。于是,外在標準成了人生標尺。在這樣的單一標準下,稍有松懈就會恐懼“被落下”,每天都像戴上了“緊箍咒”。
想從過度努力中放松下來,需要不努力的勇氣。結城裕在書中給了具體的做法。首先是別顧慮別人。每個人的體力、抗壓能力、學習工作能力等是有差異的,不要把別人當作衡量標準,而是先衡量自己的身心情況。
第二是不要參加“不幸比賽”。天底下比你苦,比你更加忍耐、更加努力的人有許多,那和你一點關系都沒有。痛苦的人是你,想休息的人是你,別人不會為你做任何事。
第三,社交媒體也對過度努力者造成影響,無論是其他人發的負面情緒,還是充實又幸福的內容,都不要看。把自己想象成世界之王,試著消除不要的事物。如果是一個內心焦慮的過度努力者,還建議不要逞強。如果當你覺得過度努力到耗竭的時候,不要認為就算這樣也不能偷懶。
所有這些箴言的核心,是溫柔地對待自己、愛自己。安撫自己的內心,就是無條件地愛著、接納與理解自己。當我們愿意站在自己這一邊,像自己的好友般,在遇到挫折時支持、信任自己,愿意停止如他人一般挑剔自己永遠做得不夠、不好時,就會發現,我們能夠給自己的支持與力量,比想象的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