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詩人馬休爾說:“什么都不拒絕的人,很快會變得沒有什么可以拒絕了。”的確,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誘惑,也會經歷幾次大的轉折。不懂得拒絕,對錯的事情模棱兩可,甚至照單全收,慢慢就會無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篩選和甄別,剔除一切阻礙自己前進的事物,讓人生進入嶄新的境界。一個人走上坡路的標志,就是學會拒絕這四件事。
張一鳴說:“為了避免平庸,一定要拒絕拉著你走向平庸的那些壓力、誘惑。”沉迷低層次的快樂,會帶來短暫的愉悅,但也會偷走你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
作家莫言出身貧寒,很小就輟學了,為了生計,他在一家棉花廠當工人。那時,工廠里許多人下班后常常聚在一起打牌、喝酒,以此來消磨時光。 可是莫言從來不參加他們的聚會,每當工友們邀請他時,他總是委婉拒絕。當工友們悠閑地去看電影、吃夜宵的時候,他總是獨自待在宿舍里讀書、寫作。
有工友取笑他說,一個工人讀這些書有什么用,還不是與棉花打交道。莫言并不理會,依然埋頭讀書。只有小學文憑的他,深知只有拼命學習、大量閱讀,才有出路。于是,他自學完成了初中、高中所有的課程,并堅持每天閱讀。不久后,莫言報名參了軍。在部隊的四年里,他一共讀了1200本書。1986年,他憑借作品《紅高粱》,一舉成名,轟動文壇。
就像長期讀書能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發生根本性改變;長期運動能讓一個人擁有健康的體魄、挺拔的身姿。越是短視的人,越容易沉迷于低層次的快樂,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
約翰·羅杰斯說:“你的朋友圈決定了你的命運。”遠離低能量的圈子,果斷舍棄對自己無益的人,才能將偏離軌道的人生拉回正途。
1908年,胡適在上海讀書期間,由于家里發生變故,一時間失去了經濟來源,內心十分苦悶。這時,胡適偶然遇到幾個狐朋狗友,于是每天和他們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沾染了許多惡習,學業也荒廢了。有一次,因為酒后鬧事,胡適被抓進巡捕房,關押了一個晚上。再這樣下去,胡適的人生可能就毀了。

幸好這時,身邊的親朋好友將他從泥潭里拉了出來。好友許怡蓀和程樂亭力勸他與酒友劃清界限,鼓勵他去參加留美考試,并慷慨解囊,贈送他二百塊銀圓作為路費。恩師王云五熱心地給他指導功課。叔父也答應幫忙照顧他母親的生活,消除他的后顧之憂。正是在這些人的規勸與幫助之下,胡適斷絕了與那些酒友的來往,閉門讀書,后來成為倡導新文化運動的大學者。
很認同一句話:“你的圈層,決定了你的認知維度和人生高度。”圈子對人的影響很大,要學會辨別圈子的好壞。低能量的圈子,會不斷吸食你的福氣,趕跑你的好運,拖垮你的人生。高能量的圈子,會不斷開闊你的眼界,淬煉你的品格,提升你的能力。
不要和不務正業的人混在一起,也不要讓品行不端的人進入你的朋友圈。唯有與高人為伍,與君子同行,才能走出頹廢,始終保持向上生長的動力。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沈陽街頭土渣餅大火,每家店門前買餅的人都排成了長隊。郭先生以為看到了商機,立馬盤下一個臨街的門面,招了店員,打算也開一家土渣餅店。開張后,他覺得人流量一定很好,可以大賺一筆,沒承想,生意并不如預期的那么好。因為沒有經驗,平均一天連100張餅都賣不出去,開業兩個月一直在賠錢。沒辦法,郭先生辭退了店員,只能自己一個人撐著。沒想到網絡購物興起,附近的土渣餅店紛紛倒閉。無奈之下,郭先生也只能把門店關了。以為有利可圖,便貿然進行投資,殊不知,市場行情已悄然轉變,最后白白賠上了時間和金錢。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過: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跟風從眾,看起來毫不費力,實際上卻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愚者輕率武斷,智者深謀遠慮。思考的深度,往往決定了成功的概率。遇事多一些冷靜和理性,未來就會少很多風險和阻礙。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煩惱箱”實驗。實驗者寫下未來7天內所有的煩惱,并放入一個箱子里,三周之后打開看,發現其中90%的煩惱并未發生。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瞻前顧后、舉步不前,是因為陷入了自尋煩惱的泥潭。
在一本書里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讓人頗有感觸。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特別容易焦慮,總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有一次,他的經理原本計劃帶他一起去見一位老總,談一筆生意。可是,那天經理臨時有別的事情脫不開身,便讓他單獨去見那位老總。可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業務員,對方這么一個重要人物根本不會跟他單獨談生意,所以就想找借口推脫掉。見他難為情的樣子,經理打電話給這位老總說:“我是機床廠的韋鑒財,經理委托我跟您談合作,不知下午能否約個時間跟您見面談?”沒想到對方竟然爽快地答應了。這件事也讓他明白,在工作中,與其想太多讓自己困于內耗,不如先行動起來再說。
陷入內耗的人,往往糾結于細枝末節,不停地給自己施加心理壓力。就像背負一塊巨石上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無法向前挪動一步。俗話說:“君子看行蹤,孔雀看花翎。”很多事情,只有先完成,才能在不斷雕琢中趨于完美。很多時候,只有開始做了,才能不斷精進、百煉成鋼。
漫漫人生路,與其一次次與機遇失之交臂,不如把目光投向過程,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在行動中挖掘自己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