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必須牢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決不能有松勁歇腳、疲勞厭戰的情緒。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一刻不停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保障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紀檢監察干部作為黨紀黨規的執行者和捍衛者,要充分感知身上重任、牢記職責使命,善于“治病救人”,精準“喂藥打針”,當好黨員干部的“衛生員”“救護隊”,確保黨員干部廉潔勤政干事創業。
喂好“清心片”,做好思想“援救”,祛風散寒“治未病”。《黃帝內經》上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治未病”就是防止疾病發生,是“上醫”所為。對黨員干部而言,“治未病”就是善于做好黨員干部的日常思想工作,做到常教育、常提醒,警示常在、警鐘常鳴。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這啟發我們,對待監督對象既要依規依紀依法,還需講究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技巧。
紀檢監察干部當好“上醫”,就是在對黨員干部進行日常監督、日常教育時,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黨紀黨規教育相結合、相融合,對認識不深、思想麻痹的黨員干部在思想上施以援手,進行“救援”,“喂好”思想教育的“清心片”,打好“預防針”,及時祛除身上的“邪風”“寒氣”。要秉持“治病救人”的初心,統籌運用黨性教育、政策教育、紀法教育、情感教育等多種清心補腦安神的“心藥”,將思想工作做深做細做實,確保黨員干部放下“私心雜念”,一門心思做工作、干事業。
打好“強心針”,做好提醒“補救”,通絡化瘀“治欲病”。強心針,在醫學上是一種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興奮心臟,升高血壓的藥物,常用于急救治療休克或者心搏驟停的患者。現實中,“強心針”常用來比喻能激勵人心、提振精神的事物或信息。對黨員干部來說,打好“強心針”,就是紀檢監察干部通過日常提醒談話、批評教育、約談函詢、責令檢查等手段,做好對違規違紀苗頭性、“初發期”“萌芽狀態”的黨員干部的提醒、提示,及時進行“疏心”“清腦”,做好施救、補救措施,通絡化瘀“治欲病”。
對黨員干部打“強心針”,能夠做到提振精神,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防止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糾治“四風”中“打呵欠”,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打瞌睡”,能做到抓早抓小、精準糾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只有堅持從小事問起、小節抓起、小處管起,做到時時嚴、處處緊、事事硬,才能讓黨員干部時刻繃緊“廉潔弦”,不碰“高壓線”,保持“健康態”。
吃好“救心丸”,做好及時“挽救”,猛藥去疴“治已病”。“救心丸”是一種速效藥,能夠使心臟病患者在關鍵時刻“起死回生”。吃好“救心丸”就是對已經違規違紀的黨員干部在“當頭棒喝”的同時,又不能“一棍子打死”,做好教育和懲戒齊抓并用,既要做到對紀法情理的貫通把握和綜合運用,又要在執紀執法中體現組織關愛挽救。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最有效的“救心丸”。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的有效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從嚴治黨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只有“懲前”“治”,才能更好地“毖后”“防”,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作為紀檢監察干部,要善于在反腐敗工作中當“良醫”“上醫”,做到監督關口前移,執紀抓早抓小,問責寬嚴相濟,達到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目的和效果。紀檢監察機關必須按照中央“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要求,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既嚴肅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又追究相關黨組織和責任人的責任,形成執紀問責“閉環”,以實現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