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參觀游覽了開封府。到達開封府門前時,一出名叫《鍘美案》的大戲正在開演,講述的是北宋名臣包拯不畏權貴,將負心人陳世美送上龍頭鍘的故事。在漫長的歲月中,包拯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后來人們將這些被搬上舞臺的包公傳奇,統稱為“包公戲”。
包拯揚名于開封,而開封府因包拯而聞名。開封府初建于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年),在北宋時期,被譽為天下首府。北宋時期開封人口達15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千百年來,由于黃河的泛濫,昔日的東京開封府早已埋藏在地下的七八米處。今日重建的開封府位于包公湖東湖北岸,與西岸的包公祠相呼應,同碧波蕩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秀美景觀。重建的開封府衙,規模宏大,巍峨壯觀,氣度恢宏,威嚴肅穆。
從大門進入府衙,迎面有一堵墻,墻上刻有一只神獸獬豸。傳說這只神獸能辨是非曲直、善惡忠奸,借以警示官員要秉公執法。府衙正廳院內立了一塊巨石,上刻“公生明”三個大字,此石叫戒石,是宋太宗御制,提醒官員只有公正,一心為公,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清正廉明。戒石背面有十六字的“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它是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手書,意在告誡官員們要潔身自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宋高宗詔令將戒石銘頒于各州縣,刻于石上,警示官吏。
開封府的正廳又稱大堂,是開封府長官發布政令、處理政務,以及府衙舉行重大活動、公開審理要案的地方。大堂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大堂前擺放的“龍頭”“虎頭”“狗頭”三口銅鍘,讓人望而生畏。傳說龍頭鍘用于處死犯法的皇親國戚,虎頭鍘用于處死犯法的貪官污吏,狗頭鍘用于處死犯法的刁民惡棍。大堂的中央高懸“正大光明”牌匾,兩邊分別懸著“清正廉明”“勤政為民”匾額,東墻上是宋真宗頒布的御制文臣七條,其中第二條是“要廉潔自律,則民自畏服”。開封府的后衙的照壁墻面嵌著“清慎勤”三個大字,與前衙的“公生明”相呼應。
前院兩側設有左廳、右廳,是當時的推官(開封府副長官)的辦公場所,現在陳列著蘇軾、司馬光任其職時的銅雕像。大堂后面的議事廳里,是歐陽修正在與屬官們議事的雕像。歐陽修是包拯的接任者,他權知開封知府九個月,“民安其不擾”,人稱“歐寬”,與包拯的“包嚴”殊途同歸,同樣為百姓所稱道。
開封府內有一塊開封府題名記石碑,記載了北宋開封府183位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其中,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三位皇帝都曾“潛龍在此”,寇準、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蘇頌、蔡襄、宗澤等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在此任職。然而,打坐在開封府的包拯之名,卻尋不到一點痕跡。原來,碑上有一處神秘的指痕,它的位置原本鐫刻的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包拯。老百姓在看開封府題名記石碑時,因為心懷對包拯的敬仰和懷念,便在包拯的名字上親切撫摸,久而久之,竟然將包拯的名字磨掉了,只留下發亮的深深的凹痕。
世間流傳著這么多“包青天”的故事,他到底在開封府任職多久?據史料記載,年近六旬的包拯于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權知開封府,是北宋開封府第93任府尹,共任職一年零三個月。但就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大力改革訴訟制度,要求皇帝廢除有缺陷的訴訟制度,命屬下把開封府衙大門打開,讓百姓的冤屈可以申訴,任何人不得阻攔。為了親民、便民,讓百姓申冤方便,包拯特地在梅花堂小院開了后門,使百姓無須經過前門的官吏節節把關就可見到自己。這就是“包公倒坐南衙”的由來。如今,梅花堂內展列著一組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的包公聽民訴訟、為民申冤的蠟像。
清心樓是開封府的最高建筑,通高32米,飛檐重重。其名取自包拯的著名詩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清心樓的底層塑有包公銅像。站在清心樓上,向西眺望包公祠,清澈如鏡的包公湖把兩座“包公”建筑連貫在一起。祠內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都是來拜謁包公,紀念這位一心為民的清官的。
包拯之所以被稱為“包青天”,是因為他剛正不阿,執法如山,體恤百姓,為民申冤,伸張正義,廉潔自律,嚴懲貪官污吏。包拯之所以能跨越千年時空一直為百姓所懷念、敬仰和傳誦,是因為包拯的清官文化,而包公的清官文化主要內容是在開封府時奠定的,包拯執政以民為本,體民、恤民、愛民、為民。包公打坐開封府的故事,形成了光明正大、公正廉明、鐵面無私、以民為本、執法如山的包公廉政文化,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如今開封府游覽已被賦予一種反腐倡廉的新含義,府內還開設了“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館”,在西院長廊還雕刻了歷代清官的畫像。鐵面無私的包拯、忠肝烈膽的寇準、憂勞興國的歐陽修、心系天下的范仲淹、變法圖強的王安石、崇簡戒奢的司馬光等位居其中,他們鞭策和激勵著當代的執政者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開封府之行,引發我對中國廉潔文化的深入思考。
廉潔是中國古代倫理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范疇,集中體現了道德的政治化特征,不僅被視為“仕者之德”,而且被視為“立國大綱”。修身、養廉,知廉事、重廉行是為官之本、為民之源。我國廉潔文化源遠流長。“廉潔”一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歷史記載。《楚辭·招魂》載:“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楚辭·卜居》載:“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東漢學者王逸《楚辭章句》中注釋“廉潔”二字為:“不受為廉,不污為潔。”《辭源》對“廉潔”的解釋為:“公正、不貪污。”廉與潔密不可分,至廉方為潔,有潔方思廉,有潔方能廉。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以廉為美,以潔為貴。兩者關系可用王勃《上劉右相書》一句詩來形容:“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另有如“公生明,廉生威”“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官廉則政舉,官貪則政危”,這些論述,都顯示出高超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廉潔具有公正、公道、正義、樸素、勤儉等內涵,在社會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為一種道德品質,廉潔不僅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每個人的基本要求,同時更是為官從政者的第一要務,更是黨員干部為人處世的道德底線。古人早就意識到官吏的廉潔與否不僅事關官吏自身形象和社會風氣,同時更與國家興亡息息相關。春秋時期晏子說:“廉者,政之本也。”認為廉潔是為政的根本。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將廉潔作為維系國家存續的道德基石。有“詩骨”之稱的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座右銘》道:“從官重恭慎,立身貴廉明。待士慕謙讓,蒞民尚寬平。”道明了“為政之德、為人之道”的精髓。做人、做官、做事,本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正所謂“為政必先做人”,做人是基礎、前提,做官是責任、義務,做事是根本、歸宿。宋代呂祖謙《官箴》說:“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為官之道,清廉居官德之首。因為只有清正廉潔,為官才有威信,人民才會信服。
東漢太守楊震是一位廉潔的官員,清代詩人薛喧寫詩贊道:“人間無處天不公,卻笑黃金饋夜中。千載四知臺下過,馬頭猶自起清風。”包拯六十壽辰時,叮囑兒子一概不收取任何禮物。可是沒想到,第一個送禮者卻是當朝皇上。為此他不顧皇上的臉面,退回禮物,并寫下《拒壽禮》表明心跡:“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不可念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明朝時,宦官王振專權,官場腐敗風氣盛行,在外地做官的人,每逢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品獻給皇帝或朝臣。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極力反對這種風氣,當他巡視河南還京時,朋友私下勸他帶些當地特產送給權貴,權當做個人情。于謙什么禮物也沒有帶,而是展紙揮毫,作《入京》詩以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于謙通過此詩,展示了不愿同流合污的錚錚風骨。拒禮不僅是拒絕自己受賄,而且還要杜絕自己向他人行賄,讓拒貪之風從自己這里吹開,袒露“清白”心跡,由此,便有了“兩袖清風”這個成語。
明巡撫、左都御史辛自修為官清正廉潔,在正定期間,曾以署中池蓮為題吟詠四首絕句,內容清麗,彰顯其心志。其三曰:“菡萏幽香遠更清,也來華署寄時榮。應知不為秋風競,敢向人傳君子名。”描寫池蓮幽香清遠,開在署院之中,是為了向人們傳遞君子之名。同時也隱含著自己要像蓮花一樣,清潔為人,廉明為官,做人中之蓮花、官中之君子,展示了一代廉吏的寬廣襟懷、清遠志趣和高尚品德。被康熙帝稱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始終清廉自守,一身正氣,以民為先,所到之處皆深受百姓的愛戴,在福建為官時,外藩來的貢船或有所獻,他一概拒絕;在直隸巡撫任上,明令官員不準趁年節收送禮品。
從古至今,流芳百世的清官,都是剛直不阿、匡扶正義的廉吏清官。他們堅守廉潔之心,恪守“不貪為寶”的人生信條,抵擋住各種誘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他們的人格,跨越歷史長河依然閃耀著光輝。他們的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人。
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清正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勤政廉政永遠是人民的期盼。古代士大夫將廉潔作為立身之基、為政之本,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廉潔更是一面鏡子,它時刻提醒我們要抵得住誘惑,撐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懷,做到廉潔自律。目前各行各業都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廉潔奉公的黨員干部。他們身先士卒,公而忘私。他們平平常常,樸素無華,默默無聞地堅守著工作崗位,以點點滴滴的積累,以持之以恒的追求,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他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無私與堅韌,責任與擔當,崇德尚義,積小成大,終將匯成新時代中華文明的滾滾洪流。
明代學者薛瑄將官員的廉潔分為三重境界:“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茍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在這里,自覺的廉潔比社會強制的廉潔高出一籌。只有自覺的廉潔才有真正的力量,沒有自律做保證,廉潔就有可能轉化為貪污。在人的所有劣根性中,貪婪是最主要的,因而更顯示出廉潔的崇高道德價值及其達成的難度大。
養成自覺的廉潔必須從心開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廉治氣,以潔養心,自警自省,因廉而正,因潔而清,這樣才能對貪腐形成永久的免疫力。自覺的廉潔才是黨員干部抵制貪得無厭、享樂至上、驕奢放縱的最有力武器。對黨員干部來說,黨紀國法劃清了言行舉止、為政用權的底線。嚴以律己就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按要求、按紀律做人做事,堅持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一時清廉不等于一世清廉,守紀遵法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時時繃緊黨紀國法這根弦,不被世俗所誘惑,不被權力所迷心,時時刻刻想著人民,時時刻刻為了人民做事,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清廉才會成為人格靈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上升到自覺的廉潔的高度。讓廉潔滋養我們的心靈,讓凝結在歷史長河的記憶照進現實,我們的廉之泉才會長涌,潔之水方能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