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識官、用官,著力點應放在什么地方?讀史料,尋答案,有一則故事讀后感觸很深。在唐朝,有一個名叫呂元膺的人,他曾任過東都留守。有一次,閑暇無事,他與一位掌管錢糧的下屬官員下棋。在二人進行棋藝交鋒最激烈時,呂元膺因有公務急辦便脫身處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那位錢糧官趁機偷換了棋子,最后由被動變主動,由輸變贏。
呂元膺當時對該人的舉動雖有覺察,但未吭聲。不過,他從這件小事上識別此人的品德不佳。待一段時間過后,呂元膺借故調離了此人的工作、遠離了他,并斷定此人發展下去必定會走向貪污的陷阱,成為罪人。后來的情況,果然見證了呂元膺的遠見所料。
“一棋識人”看官德,呂元膺認定小中見大惡無窮。呂元膺“一棋識人”看官德,在于他站在官德的視角、高度、力度上看人、識人。人在人格、官在官品、政在政德,這是做人之基,也是做官之本。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官者的“厚道之德”,應像大地那樣寬廣厚實,容納百川,容養萬物。唯有官德高尚者,方能擔當大任。
古人云:“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篤。”對為官者來說,“先修身而后求能”,有了良好的思想品質,做人才有硬氣,做事才有底氣,做官才有正氣。位不在高,有德則名;權不在大,優德則靈;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行德則興,背德則崩” “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官德高尚,厚待百姓,才能凝聚人心,成就事業。看人以德,不能在窄義上,而應從廣義上。中國古代官德的行為標準,指出了官吏的素質修養,反映了古人對從政的道德要求。
至今,古代官德的具體要求對黨政干部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原因在于,古代官德涵蓋了“道”“德”“法”三個方面。只有把道、德、法三者統一起來看官德,才是一種覺悟、一種辯證法、一種全面看人,彰顯出事業之基、發展之品、用人之道,做官之基。在官德修養上,既要抓道、德、法這三個方面德的大節,又要修好微、細、小上德的小節問題,用辯證觀點看人,謹防因小失大。
在這個問題上,呂元膺在識人用人上看德,很注重從微、細、小節上著眼、著力、著重,他把小是小非問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切實把握住思想發展的深度,可見他有很強的政治敏銳性和注重事物發展的辯證關系,善識于微,對毫厘不放。所以,他從“一棋識人”中由表及里、由小見大,終得賢官廉吏。
小節不拘,終累大德;小節不檢,大節失守;小節不止,必成大禍。小事、小節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加強官德修養,必須從點滴抓起,在小節上防止,才能“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一棋識人”看官德,呂元膺認定投機鉆營者下場最可悲。古人云:“富而無德不仁,官而無德致亂。”注重道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古人從德的范疇把人品從層次上進行了很細致的劃分。古人對人品的論述,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特質,體現了情感傾向和心理定勢。在人的品質構成中,道德高尚是評價人品的主要標準。
我們現在提倡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識人用人標準,就是共產黨的“人才觀”。談到人品,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作為官員,就是官德。
呂元膺的“一棋識人”,其實就是他的“觀德法”,也叫“官德觀”。他從弈棋中“一棋識人”,是用官德之鏡看出“一棋上”人的投機取巧、鉆營,才定論為官缺德、心存惡、下場悲。在古人看來,在官員中具有高尚的官德,能高瞻遠矚、防患未然者為“圣人”;那些虛心盡意,扶善除惡者為“良”;那些夙興夜寐,進賢不懈者為“忠”;那些明察成敗,輕禍為福者為“智”;那些恪守職責,廉潔奉公者為“貞”;那些剛直不阿,敢爭敢諫者為“直”。而那些溜須拍馬、曲意逢迎者為“諛”;巧言令色,嫉賢妒能者為“奸”;巧舌如簧,挑撥離間者為“讒”;以專權擅勢,結黨營私者為“賊”;以幕后指揮,興風作浪者為“陰”。在歷史上,投機鉆營者都下場可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講政德,并對“立政德”的內涵和要求做了深刻論述,強調“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我們從歷史和現實的教訓中可以看出,“高尚官德”的最大特征是“利他”為他人、為百姓。“大德”源于“大道”,合于天理,順應萬物。“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鐵肩擔道義”,凡施“大道”于天下者,以天下為己任,才是德之極致。
“一棋識人”看官德,呂元膺認定以權謀私成敗類。用權講政德,就要講公,講愛民。以權謀私,不僅是政德的敗壞,也是“仁者愛人”之德的敗壞。德為權之靈魂,權為德之體現。位不在高,有德則名;權不在大,為民則靈。以權謀私,必將成為唯利是圖的敗類。這尺度是看官員是不是“仁者愛人”,為民辦事,為民謀利,是不是在其位謀其政,是不是克己奉公、廉潔自律,是不是堅持原則、剛正不阿。官德如果與人民的意志相違背,終將被人民所拋棄。所以為官者,要做“君子”不做“小人”。
在歷史上,作為周王朝的開國元勛和輔佐文、武、成、康諸王的四朝元老,姜尚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并形成了一套經國治軍、理民化俗的系統理論,而其治政核心,就是“以民為本”行德積善。而品德失范以權謀私的人,就會被人一眼看透,嚴重者就會成為人民的敗類,自取滅亡。只有始終堅持為民用權、秉公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才能不被別有用心的人拉下水。為政以德、修己安民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治國安邦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堅持以德從政,做一個好官,沒有一個好的人格,就失去了起碼的條件;沒有良好的政治品質,在從政的道路上遲早要跌跟頭。在這里,黨政干部在執政中,要遏制權力欲,充分認清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有樹牢黨的宗旨意識,才能真正做到為民用權、為民謀利。對我們來說,一定要筑牢道德底線,在道德和法律范圍內為民用權。
一個心中真正有官德的人,他永遠不會違反黨和國家的原則。當前,有些人抵擋不住社會上的種種誘惑,失去了為官水準,從政之路偏離軌道,甚至墮落成為腐敗分子。嚴格守住為官底線,要常修為政之德。古人曰:“德之不存,道將焉附?”因此,作為領導干部,要想提高精神境界,就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把當“官”不為發財、為民不遺余力、辦事不圖回報、工作不講私心作為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