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更新進程中,文物活化利用是地區文化及發展政策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如何賦予文物建筑新的生命力成為活躍在公眾視野的熱門話題。以上海天后宮復建修繕及活化利用為例,從文、商、旅融合協同發展的視角,通過對文物建筑修繕方式、利用途徑、經驗總結的梳理與分析,探討城市文物保護性利用創新實踐的可行性。在有效保護文物建筑的同時,將文物建筑打造成城市公共空間,增強文物建筑與社會公眾的聯結,從而使文物利用可持續發展,有機融入城市更新發展規劃中。
關鍵詞:天后宮;文物建筑;保護性利用;城市更新;文旅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2.011
始建于1884年的上海天后宮,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殿堂式古建筑,也是上海蘇州河畔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見證了上海地區的城市變遷。作為上海市區古建筑中的精品,天后宮無論在營造技藝上還是歷史文化上都有著獨特、重要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價值。2022年秋,經過全面修繕與保護的天后宮重新亮相于靜安蘇河灣萬象天地東里。隨著城市更新進程中蘇河灣生活帶功能升級,天后宮逐漸成為文化、藝術、時尚、交際的集聚地,為大眾帶來高品質的生活體驗,成為文物建筑保護性利用的典范。
1 上海天后宮保護性利用案例綜述
天后宮現為靜安區文物保護單位,原址位于河南北路橋北堍,占地面積約3200平方米。1879年(光緒五年),出使俄國大臣崇厚奏請朝廷在上海重建天后宮,同時建造出使行轅一所。1883年(光緒九年)2月正式開工,由蘇州香山幫工匠賈鈞慶領銜建造。1884年(光緒十年)正式落成,由南至北中軸對稱布局,從南向北大致如下:旗桿斗,門樓,戲臺,東、西看樓,鐘、鼓亭,大殿(抱廈),寢宮樓。在戲臺與大殿間,是一座大庭院,院中置有大香爐①。光緒帝欽賜“萬流仰鏡”匾額,將老城廂的天后像迎神入廟,吸引了無數信眾來此頂禮膜拜。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辰,迎神賽會更是盛況空前。
歷經歲月更迭,民國時期的天后宮先后作為國民黨第三區黨部辦公室、樹基國民小學校舍、難民收容所及群眾集會場所等(圖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后宮內已無香火,由于住房短缺,戲臺、看樓變為居民樓,被戲稱為“72家房客”。1978年因建山西中學,大殿于1980年移至松江方塔公園內,門樓前兩只石獅子移至豫園門前。2006年,為配合城市建設,對原址僅存戲臺、西看樓和南部清水磚門墻進行落架保護,以待復建。
在蘇河灣區域城市更新過程中,天后宮戲臺異地保護工程經多輪選址論證,按照“近水、就近”的思路最終選址蘇河灣綠地。天后宮戲臺異地保護工程是近年來靜安區實施的唯一一個古建筑異地復建項目,2019年12月啟動,2022年9月竣工,其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整個修繕團隊,依據文物保護法規和程序,實行全過程監管,并多次組織文保專家到現場指導,確保工程質量,天后宮戲臺復建過程中,原構件的使用率接近60%,竣工驗收最終得到88.6(古建驗收,75分以上為優秀工程)的評分,多位專家評價該工程較好地體現了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的文物保護原則。
2022年年底,修繕后的天后宮亮相蘇河灣商業綜合體萬象天地內,產權屬于區屬國企蘇河灣集團,由上海華潤置地有限公司統一運營管理。據不完全統計,天后宮正式開放半年已舉辦大型展覽十余個,服務受眾近50萬人次,整體商圈客流量顯著提升。后續將陸續推出相關的展覽、活動。通過傳統與現代、商業與文旅有機結合,天后宮成為上海文、商、旅協調發展的范本,也成為上海城市微更新進程中文物建筑煥活城市新生的典型案例。
2 嚴控修繕工程質量,樹立標桿性工程
在天后宮保護性修繕過程中,修繕團隊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下,始終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和堅持傳統工藝的延續和傳承,運用原香山幫非遺的傳統營造技藝,結合先進的文保科技手段,對落架保護后遺存的1033件木構件進行分類統計、3D掃描、樹種鑒定、強度及含水率檢測,對遺存的1603件磚石構件進行分類統計、3D掃描、病害研究,為施工方的科學選料、修復打下堅實基礎。施工過程中,抓住建筑修繕重點及細節部位,如磚雕、木雕、藻井、灰塑等,復原了清代精美的門樓磚雕與各色斗拱,最大限度地恢復和保護歷史遺跡。
2.1 考證翔實,狠抓細節
項目施工之前,修繕團隊對天后宮的歷史背景、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等各方面進行了詳細考證,編制了多套施工方案。在對修補材料、復原技術、遺存構件保護利用等進行深入研究后,最終選定并完善了修復方案。在本項目中,修繕團隊主要針對天后宮門樓、戲臺和東西看樓進行保護修繕,以形成相對完整的四合院落,并將原大殿的位置作為遺址展示。工程總占地面積39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638平方米,建筑層數為2層,高度6.95米,最高屋脊高度為11.15米。在細節處理方面,如門樓的磚細墻面有十幾種構件,包括貼面磚、字碑、磚細門套、磚細斗拱、磚細檐頭、檐枋磚雕、龍紋磚雕、將板、倒掛如意等?,F存磚細構件超過千件,其中殘缺不全者占很大比例,修復工作具有一定難度。修繕團隊首先根據圖紙將各種磚細歸類整理制成表格,再由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帶領赴倉庫進行現場復核、辨認、試拼,對每一成果進行核實、測量、拍照、記錄,繪制成構件調查成果表。在以上調查結果基礎上,再開展維修、補配、組拼工作。
2.2 攻克難點,成為亮點
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戲臺藻井是復原工程的最大難點,其由700多個部件組成。施工單位延請古建筑木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擅長復雜精細中國傳統建筑技術的“香山匠人”,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結合三維建模等技術手段,摸清了藻井各個部件之間的邏輯關系,最后準確地還原了藻井的模樣,使之成為整個工程最大的亮點(圖2)。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藝和做法的復雜性,整個藻井的拼裝只能由古建木作非遺傳承人一人操作,這位師傅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運用香山幫非遺營造技藝,純手工成功再現了螺旋式藻井渾然一體的和諧之美。
2.3 新舊對接,融合新生
整個項目的修繕理念是盡可能利用原建筑留存的構件。對遺存構件進行清點,通過編號拍照或拍視頻留存,保證老舊構件如數、原狀地用于天后宮的修繕,并能在修繕完成的建筑內找到其具體位置。通過新舊構件之間的完美銜接,重現融合新生的文保建筑。如將各攢斗拱置于抄平的磚石墊塊上進行預安裝,邊安裝邊修整,依據各構件的殘毀情況,逐件進行修補、黏接或更換;又如南立面的檐枋磚雕修復安裝,以歷史影像為依據,很好地遵循了“不改變文物原狀”以及“真實性”和“可識別性”原則,對缺失部分采取留白方式,不做無根據的復原。這些修繕的技藝和用心也都在建筑內外的細節上有所體現,實現了修繕工程中理論研究與現場實操的有效融合,從而完美呈現了城市更新進程中復原的天后宮。
在非遺傳承人和身懷絕技的老工匠的帶領下,修繕團隊經過一年多的精心修繕,終于使天后宮重回蘇州河岸,展現于公眾視野內?!啊Wo性修繕’不只是針對建筑,讓大家有機會看到技藝的解讀,了解到歷史的切片,找回正在消失的城市空間,才是其正確的打開方式。”②復建修繕并對外開放的天后宮,勢必再續上海歷史文脈,發揮其公共空間價值,成為新時代具有文旅綜合應用功能的文化地標。
3 積極探索保護性利用手段,激活城市文物新生命力
在過往的研究和實踐中,遺產保護性利用在保護的基礎上強調利用③。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如“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等。在城市更新進程中,歷史建筑活化令已經失去原有用途的建筑物,通過合適的運作模式重新注入新的用途,以達到保護與再利用的目的,是實現文物可持續發展的方式④。因而積極探索城市文物保護性利用的手段和途徑,也成為當下文物工作者需要重視的關鍵命題。
3.1 打造蘇州河畔公共文化空間,提升城市文化品質
修繕后的天后宮作為靜安區全新的文化空間和記憶空間,在空間和時間上無限延展,是連接上海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紐帶,也是文脈傳承的根基。在修繕完工后的天后宮里,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做了大量的文化輸出工作,共同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如:邀請20世紀90年代末曾經居住在天后宮的一批老房客來現場參觀,他們對復建后的天后宮贊嘆有加,腦海中浮現出多年前關于天后宮的記憶;拍攝《天后宮》紀錄片,緊密圍繞天后宮歷史文化變遷及異地保護工程展開,主要取景蘇州河沿線天后宮慎余里建筑、萬象天地、松江方塔天后宮等地,并邀請相關歷史學家、工程復建專家、文保專家、居民等進行人物專訪;組織籌辦“百載重光—天后宮的前世今生”大型歷史文化展等。
天后宮百載重光,擁有與上海這座城市最根深蒂固的歷史文化淵源,也承載著新時代賦予的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在當下城市遺產逐步向城市資產轉變的進程中,天后宮作為傳統與現代融合新生的公共文化空間,本身就是一座上海地區特征鮮明的歷史博物館,同時也不斷拓展建筑本體內部的文化交流、展示空間,成為主打文化、藝術、時尚的優質載體。自對外開放以來,已策劃舉辦眾多主題鮮明、時尚新銳的展覽,如線下短片首映暨藝術周活動、春風紀行插畫展等,深受年輕消費群體喜愛。相信天后宮會繼續以更新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格局為目的,煥活舊海派新風情,為大眾帶來高品質的生活體驗。
3.2 促進業態轉型升級,文化賦能融合發展
現天后宮作為蘇州河沿線傳統與現代交融、高端與時尚匯聚的上海新地標,在彰顯天后宮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通過文化引領示范作用,在城市微更新進程中顯現出“文化+”賦能的多重疊加效應。在日常運營中,運營商借助自身商業集群優勢,以天后宮、慎余里文化賦能為核心抓手,聯動周邊商業消費帶、蘇河灣生活帶,聚焦時尚、藝術、文化等元素,促進周邊業態轉型升級,同時與天后宮公共文化空間形成優勢互補,吸引客流遠超純商業模式下商業綜合體的客流量。開業前5個月整個蘇河灣萬象天地累計客流600萬人次,月均約120萬人次。
以復建后的古戲臺為例,其作為整個項目的亮點工程,逐漸融入現代商業綜合體和蘇河灣綠地,承擔起全新的區域業態功能,一方面延續古人的傳統生活模式,可以引入昆曲、滬劇等非遺展演項目;另一方面也可以吸納現代時尚、藝術等元素,讓走秀、演繹等新模式不斷涌現在古建筑內。文化+賦能勢必點燃蘇河灣區域活力與生機,煥活城市生活的新體驗,帶動文、商、旅協調融合發展。
4 保護性利用創新實踐的經驗總結
天后宮作為承載百年歷史精華、文化積淀和城區特色的文物建筑,其復建工程是靜安近年來成功實施文物有效保護和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之一,對于豐富城區底蘊、保持城區活力、重塑城市公共空間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上海市靜安區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張眾強調,應加大加快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商、旅聯動的步伐,“充分利用好天后宮和慎余里建成后的空間載體,持續舉辦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的各項活動。特別是展示天后宮和慎余里歷史文化的活動,結合周邊的綠地、商業,以及即將開通的蘇州河水上旅游,形成融合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于一體的文商旅聯動的新服務”⑤。
4.1 施工工藝追求傳統與現代手段相結合
異地遷建后的天后宮呈現了傳統古建精湛工藝與現代施工技術的完美結合。施工過程中,將傳統經驗與現代檢測技術手段相結合,將傳統工具與現代科技設備相結合,科學施工,爭創優質高效的文物建筑遷建工程。通過集中現代科技數字化保護等優勢資源,同時抓住傳統匠人這一核心生產力,把傳統技術的一招一式手藝功夫融入現代工程質量管理理念,使施工工藝在傳統非遺營造技藝與現代文物保護技術手段的結合過程中得到了完美體現。如戲臺藻井修復及墻飾、斗拱、磚雕、灰脊等工藝呈現出了相輔相成的傳統與現代施工手段,重塑了古建筑空間美感。
4.2 公共空間注重傳統與現代文化交互呈現
天后宮復建后與蘇河灣綠地中心周邊及沿線的現代商業綜合體、美術館及其他公共空間攜手打造嶄新的文、商、旅協同發展的優勢平臺,逐步融入現代城市更新變遷之中。讓文化遺產成為公眾的共有記憶和共同財產,是可持續保護的根本⑥。在傳統與現代、新與舊交替的功能演進中,既可以在天后宮里尋找到老城廂的文化底蘊和往昔記憶,也更能夠滿足當代人更高層次的文化需求和消費需求。獨具歷史文化底蘊的文保建筑融合新時代下的商業發展肌理,模糊時空界限,在舊與新的不斷碰撞中帶來全新的城市生活體驗,讓民眾能更多地參與到文物建筑公共空間中,體驗城市文物煥發的新鮮活力,從而更好地引領城市更新發展。
4.3 文商旅協同宣傳造勢再現城市文物生機
在蘇州河畔這片具有城市印記的土壤中,上海天后宮完美融合了這座城市歷史變遷下的榮光記憶和不斷迸發的商業活力,讓時尚、生活和藝術有了嶄新的詮釋。未來,將繼續對天后宮的歷史淵源、人文內涵、建筑藝術等進行系統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并轉化為成果,將上海天后宮打造成可看、可游、可聽、可讀的靜安蘇河灣新地標,講好靜安蘇河灣故事。運營商會持續跟進打造優質項目,發揮天后宮坐落于萬象天地商業綜合體的區位和景觀優勢,進而推動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激發商業活力,重現古建筑生命活力,將天后宮打造成都市生活與歷史記憶交織互動空間。
5 結語
天后宮在城市微更新進程中,能夠續寫它作為公共文化的歷史文脈,成為新時代文化地標鮮明且帶有文旅綜合應用功能的文商旅消費平臺??梢灶A見,伴隨著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的貫通與靜安區蘇河灣建設規劃落地,更多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歷史建筑將在被賦予公共功能中華麗轉身。
注釋
①張眾.上海天后宮歷史照片的發現和考證[EB/OL].(2023-02-24)[2023-06-25].https://mp.weixin.qq.com/s/lGkrSiRekPCi41StKTc4hg.
②上觀新聞.活態保護找回消失的城市空間,才是城市更新“保護性修繕”的正確打開方式[EB/OL].(2022-6-12)[2023-06-25].https://www.sohu.com/a/556543235_121332532.
③李淵.文旅融合與多學科協同視角下的遺產保護與旅游規劃:評《遺產保護性利用與旅游規劃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22(8):158-161.
④劉莉.從“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看香港城市更新中的文物保育措施[J].中國文化遺產,2021(2):18-24.
⑤東方網.蘇州河畔天后宮修繕后將重現原貌 預計年內向公眾開放[EB/OL].(2022-6-12)[2023-06-25].https://history.sohu.com/a/556567951_120823584.
⑥施雨岑,王鵬.走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之路:專訪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N].中國文物報,2021-07-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