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羅業浩,呂 挺,李宏一,唐秀松,李其增,王 曦,方 剛,4
(1.湖北民族大學醫學部,湖北 恩施 445000;2.廣西壯醫應用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3.廣州中醫藥大學,廣州 廣東 510000;4.廣西高校壯醫毒病研究重點實驗室/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200)
圍絕經期又稱更年期過渡期,指女性月經停止前的一段時期。圍絕經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分泌降低等而出現的一系列以抑郁焦慮、失眠健忘、身心疲憊、肌肉關節不適等身體、心理癥狀。研究數據表明圍絕經期女性肌肉力量和身體活動都有明顯下降[1],且女性在圍絕經期出現機體明顯衰老的現象。中醫古文獻中沒有對圍絕經期病癥的確切的描述。根據其臨床表現,圍絕經期可歸屬于中醫古籍中的“經斷前后諸癥、臟躁、郁證、百合病”等范疇。肝血不足是圍絕經期的重要病機[2]。肝臟是人體衰老的啟動因子即“人之衰老,肝為先導”[3]。目前現代醫學主要應用激素進行治療,但長期的激素治療會增加心腦血管不良事件、乳腺癌和肺栓塞發生的風險[4],并且會降低患者的依從性和耐受性。中醫藥在治療婦科疾病和延緩衰老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顯著的療效[5],筆者基于肝藏血藏象理論探討圍絕經期肝血不足與衰老的關系,旨在豐富肝藏血藏象理論的內涵。
“肝藏血”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后世醫家不斷豐富總結將肝藏血的功能歸納為4個方面,即化生、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筆者主要從化生、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進行論述,探討肝血不足所致肝藏血的功能失調對圍絕經期和衰老的影響。
1.1 “肝藏血”充足是氣血化生的物質基礎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最早提出“肝生血氣”之說,其載“肝者,罷極之本……其充在筋,以生血氣”,論述了肝為罷極之本主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化生血氣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玉機微義》言“血收藏于肝”,嚴用和認為“肝為血之庫府”。《張氏醫通》曰“精不瀉,則歸精于肝而化清血”。肝可將水谷精微和腎精轉化為血氣并將其貯藏于肝臟之中,為氣血化生、貯藏之所。彭云嬌等[6]認為“肝生血氣”的“血氣”指有質有量有循行的脈道,能充養肌肉的有形之血。肝能夠推動、促進血液化生,是血氣化生的重要臟腑。肝為血液貯藏之所,能藏血涵養肝體,推動臟腑對血氣的化生。肝貯藏血液與氣血化生的功能相輔相成,共同維持機體氣血的動態平衡。袁秋全等[7]認為肝能夠保留和合成血液新的有效成分,表現在“血氣”精微部分的更新和作用的加強。肝生血氣側重于對血的質的化生和調節及功能的化生和調節。機體的先后天精微物質在肝中化生血液,周流一身供給機體生命活動所需。鐘飛[8]認為肝藏血的“藏”有“釀造”之意。肝細胞擁有“得天獨厚”的高活性酶系統,在物質代謝中具有“貯存和合成”血中精微物質的作用。機體產生和攝入的精微物質在“肝藏血”的功能下化生為血氣,維持機體生命活動。肝臟含有化生血液的精微物質,并能夠協調、促進臟腑化生氣血。肝血充足,肝體得養,肝藏血的功能正常,氣血化生有源,臟腑功能協調,氣機循環有序,則機體平和。
肝臟中含有血液化生所需營養物質,并能促進后天水谷精微和腎精化生血液的過程。肝藏血的功能參與氣血化生,且肝能推動其他臟腑參與氣血化生,并提供血液化生貯藏的場所。若因年老體衰先天之精匱乏或后天之源不足或久病暗耗陰血等導致肝血不足,則肝藏血的功能失調,導致氣血化生不足,臟腑肢竅失于濡養,臟腑功能不及,從而使機體基本生命活動受限。
1.2 肝氣沖和調達,協助血液化生 《血證論》謂“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郁遏,則血脈得暢”。肝臟能有節律地調節血液循環輸布灑陳于五臟六腑,滋養灌注于周身,保證五臟六腑化生氣血的功能和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醫學入門》記載“人身動則血行于諸經,靜則藏于肝臟,肝為血海故也”。當機體處于運動狀態時,血液由肝臟輸送于臟腑肢竅;當人靜臥時,血液回歸于肝臟。肝藏血之調節血量的功能可在人體處于不同生命狀態下,調節血量的輸布,維持臟腑功能和人體活動。葉蕾等[9]認為肝對血液的調節主要體現在質和量上,在量上根據機體所需輸送到不同的部位,在質上進行血液新陳物質的交換。若肝血不足,調節血量功能失常,臟腑失于濡養,功能受限,則氣血化生不足,臟腑機能紊亂。韓延華等[10]認為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氣機。肝氣不舒,氣失調暢,則易發生氣結、氣逆、氣亂等肝失疏泄的病變,從而導致氣血化生和運行的障礙。
《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言“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為血海”,認為肝藏血為經血之源,可下行胞宮化為經水。《赤水玄珠》載“血者,水谷之精也,和調與五臟,灑陳與六腑……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素問·平人氣象論篇》記載“藏真散于肝”,“食氣入胃,散精于肝”。肝貯藏脾胃運化后天水谷之精和先天之“真”精,即肝藏血包含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與天癸的產生密切相關,肝藏血的功能參與天癸和月經的化生。肝血充足,下注沖任血海使太沖脈盛,則月事以時下;肝血虧虛導致天癸化生不足,太沖脈衰少,則引起月經周期異常。韓延華等[10]認為肝藏血的功能可調節肝所藏之血營養周身和下注血海化而為經的作用。肝血充足,下注血海有源,且肝藏血之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月經以時而下。張曉丹等[11]認為女子以血為用,肝血不足則肝藏血的功能失常,沖任失調,經期紊亂。肝血衰少則肝藏血的功能失調,無以下注胞宮,沖任失養,則圍絕經期發生。葉丹丹等[12]認為圍絕經期的發生以肝為主導,肝藏血易包含先后天之精,與天癸的化生有關。若肝血虧虛則天癸化生乏源,月經周期紊亂。肝藏血含有先后天之精,與天癸月經的形成密切相關。肝血不足則肝藏血的功能失職,導致天癸化生不足,經水生成乏源。
圍絕經期女性大多經歷經、孕、胎、產、乳的生命歷程,氣血多處于虧虛的狀態。肝血虛損,肝藏血的功能失職。氣血貯藏、化生、調節功能失常。臟腑失養、氣機失調,血液不能適時適量下注胞宮,導致月經生成之源天癸的匱乏進而發生月經周期的紊亂,因此肝血虧虛是圍絕經期的病因病機。
《靈樞·天年》云“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人體在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敗,肝藏血的功能失調,氣機紊亂,百病由生。《靈樞·營衛生會》言“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人體的衰老體現在氣血的衰敗,變化在肌肉失于氣血濡養的枯萎。《素問·五臟生成篇》載:“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指受血而能攝。”血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肝血不足,氣血化生不足,調節血量功能失調,則機體失于濡養,生命活動受限。楊勝林等[13]認為肝藏血涵養肝體和濡養全身各臟腑組織,維持人體整體的供需平衡。若肝血不足,五臟失養,肢體筋脈失于濡潤,則出現手足不用等體力下降的衰老現象。袁靜[14]提出在女性的衰老過程中,肝功能的衰退首當其沖,肝血不足是女性衰老的啟動因素。肝藏血涵養肝體,肝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功能正常,使肝所藏之血有節律地輸送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維持生命活動。若肝血不足,臟腑形體失于濡養,則機體活動受限,從而加速人體的衰老。
肝臟衰老是人體衰老的啟動因子。五十歲,肝葉始衰,人體進入衰老期。若肝血不足肝體失養,肝藏血的功能失常,血液不能按時按需輸送全身各臟腑組織,則機體失于濡養功能不及,衰老加速。肝衰啟動機體的衰老,肝血不足加速機體的衰老。
《靈樞·天年》載“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終也”。氣血衰少,血脈運行不暢,正邪相爭,衰老發生。《血證論》載“血所以運行周身,賴沖任帶三脈……肝司血海,沖任帶三脈又肝所屬”。血液既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精微物質,又是女性經水的化生之源。肝藏血的功能與圍絕經期和衰老密切相關。劉冬巖等[15]認為圍絕經期是女性的初老期,病變臟腑主要在肝,肝陰血不足和氣血失和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機。肝血虧虛可導致機體失養,沖、任、督三脈空虛,胞宮功能紊亂,天癸衰少,月經周期紊亂,從而導致機體衰老和圍絕經期癥狀。徐赫[16]認為肝藏血的功能與沖任血海相關,圍絕經期發病之初首見于肝,肝血不足是圍絕經期發病的先兆。女子陰血易虧,生血困難。肝血不足,則肝藏血功能失常,調節血量失度,氣機紊亂,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化生不足,則機體失于濡養。李艷等[17]認為圍絕經期女性陰血不足,無以下注血海胞宮,沖任失調,則經期經血紊亂。圍絕經期女性陰血多已耗傷,肝體失養,肝藏血功能失常,機體失養衰老加速。
女性肝血易虧,肝血不足,血液貯藏衰少,肝體失養,氣血化生不足,調節失衡,無血以下注胞宮化為經水,則月經周期紊亂;血液化生、調節功能不及,不能濡養臟腑肢竅,則肢體失于濡養而不用。肝血不足導致肝藏血的功能失調,氣血化生不及、血液調節不暢、貯藏血液衰少。肝血不足則加速圍絕經期女性的衰老。
《難經·四十三難》載“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酸味是肝的本味。酸入于肝,具有滋陰養血補益肝藏陰柔之體的作用。《金匱要略》載“補用酸,助用焦苦,宜用甘味之藥調之。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再用之”。酸味入于肝藏,甘味藥具有補益的作用,故肝血虛,宜用“酸甘化陰”之法以補肝之陰血。《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味藥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肝體柔軟喜調達而惡抑郁,宜用辛味等疏散的藥物調達肝氣。肝體柔軟,喜調達而惡抑郁,故針對肝血不足可用酸、甘、辛味藥物補肝血、養肝體、調肝氣以恢復肝藏血之化生氣血,貯藏、調節血液的功能。甘味藥具有調和陰陽、補益氣血的作用,與圍絕經期的發病機制相契合,在臨床中應注重酸甘養陰、辛甘化陽、甘寒養陰、甘溫益氣的配伍原則[18]。
肝血虧虛,氣血失和是圍絕經期和衰老的重要病因病機。針對肝藏血的功能失調滋補肝血不宜過投滋膩礙胃之品,宜配伍調肝理氣之藥。臨床常用養肝血補肝體之酸、甘味中藥,如酸棗仁、白芍、當歸、枸杞子、山茱萸、女貞子、墨旱蓮、川芎、丹參、熟地黃、枸杞子、當歸、龍眼肉、制何首烏、桑葚等以養血柔肝活血,并配伍調理肝氣之辛味藥,如柴胡、薄荷、麥芽、合歡花、合歡皮、香附、陳皮等以發散梳理肝氣。補肝湯出自《醫學六要》,主要由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酸棗仁、木瓜、酸棗仁、炙甘草組成[19]。補養肝血之地黃、芍藥、當歸、川芎組成的四物湯養血益陰;酸棗仁、芍藥、甘草、木瓜酸甘化陰。諸藥合用,可養肝血柔肝體,使肝血充足,肝體得養,肝藏血功能正常,氣血化生輸布有司,從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根據肝體柔軟,喜調達惡抑郁的生理特性,臨床可選用調補肝氣的方劑。《千金要方·卷三十六》載補肝湯主治“脅下堅,寒熱……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20]。藥物組成:山茱萸、茯苓、柏子仁、桃仁、肉桂、細辛、大棗、甘草。山茱萸補肝血斂肝氣;防風、細辛、肉桂,味辛可行散肝氣;桃仁、柏子仁滋潤肝體;茯苓可安神養陰;大棗、甘草以調和藥性。諸藥相配,肝體得養肝氣得舒,機體氣機協調。兩方加減化裁,共奏養肝血調肝氣之效,從而使肝體得養,氣機舒暢。肝藏血,能有節律地調節血液運行到身體各部,濡養各臟腑肢竅組織,維持機體的功能活動。血液有時有節地下達胞宮,維持月經化生之源天癸的充盛。
圍絕經期女性肝血已虧,肝體失養,出現血液貯藏衰少、氣血化生不及、血量調節不暢等肝藏血的功能失常的表現。氣血衰少,肝藏血功能失調,血液不能適時適量的下注胞宮化生月經而致經期紊亂;不能按需輸送至臟腑肢竅,機體失于濡養,功能不及加快機體的衰老,肝血不足加速圍絕經期女性的衰老。臨床常通過“酸、甘、辛”味中藥進行配伍應用,養肝血柔肝體調肝氣以恢復肝藏血的功能,促進血液化生以補充機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精微物質,同時少佐梳理肝氣之品,以維持肝藏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使血液依據人體所需進行適時適量的輸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