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探究川東北城市群氣象因子間的非線性交互作用對近地層臭氧(O3)污染的影響,并開展未來1~10 天的O3 濃度預報,本研究基于2017-2021 年川東北城市群O3 濃度監測數據、氣象數據與歐洲中心細網格模式預報資料,分析近5 年川東北O3 污染時空特征,并以此為基礎選取預報因子,經隨機森林(RF)模型篩選關鍵特征因子作為模型輸入數據,構建本地化動態時效RF 臭氧預報模型。結果表明:1)2017-2021 年川東北O3 濃度年評價值呈現“M”型的變化趨勢;各月O3 超標天數與O3 濃度月評價值變化均呈現“雙峰型”趨勢;O3 濃度日變化則呈現“單峰型”趨勢。2)特征選擇結果顯示川東北城市群影響O3 濃度變化的關鍵特征因子以氣溫、云量、起報天O3 濃度、海平面氣壓等變量為主。3)以川東北城市群整體來看,RF 臭氧預報模型誤差項處于合理范圍內,預報性能良好,對川東北城市群O3 濃度有較高的解釋性。
關鍵詞: 隨機森林模型; 臭氧污染; 川東北城市群; 濃度預報
中圖分類號: TB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4–5124(2024)11–0150–10
0 引 言
臭氧(O3)是一種強氧化劑,高濃度O3 可導致不利的人體健康影響,包括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免疫系統損傷;還可導致植物葉片變黃、凋謝、生長停滯甚至死亡,進而嚴重危害生態系統。O3 污染的預報研究對于保障人民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推進環境保護領域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方向。
Hu 等[1] 利用廣義相加模型(GAM)預測中國334 個城市O3 日最大8 h 滑動平均濃度(MDA8_O3),發現不同城市MDA8_O3 受到不同氣象因素影響,其中氣溫、相對濕度和日照時數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Wolf 等[2] 使用土地利用回歸模型研究了O3 的空間分布特征以及其影響因素;李霄陽等[3] 運用空間自相關方法對中國城市2016 年的O3 污染空間集聚和冷熱點區域的時空特征進行了分析。馬潤美等[4] 基于2013-2016 年京津冀地區多參數數據建立隨機森林模型,預測MDA8_O3 濃度,結果表明模型預測性能較好,模型r2 為0.85,在不同季節下性能較穩定;丁愫等[5] 基于徐州市的連續監測數據分別采用分類回歸樹 (CART) 、隨機森林 (RF) 和M5 模型樹方法三種決策樹方法建立O3 濃度統計預報模型,CART 和RF 模型預測效果較穩定,RF 預測值變化平緩,對污染物的變化趨勢刻畫的更細致,預報準確率高于75%; 周紅等[6] 基于北京城區點2020 年4-9 月O3 觀測數據,設置了3 種方案利用隨機森林模型模擬O3,模擬值與實測值吻合較好,r2 為0.70~0.73。但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氣象因素對O3 濃度的影響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首先,在以往研究中較多是圍繞較單一的氣象因素去討論其對O3 濃度的影響,但在不同地區,O3 濃度變化往往還受其他當地條件(例如地形,當地天氣系統和氣象季節變化特征)的影響。其次,以往大量研究僅簡單地關注相關性分析,這就需要研發更高級的模型與方法去進一步具體地評估氣象因素對O3 濃度的影響,以建立本地化的O3 預報模型。
以達州為核心重點城市的川東北城市群是成渝重要的經濟區之一,隨著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的有效實施,川東北區域冬春季細顆粒物(PM2.5)污染問題得到顯著改善,但O3 污染反彈態勢嚴峻,區域空氣質量管控已經進入了PM2.5 和O3 協同防治的深水區,大氣環境持續改善任重道遠。研發適用于川東北城市群各城市的O3 污染預報模型,提升大氣污染的預報預警水平,能為川東北城市群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概況
臭氧(O3)濃度監測數據:本研究O3 濃度監測數據,時間分辨率為1 h,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 起止時間為2017 年1 月-2021 年12 月。由于國控監測站點五年間有變動,且部分站點在時域內有數據缺失,為更好的進行對比分析,本文選取川東北城市群5 個城市20 個數據較完備的站點進行研究(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