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挺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宿州 234101)
2023年國家體育總局等十二部委印發了《關于推進體育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肯定了體育工作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實際價值,并將鄉村體育發展提高到重要層面,強調應采取多種措施釋放體育助推鄉村振興的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進體育改革創新步伐,更新體育理念,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1]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鄉村體育發展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其與體育強國目標要求、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仍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這導致體育在鄉村發展中的價值難以充分發揮,因此,實現高效的鄉村治理十分必要。下面將探尋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邏輯關聯,并從多個維度探索鄉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路徑。
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之一,這一戰略的有效推動是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鄉村振興涉及的內容覆蓋面廣、在基層農村有較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有機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為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2]。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強調以體育事業為立足點,在管理統籌層面發揮現代技術手段優勢、體現群眾參與智慧,使農村體育事業煥發新光彩與新活力,融入到鄉村振興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進程中。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有較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從內涵上,鄉村振興要求在實現全方位發展的同時,挖掘鄉村特色、展現鄉村品牌魅力,而體育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較高的參與性,適合作為鄉村振興品牌打造的切入點[3]。同時,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這與鄉村振興內涵下的物質振興和精神振興并重、軟件與硬件配備兼具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鄉村振興的全面推動需要以良好的身體素質以及強健的體魄為基礎,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建設除了能夠促成這一目標,還有助于在以體育事業為切入點的共同努力以及合作中培養團隊精神,達成共識,提升鄉村振興的凝聚力。
厘清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邏輯進路有助于更好地結合鄉村振興的背景及其內涵要求,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立足于體育事業,有機聯動農村基層的各個方面,以體育為抓手帶動文化和經濟的整體發展。
通過農村體育事業的建設促成實現提高農村群眾身體素質、塑造強健體魄的目標,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起點[4]。一方面,以體強身立足于健康與體能本身。理解、認同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理念并積極參與相關進程是第一步。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不是強加于基層的工作任務,而是從農村群眾實際需求出發,結合農村以農業為支柱、以務農為主要工作的現狀,為之匹配相應的體能準備、身體養護、健康監測等資源。另一方面,以體強身還包含體育精神的培養。缺乏體育精神的體育活動會誤入爭強好勝的歧途,這有違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初心。相反,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整體建設不僅僅是開發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場地以及設施讓農村群眾被動參與,而是讓農村基層充分參與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成為組織統籌的主體。在此過程中,團結合作、不怕困難等積極體育精神的激活十分必要,由此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基石也更加牢固。
體育事業需與文化結合方能展現底蘊、筑牢根基。缺乏文化浸潤的體育建設可能僅僅是體育活動的簡單拼湊而缺乏靈魂,將其置于農村基層可能脫離群眾實際而難以得到共鳴和支持,不利于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推進。因此,文化浸潤是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邏輯路徑上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一方面,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中的以體培魂強調在體育事業建設進程中結合農村當地的風土人情挖掘文化元素,以體育為載體將農村文化魅力化虛為實。但當下的農村體育建設更多停留在基礎的體育設施配備以及活動安排上,鮮少地方文化元素的挖掘與融入,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以體培魂尚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文化浸潤之所以在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中占據關鍵的邏輯要點,某種程度在于體育事業建設與文化的結合更有助于其融入鄉村振興的整體進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文體事業本身具有一定的內在一致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以體培魂提升文化自信、推進鄉村振興事半功倍。
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建設不能單純依靠感性情懷,經濟的激勵更有助于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及時獲取現實反饋,找準方向和著力點。同時,經濟發展也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以及成果檢驗的重要標準。因此,以體育事業建設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提速是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邏輯歸宿[5]。然而,當下農村體育事業建設仍以政府部門或公益機構的主動輸血為主,農村體育事業自主挖掘和整合資源的動力不足,難以以體育為切入點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更鮮有以體育產業帶動其他產業如旅游業等的聯動發展,這些均為實踐優化提供了較大空間。
在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邏輯進路上進一步構建治理體系將事半功倍。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優化,可從體育設施、體育服務、體育與其他產業的多向聯動,以及體育治理模式等方面搭建從微觀到宏觀、從執行到統籌、從硬件到軟件的完整架構。
農村體育設施主要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用于完成體育活動的場地、設備等相關設施。農村體育設施與鄉村振興的硬件配備以及呈現的整體風貌息息相關,也是以體強身所直接關聯的著力點。換言之,農村體育設施的配備與管理是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農村體育設施的配備要吻合治理現代化的內涵思路[6]。即農村體育設施的配備要充分考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的特殊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相應的設施配備。一方面,結合農村的人口素質特點,應廣泛配置使用便捷、趣味性強的體育設施。可結合文化展覽廣場等場所開辟體育運動場地,并在相應的體育器材中融入農村風景、人文圖片等元素。另一方面,結合農村的人口結構與活動特點,應適當配置相應的針對性體育設施。可結合人口調查、抽樣訪談、網絡有獎問答等形式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了解農村人口結構特點以及體育運動偏好。如對于青少年兒童較為集中的區域,可配置相應的單杠、爬梯、蹺蹺板等兼具互動性與競技娛樂性的體育設施。而對于老人較為集中的居住區域,則應設置運動強度更低、應用更為便捷的體育設施。
其次,農村體育設施的管理要及時跟進。體育設施不是擺設,更不是為了應付檢查的形式主義包裝,而是要真正助力于鄉村振興,使農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好。一方面,可通過建立臺賬等方式落實農村體育設施的管理,定期盤整體育設施,對體育設施的位置、數量、使用頻率、布局等做到了然于胸。同時,臺賬的建立還有利于在管理中盤活農村體育設施資源,通過統籌調動使體育設施合理分布、各得其所,有效避免了體育設施的冗余浪費或不足難用[7]。另一方面,農村體育設施的管理也要及時關注體育設施的維護與更新,體育設施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可能出現污染、掉漆掉色、損毀等情況,這在戶外的體育設施中更為明顯。要定時檢修相應的體育設施,確保體育設施的正常使用,杜絕因設施故障出現的體育運動安全問題。同時,也可通過設施編號定位、二維碼報修等現代化渠道提升管理維護的便捷度,使群眾也能參與農村體育設施的管理,從而充分調動群眾力量,激活主人翁精神。
農村體育配套服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農村體育設施的運用有效性以及科學性,兩者從軟件和硬件的層面雙管齊下,構成了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路徑中的有效雙通道。同時,農村體育配套服務的跟進與完善也彌補了體育設施在管理中的不足,進一步避免了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形式主義[8]。
一方面,農村體育配套服務的完善需要培養相應的健康科學的理念。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服務于全民,其目標在于強身健體,以強健的體魄為進一步的鄉村振興建設保駕護航。盡管在體育運動中涉及一定的競技性和對抗性,但爭奪短暫的勝利與對手的屈服不是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歸宿。同時,體育運動也應在合理的強度范圍內,體育設施的配備也應通過相應的服務確保使用的科學性,并非一味追求高速度、高強度。此外,科學健康的體育理念還包括在適當的時間運動,搭配科學合理的飲食等。部分農村群眾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日常的務農勞作也是體育運動,也能達到和系統性的體育鍛煉一樣的效果等。實際上,體育運動除了完成一定的程式以及動作本身以外,相應的事前預熱以及運動后拉伸放松等也同樣重要。因此,樹立健康科學的體育理念是跟進農村體育服務的第一步。可通過入戶宣講、公益講座、社交平臺、新媒體等多個載體打通線上線下的宣傳渠道,通過理論講解、事例分析等內容以統一口徑宣傳體育健康理念,引導農村群眾科學參與體育活動。
另一方面,農村體育配套服務的完善還落腳于專業的人員指導。農村群眾習慣了傳統的生活節奏,信息相對閉塞,在缺乏科學系統的體育健康理論知識框架的前提下主動搜索整合相應信息的能力有限,還需進一步將體育服務“送到家”。首先,應組建專業的體育運動指導團隊,指引農村群眾正確合理使用體育器材。可通過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志愿活動或文體局等機關單位的輪值,定期到基層一線為農村群眾定點答疑,也可結合多媒體電子設備等通過電子屏幕投放、二維碼等渠道鏈接相應的視頻進行體育設施的規范使用示范說明。其次,針對傳統的體育治理中投放體育設施但忽視后續的指導使用等“治而不理”的現象,還可進一步通過群眾座談、有獎問答等形式不定時抽查督導體育設施的真實使用情況,為相應的配套服務提供及時反饋。此外,還可聯合血壓、血脂等基礎體檢幫助農村群眾了解自身的身體情況,繼而再進一步制定針對性的體育運動計劃。
農村體育聯動體系從中觀統籌協調層面拓寬了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的邊界,使其更充分地融入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中,與時俱進地成為農村治理現代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農村體育聯動體系以產業聯動為基礎,推動農村體育事業多向發展。
一方面,加強農村體育產業與文化教育產業的聯動勢在必行。農村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是體育治理現代化中以體培魂邏輯的踐行。農村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更可能豐富農村體育產業的文化底蘊,使之擺脫以蠻干力量取勝的刻板印象。首先,農村體育文化產業的建設可通過公益環境的創設切入[9]。在文化展館布置、文化上墻等靜態的文化環境建設中體現體育力量,講好當地的體育故事。而在文藝匯演等動態的文化建設活動中則可嘗試融入體育元素,挖掘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通過雜技、體育舞蹈等藝術形式進行整合再現。同時,可鼓勵當地的體育健將、體育明星為榜樣牽頭人,開展相應的體育文化活動,培養農村群眾的體育精神與體育自豪感。其次,農村體育產業與教育產業的結合也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可制定相應的幫扶政策,鼓勵各層級的體育隊伍到農村中選拔具有運動潛力以及吃苦耐勞等體育精神的青少年人才,為其提供以體育為平臺走深走遠的基礎。同時進一步依托體育院校為農村定點委培體育服務人才,反哺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共建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體系。
另一方面,農村體育事業本身與上下游產業的聯動大有可為。農村體育事業上下游涉及豐富的產業鏈,此條產業鏈的打通有助于立足農村體育事業帶動農村體育品牌的建設、推動經濟產能的提升,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農村體育事業在布局中涉及體育器材、體育服裝、功能性飲品等體育食品的生產供應,這些均蘊含大量的產業拓展機遇。同時,此類產業執行操作的工作較多,對勞動力的數量有較大的需求,也為農村體育事業帶動就業、彌補就業缺口提供了便利。因此,在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中,可進一步通過政府組織、搭建平臺梳理上下游產業鏈條,打通體育用品自產廣銷的路徑。此外,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中還可通過積極承辦體育賽事等形式提升影響力與號召力,建立農村體育品牌。通過體育賽事的承辦,農村群眾更有可能發揮主人翁精神,在體育賽事中開闊國際化的體育視野,從而形成農村體育事業建設的一致共識,共同推進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發展。
農村體育治理模式是各項優化對策在宏觀層面的整合優化。通過農村體育治理模式的梳理整合,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體系更加扎實,框架更加完善。
一方面,農村體育治理模式應實現從“全能型”到“主導型”的轉變。傳統的農村體育治理采用的是包辦式的思路,即農村體育治理的重任在統籌組織相應事務的管理層面,管理層面由此也被動地開啟了“全能型”模式。“全能型”模式下的農村體育治理中作為主體的農村群眾反而參與感被削弱,更多的是被安排與支配,因此也難以激活參與的內驅力。相反,在農村體育治理模式的優化中,“全能型”逐漸向“主導型”讓渡,即管理層面將農村體育治理的主動權歸還給農村群眾本身,管理層面更多在宏觀方向上進行把控與引導。具體表現為,管理層面對相應的農村體育建設政策進行及時傳遞與解讀,但具體如何落實以及落實的形式渠道等則由農村群眾自發組織的體育協會、體育委員會等自治機構民主協商決定。同理,政府管理層面積極為農村體育建設爭取相應的財政支持與社會補助,及時公示相關賬目明細,廣開言路接受農村群眾對體育治理現代化的監督與建議。
另一方面,應通過相應的頂層設計完善以及制度建設推進農村體育治理模式的智能化、現代化進程。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體系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治理現代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除了由文體局進行相應的統籌管理外,還應由政府部門牽頭,促進更多部門的協同合作,以體育事業為抓手通力促成農村治理現代化。因此,在頂層設計中,應明確不同部門相應的權責,同時建設“一站式”服務體系以避免“踢皮球”等懶政的發生,使農村群眾的體育服務訴求及時鏈接到相關部門并得到反饋。此外,還可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提升農村體育事業建設的效率,促成農村體育治理智能化。
總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體育事業作為實現美好生活的有機組成,已受到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特別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體育發展對重塑村民文化精神生活、強身健體、形成良好鄉村風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快農村體育治理現代化迫切又必要。在實踐過程中應加強農村體育設施管理、完善農村體育配套服務、構建農村體育聯動體系、創新農村體育治理模式,進而推動鄉村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為體育強國建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