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摘 要:甲骨文是我國年代最早的文字系統,且發展較為成熟,是漢字源頭以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分析甲骨文的優勢,傳承文化基因,堅定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世界已知四大古文字體系—“尼羅河的古埃及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以及“中國甲骨文”,都是人民的智慧結晶。且我國甲骨文是唯一一個得以保存且一脈相承的文字體系,意義尤為重大。甲骨文內容豐富,是分析我國上古社會的真實材料。因此,要弘揚甲骨文的文化價值以及歷史意義,王懿榮紀念館收集了大量的甲骨資料,這些資料對研究甲骨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作用,對甲骨學的未來發展以及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甲骨學;發展與保護;王懿榮紀念館;古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12
1 甲骨學概述
甲骨學以甲骨文為主要研究對象,作為一門綜合性、人文性學科,其發展以及保護一直受到我國學術界的重點關注。我國對于甲骨學的研究包括歷史學、考古學、文化學、文獻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在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材料上,均以甲骨為背景,分析甲骨卜辭規律,實現多元化研究。甲骨學的出現,使得甲骨文重新被大眾了解。作為我國民族智慧結晶,甲骨文的文學價值不可估量①。
甲骨文的存在,使學術界了解到我國以往歷史進程以及甲骨文在創建過程中的相關特征,如某些甲骨文與現代漢字之間有著密切關聯。甲骨學是1931年獨立的一門學科,通過研究弘揚甲骨學,甲骨文的考古價值、歷史學價值將被充分挖掘,且形成系統性、科學性的研究方向,以此來充分展示我國以往社會生活習俗以及相關民風民情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甲骨文研究就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進入新世紀,黨和國家更是把甲骨文研究提高到與中華優秀文化體系構建相系的戰略高度,聚焦于中華文明影響力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標志著世界對甲骨文重要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義的高度認可,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傳播③。
2 甲骨學的發展歷程
2.1 草創時期
甲骨文是在商朝時期使用的一種文字,主要功能是占卜記事。公元前11世紀,商朝滅亡,甲骨文被埋于廢墟下不為人知。直至1899年,著名金石文字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并鑒定古董商帶來古骨上的刻文“確在篆籀之間”“乃畀以重金”,成為購藏甲骨文第一人。甲骨文的文學價值以及經濟價值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但這一時期也導致大量村民挖掘、販賣甲骨文,導致部分甲骨文流失海外。1903年,第一部有關甲骨學研究的書籍《鐵云藏龜》出版,使甲骨文從“古文物”變為“可研究性材料”,甲骨文自此進入研究時期。在1904年,《契文舉例》出版,首次將甲骨拓詞進行批注、翻譯,使其可以通讀,促進甲骨學“根系”進一步發展延伸。甲骨學研究領域的發展,為甲骨文后續研究提供了可行資料。王懿榮通過已有的文獻,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甲骨資料整理以及文字解釋等方面。雖然甲骨文在歷史研究中所占比例較小,但甲骨文存在的意義重大,可以幫助歷史學者重新了解商朝歷史以及商朝在占卜過程中的各種習俗,對分析商朝結構、商朝歷史有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④。
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共進行了15~20次甲骨文挖掘,獲得甲骨碎片20000多片。隨著這些資料的整理、收集,甲骨文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也為甲骨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甲骨學對甲骨文進行劃分,提高了甲骨學科的可行性以及可信性。甲骨學科由以往不被學術界認可,成長為學術界的歷史研究科目。大量的挖掘工作以及甲骨碎片支撐,使甲骨學研究資料得到指數級增長。甲骨文研究永無止境,即便在抗戰艱難時期,甲骨學依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如《甲骨學商史論叢》《殷歷譜》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甲骨學也吸引了郭沫若、陳夢家、唐蘭等一大批學者,這些學者組建了穩定的甲骨學研究團隊,為甲骨學研究引入近代學術方法,使甲骨學成為一門可學習、可成長的成熟性科目⑤。
2.3 緩慢發展
在緩慢發展時期,甲骨學的研究有一定的停滯,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甲骨學的研究已進入一個時間節點,已有的研究資料、甲骨文的文學價值已被研究殆盡;另一方面是新一部分甲骨碎片尚未被挖掘,受制于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挖掘工作暫停。但從宏觀角度分析,即便在緩慢發展時期,國際學術界也并未放棄對甲骨學的研究,因此甲骨學依然保持了總體性的增長⑥。
2.4 全面興盛
在全面興盛時期,甲骨學發現了“刻字甲骨”。在1991年,共發現刻字甲骨579片,這一重大成果促使《甲骨文合集》出版。《甲骨文合集》出版對甲骨學的研究意義重大,極大程度地推進了甲骨學分類,豐富了歷史性資料。其后續篇章《甲骨文合集補編》也于1999年出版,這兩本專著對甲骨學史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學術專利。后出版的《甲骨學一百年》《商代經濟史》《商代周祭制度》等書籍,使甲骨學進入研究興盛時期。對這一時期的所有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可以了解到這些資料具有統一的特點,就是對刻字甲骨進行了集中性研究。這使原先薄弱的甲骨語法學形成新的分支并蓬勃發展,在現有基礎上對甲骨科目進一步細化、研究⑦。
2.5 深入發展
深入發展階段是指進入千禧年階段,如2000年至2008年階段,我國對甲骨學的建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甲骨學邁向商史研究、書籍刊物出版、文字考釋等方向。這一時期,卜辭分類研究增加,以各類卜辭為研究內容,可以確保論文以及論述有“正統性”的研究路線,并以此為基準開展研究。例如,A類項目《商代史》立項完成,全書共計11卷,450多萬字,內容囊括較多,包括經濟、政治、宗教、軍事、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逐步分析商代歷史,并對甲骨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梳理,這成了甲骨學的標準性教育資料。與社會結合,甲骨學的影響日益顯著。但甲骨學在后續發展中,要考慮到目前承受的制約性,如甲骨學的資料公布較少,導致甲骨學科有枯萎傾向。甲骨學研究資料晦澀難懂,許多新生群體如90后不愿學習甲骨文,學習甲骨文積極性嚴重下降,沒有意識到甲骨所帶來的文學價值。我國目前有權威性的甲骨研究學者年齡均在60歲以上,新學者尚未成長,這為甲骨學已有的研究結果傳承提出了挑戰⑧。
3 王懿榮紀念館的教育意義
王懿榮紀念館坐落于青龍山南側、河濱南路與王懿榮大街交匯處,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于2009年奠基開工建設,2014年8月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在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按照"世界唯一、國內一流”的精品文博場館標準打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提升建筑設施、管理服務和展陳藝術水平,逐步成為集綜合展覽、文化教育、觀光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場所。先后榮獲國家二級博物館、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山東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山東省標準化(服務業)試點示范項目、山東省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煙臺市優秀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等稱號。主場館由“王懿榮紀念館”“福山博物館”“甲骨學發展史館”“福山籍五位書法名人藝術館”等展廳構成⑨。
4 甲骨學的發展與保護研究分析
4.1 結合新時期發展需求
甲骨學的發展以及保護研究非常重要,在新時期要結合甲骨學的各項研究措施,保障甲骨學能夠與人文研究、史學研究等學科實現結合,指明研究成長新方向,打造里程碑著作⑩。例如,在甲骨研究中,要明確其文化價值以及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經濟價值自不必多說,文化價值是在現有基礎上了解甲骨文對于我國文學界產生的影響。社會價值是重新了解殷商文化,為殷商保護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環境,創建廣闊天地,使甲骨研究真正脫離局限。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對甲骨學經濟價值有高度認可。2016年,我國政府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文化傳承以及文化價值的科目,這些科目便包含了甲骨學。要重視甲骨學科,做到有人傳承、有人發展。在目前人類文明史上,甲骨文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源頭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值得重點保護發展。
4.2 實現中國古代文明弘揚
在系統性研究中,表明了甲骨文與中國古代文明弘揚二者之間的關系。從“甲骨文與天文歷法”“甲骨文與中國青銅時代”等學科出發進行討論,要重視發展文化價值以及傳承價值。甲骨學雖然已經脫離了冷門學科,但在甲骨文源頭分析中,結合王懿榮紀念館了解到的甲骨文與漢語史語法等資料,分析彼此之間是否有密切關聯。任何文字的早期造型都可以在甲骨中發現,因此可以斷定甲骨文是現有文字的載體。甲骨文自發現以來,120年的挖掘史使我國學術界重新對文字的價值進行了思考,了解甲骨文在埋葬時期、挖掘時期、研究時期、分析時期等出現的問題。從語言學、歷史學角度出發,所有的甲骨文研究都指向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保護,甲骨學還指出在研究過程中,以往的研究學者研究環境較為艱苦,尤其抗戰爆發后,這些學者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依然堅持對甲骨文進行學術研究。
4.3 保障甲骨學科后繼有人
與其他學科相比,甲骨學科發展年代較為短暫,以甲骨挖掘為例,甲骨挖掘后甲骨學應運而生,其發展歷程不過100多年。因此,要想建設學術陣容龐大、學術成果豐富的學科,就要保障甲骨學科有新鮮血液補充,對甲骨學進行不斷完善、對甲骨進行不斷研究。但現有的研究團隊研究成員年齡偏大,對于研究的各項細節無法兼顧到位。從甲骨學發展史第一人王懿榮,再至甲骨學權威大師唐蘭、陳夢家,再至甲骨學優秀學者,如伊藤道治、松丸道雄、明義士等,這些學者通過艱苦的研究以及自身的天賦,使甲骨學渡過了艱難時期。在未來,甲骨學研究必須寄希望于90后、00后,培養青年學子對甲骨文的熱忱之情。但如何吸引新生群體的熱情,要讓新生群體意識到甲骨文自身的藝術性,如可開展甲骨文書法藝術節。在該活動中,能夠使新生群體了解到甲骨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同時更是世界學術界所關注的一顆明珠。甲骨學使甲骨文推陳出新,使甲骨文的文化價值被充分認識。
5 王懿榮紀念館研究流派甲骨學整理與研究新成果
5.1 系統性分析甲骨學歷史
系統性的分析目前甲骨學整理研究成果,分析甲骨學術史。例如,甲骨學要挖掘甲骨的內涵以及整理甲骨相應資料,包括圖片資料、視頻資料、語音資料等。這些資料較為雜亂,且每種研究體系之間都有一定的差異,想找出甲骨的來源以及甲骨數量、甲骨代表含義等都需要總結各學科之間的精髓,因此甲骨學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搜集所有與之相關的重點信息。梳理每個學科之間的架構,可以推動甲骨分類整合等研究工作,實現進一步成長。
5.2 編著體例合理
編著體例必須合理,如分析甲骨文合集的編撰方法,通過先分期再分類的編著體系,每組之間要按照字體分組,并依照內容進行排列。所有甲骨文的排列方式都要盡可能保障年代相似、事件相似、內容相似,以便學者之間進行取用。例如,在編著體例中,通過照片、拓本、臨摹等三位一體的辯證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甲骨材料整合、保存等都能實現同步。且對甲骨的館藏信息、公布情況、保存情況等進行說明,以便甲骨資料整合清晰、明朗。
5.3 圖像資料精良
圖像資料較為精良,在整合甲骨文資料過程中,要分析收集的材料內容,關注甲骨上文字所蘊含的信息,如甲骨片之間的文字以及圖形,甲骨片正面、背面信息,還原甲骨片的原貌。每片甲骨都要拍攝2~4張照片,拍攝的角度以360度為主,正一張、反一張、側兩張。在照片拍攝過程中,不能僅憑殘缺的卜辭進行研究。因此在圖像資料整合過程中對甲骨進行綴合,盡可能地恢復其完整面貌。拍攝完畢后,要將甲骨片的細節資料進行整合,盡可能使甲骨片通過照片清晰呈現,以便能夠更細致、更有效地開展研究。
5.4 卜辭內容豐富
根據王懿榮紀念館編著的文獻資料分析,收錄的甲骨內容豐富,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生活、宗教祭祀、文化禮儀等多方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及研究價值。王懿榮紀念館在整合分析過程中,對30多個新建字以及字形進行了拍攝以及集中研究,解釋了以前出現的誤解,如卜辭包含祭祀、天文、記事等珍貴資料。王懿榮紀念館是整合甲骨的典范單位,收藏的文物數量較為豐富。在后續,要強化研究力度,保障實現科研單位與王懿榮紀念館整合,達到理想的研究標準。
6 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甲骨學后續動向
王懿榮紀念館后續成長動向要以甲骨學為核心,通過王懿榮研究學術流派,結合王懿榮對甲骨學的卓越貢獻,在此基礎上對甲骨學進一步分類、整合,使甲骨資料更細致、甲骨文獻數量更充分。打造傳承策略以及鼓勵標準,王懿榮紀念館能夠福澤后人,具有優良的學術成就。王懿榮紀念館已成為當地的一個文化標志,是研究甲骨學的權威性機構。在后續研究動向中,在王懿榮紀念館2樓舉辦“甲骨學術研討會”,總結殷商文化以及甲骨學研究的各項成果,邀請十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在會上進行學術討論,并對王懿榮精神弘揚進行了集中展望。文字通過語言得以留存,而甲骨通過漢字一脈相承,甲骨、漢字、語言三者互為一體,不可拆分。王懿榮紀念館記載的甲骨文不僅是我國最早成型的文字體系,更記載了殷商社會變化以及歷史變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更是改寫世界文明史的一項奇跡。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甲骨文在考古界、文學界舉足輕重。但甲骨學在大眾眼中依然屬于一項比較冷門的學科,甲骨學要結合王懿榮紀念館的發展本質,對甲骨資料實現整合、記錄,使甲骨資料清晰呈現,便于學者進行研究。甲骨文的出現發展,意味著我國文明成長軌跡,對弘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保護甲骨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王懿榮紀念館在后續將繼續肩負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一系列活動,使甲骨文在華夏大地閃閃發光,也在國際上留下舉足輕重的一筆。
注釋
①牛建民,劉正文.甲骨文“”字、"妻"字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3(1):119-121.
②于雪,洪飏,裘曉晨.21世紀以來甲骨文研究熱點的回顧及展望:基于中國知網CSSCI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漢字漢語研究,2023(1):63-74.
③宋鎮豪.由甲骨文倍數合書例談殷人記數兩系說[J].漢字漢語研究,2023(1):3-9.
④朱格.殷商甲骨文化的審美意識[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3(1):122-124.
⑤王素.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與甲骨文書法時代風貌[J].中國書法,2023(4):10-33.
⑥王子楊.甲骨文“弦”字補釋:兼談“弦”與“幻”的關系[J].文史,2023(1):5-18.
⑦毛亞菲,畢曉君.改進ResNeSt網絡的拓片甲骨文字識別[J].智能系統學報,2023(3):450-458.
⑧尹榮方.甲骨文十天干源于星象說[J].文化藝術研究,2023(1):50-71.
⑨高秋.文創設計中甲骨文元素的應用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6):79-81.
⑩張勤.基于甲骨文的聾校漢字文化活動課設計與實施[J].現代特殊教育,2023(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