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賀浩

在3種主流沉浸式環繞聲格式中,Auro 3D是最復雜,又最不具備“存在感”的,但對追求極致體驗的影音設計師/集成商來說,恰恰因為它的小眾和富有挑戰,更容易激發他們的探索欲。去年底才剛剛完成“雙機XW5000 IMAX 3D解決方案”的夜色空間(上海夜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新年伊始又搭建了“(同時包含Auro 3D和Dolby Atmos的)雙制式影院”。這是個多達15.2聲道的3D沉浸式環繞聲系統,使用全套美國Definitive Technology(DT/狄分尼提)定制安裝音箱以及Marantz(馬蘭士)旗艦款AV10、AMP10前/后級,總預算接近45萬元(未含聲學及裝修)。趕在展廳開業之前,《家庭影院技術》雜志/影音中國網搶先探班!

夜色空間創始人兼技術總監周培元
本案設計師,依舊是夜色空間創始人兼技術總監周培元。開門見山,我問他“為什么會想到搭建Auro 3D影院,對空間設計上又有哪些想法?”他的答復也很直接,說了3個要點。
首先,Auro 3D本身是個已然成熟的技術,最初主要出現在商業影院中,而家庭影院本就是商業影院的“縮影”,由此搭建支持Auro 3D格式的家庭影院,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況且市面上很少,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支持Auro 3D的展廳,這令他有了“敢為人先”的激情;其次,Dolby Atmos、DTS:X這些年來鮮有進步,Auro 3D具有的挑戰性,能為行業帶來些新東西;再者,確實有客戶想了解Auro 3D,并且向夜色空間咨詢了相關的技術事宜,因此從商業角度來說,他認為有其現實意義;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支持Auro 3D的硬件開始出現,Marantz、Denon等品牌高端機型逐步支持Auro 3D解碼,這令本來有點躊躇,擔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他信心倍增。
憑借周培元對技術的認知和這些年來積累下的豐富實戰經驗,他相信Auro 3D具備的領先性。在他看來,Dolby Atmos、DTS:X這些格式的建構,從Auro 3D身上獲得了巨大的靈感,但他心目中的終極環繞聲格式,依然是Auro 3D,只因它能營造出更為身臨其境的體驗。“我們覺得這樣一個技術,到最后會慢慢被市場所接受,因此有必要進行更深一步探索和認知,”周培元表示。
具體到硬件層面,重中之重,自然是高端AV放大器開始支持Auro 3D解碼。產品選型初期,有幾個備選的機型,但最終確定下了Marantz旗艦款的AV10和AMP10前/后級。一來是想一步到位組建15.2聲道的系統,那么15.4聲道解碼的AV10和16聲道、200W/每聲道輸出的AMP10可以完美匹配。同時作為發燒友,他對Marantz的聲音特性以及這個品牌本身就有較多的感情注入,優先考慮它們也在情理之中。此外,對空間設計有著較高要求的他,也很喜歡這套前/后級的“顏值”,雖然這次器材被安放到獨立的機柜內,但如果有機會直接擺放在外面時,相信它們也會令整個環境增色不少。
至于15.2聲道的音箱,全部選用了Definitive Technology定制安裝的UIW Reference系列(所有主聲道)和Disappearing入墻系列(高置和頂環繞),同時還使用了2個SuperCube 8000的超低音。為什么會選擇Definitive Technology?原來夜色空間的家庭影院展廳,包括眼下這間上海旗艦店以及浙江壺鎮、永康等多地的加盟店,都使用到了Definitive Technology的音箱。看得出,周培元對Definitive Technology的聲音表現贊賞有加:“無論是展廳,還是終端用戶家中,我們都會推薦Definitive Technology的音箱,我對這個品牌的聲音是認可的,尤其是它的超低音產品,量感充足、頻率下潛也足夠,可以說Definitive Technology是適合夜色空間的產品。”
算上這間夜色空間的上海旗艦店,目前他們在上海和浙江共有15家門店(加盟店),周培元致力打造具有新意的展廳,然后再將它們“復制”到加盟商和終端用戶家中。

綠偏灰色系的墻面,與暖色調沙發的結合

平安扣構造,也是設計的一部分

Auro 3D 展廳正面,150 英寸的畫框幕
眼前的展廳,沿襲夜色空間一貫的設計風格,典型的新中式,包括壁燈的選擇,類似平安扣的構造,帶點“老上海”的氛圍。背墻上的國畫,也增添了幾許復古的氣息,讓人想起前一陣引發熱捧的電視劇《繁花》。至于綠色偏灰色調的墻面,周培元認為,這種暗色調更適合作為影院使用,頂部的木格柵,部分起到了聲波擴散的作用。對了,整個15.2聲道中,只有頂部3個DI6.5S(頂環繞,包括Auro 3D不可或缺的Voice of God/上帝之聲)是外露的。
說到設計宗旨,周培元表示,產品是基礎,所以他們會選用像是Marantz、Definitive Technology這樣有品質的品牌,但最終方案是落實到設計上的,要突出整體設計、美學,以滿足客戶的需求。他們想要呈現給客戶的,是整體的感受。

正視圖和側視圖,請留意15 個音箱的位置
器材配置表
主音箱: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RLSII×3
前三高置音箱:Definitive Technology DI8R×3
側環繞音箱: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RLSII×2
后環繞音箱: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RLSII×2
后高置音箱:Definitive Technology DI8R×2
頂環繞音箱:Definitive Technology DI6.5S×3
超低音:Definitive Technology SuperCube 8000×2
前級:Marantz AV10
后級:Marantz AMP10
幕布:EliteScreens 150 英寸透聲框架幕
投影機:明基HT6550
與Dolby Atmos、DTS:X類似,Auro 3D也是個開放的沉浸式環繞聲格式。除了底層7.1聲道外,它增加了Top Layer(頂層),即我們前面提到的Voice of God(上帝之聲),而Height Layer(高層)則允許用戶根據需求來添加,共同構建成11.1、13.1聲道的完整系統,而這里,則是超規格的15.2聲道。
為了有更直觀的了解,我們將設計圖先行奉上。

展廳正面,3 個UIW-RLSII 隱身于幕布后

施工初期,可以看到主音箱和前三高置的定位

UIW-RLSII 安裝后的情形

5 單元配置的UIW-RLSII
不難看出,前三(主聲道)、后二(后環繞)和左右各一的側環繞,均使用到Definitive Technology的UIW-RLSII。它隸屬專為“隱蔽家庭影院系統”設計的UIW Reference系列,亦是其中唯一一款產品,而在官網上,又被定義為“入墻式參考級條形音箱”。可以這么認為,UIW-RLSII已是Definitive Technology在定制安裝領域的“最強音”。
從性能上來看,也確實如此。一體化木制箱體內,是呈啞鈴式結構的5單元配置,包括1英寸鋁球頂高音和4個6.5英寸中低音,后者中有2個還是被動式單元,好處在于既不增加功放負載,又可以獲得量感更為豐富的低頻響應。
前三高置(即平行于前主音箱)和后高置(即平行于后環繞)選用Definitive Technology Disappearing(DI)入墻系列中的入墻/吸頂式音箱DI 8R。正如官網所述,這一系列以“隱藏于無形”為設計理念,又無需定制石膏板或混凝土作業,加之尺寸較小,結合隱藏式鑲邊和微穿孔面網,足以在每個房間里“消失”,但又無懼掩蓋其超凡音效。
DI 8R是典型的2分頻設計,包含8英寸BDSS(平衡雙環繞系統)中低音和1英寸可偏轉的鋁球頂高音,并且搭載了剛性PolyStone框架來消弭不必要的震動。
頂環繞(包括Voice of God),用到了同為Disappearing入墻系列的DI 6.5S正方形入墻/吸頂音箱。

施工初期,可以看到對DI 8R 的“定位”

施工中,高置音箱已經“無影蹤”了

DI 8R 入墻/吸頂式音箱

展廳背墻,國畫元素和投影機,但不見DI 8R 的蹤影
請對照先前的設計圖來觀察,這當中明顯的區別是,圖紙上左右兩側的頂環繞是位于側墻的,但實際安裝時移到了頂部的木格柵中,因此也是整個展廳里“唯三”可見的音箱。與DI 8R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中低音單元口徑改為6.5英寸。
同樣回到設計圖,我們會發現超低音并沒有如常安置在前方或背墻,相反處在臺階下。具體哪個位置呢?原來就在兩排沙發的中間。周培元表示,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音箱都隱藏起來,而這個位置,是本案中超低音最佳的隱藏位。于是這里就安置了兩個SuperCube 8000有源超低音。
最后我們來看系統中樞,即Marantz AV10前級和AMP10后級以及周邊器材。15.4聲道解碼的AV10和16聲道后級輸出的AMP10,可以說是完美匹配了這一15.2聲道的音箱。
夜色空間始終是個“不一般”的存在,在這個略顯沉悶的行業里。他們總有新的“點子”,給予我們對技術、對定制影院設計更多的思考。這個由15.2聲道Definitive Technology定制安裝音箱和Marantz(馬蘭士)旗艦款AV10、AMP10前/后級構成的Auro 3D、Dolby Atmos雙系統,就是他們最新的嘗試。
我開始期待正式營業時所呈現的效果,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聽周培元更為深入講解他的設計構思以及施工中遭遇的點點滴滴。

木制格柵上安裝了3 個DI 6.5S

臺階下左右各有1 個超低音,用于影院系統

DI 6.5S 正方形入墻/吸頂音箱

SuperCube 8000 有源超低音

機柜里是包含了AV10、AMP10 在內的各類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