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化全民閱讀活動,深刻指出了科普工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全民閱讀,推動科普工作,科普閱讀的地位與作用越發顯著。《中國科普統計(2021年版)》顯示,2020年,全國共發行科技類報紙1.58億份,出版科普圖書9853.60萬冊,發行科普期刊271種、1.31億份(冊),廣播電臺播出科普(技)節目12.83萬小時,電視臺播出科普(技)節目16.46萬小時,共建設科普網站2732個、科普類微博3282個、科普類微信公眾號8632個,科普傳播載體、形式和渠道更加豐富,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力得到提升。各類科普讀物及媒體的涌現,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鼓勵更多期刊推出優秀科普作品,推進全民閱讀深入開展,中國期刊協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于今年2月共同開展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推薦活動。經專家組多輪評審,最終共有44篇(組)文章從近500篇(組)申報作品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此次入選文章是好中選好,優中選優,是對期刊科普原創內容出版的一次全新檢閱,呈現出四個特點。
一是導向正確,主題鮮明。在作品選題立意方面,通過倡導和傳播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如《新民周刊》在“中國天眼”正式向全球開放之際,策劃《開天眼》封面報道,在豐富讀者天文學知識的同時,更激發了讀者的民族自豪感。《課堂內外(初中版)》策劃的《地理看黨史:長征路上的烽火地標》邀請地理學專業的科普作者,從地理學科普角度帶領讀者重新探索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長征之路,引導讀者回顧百年奮斗史,傳承紅色基因。
二是聚焦科技前沿,服務科技創新。在此次入選的作品當中,絕大多數為科技工作者原創佳作,有的圍繞航空航天、信息技術、深海探測、“雙碳”目標等前沿科技領域開展主題策劃,邀約科研團隊院士、專家撰寫。如《科學畫報》推出的《為銀河系中心黑洞拍照》,《科學大眾》推出的《長江,你從哪里來》,《百科知識》推出的《光刻機——信息時代的制造之王》等。
三是滿足群眾閱讀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次推出了一批人民群眾關切的日常生活與生命健康的科普作品,如《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推出的《科學跑步不傷膝》,《大眾醫學》推出的《關于肺結節的15個真相》,《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推出的《兒童發熱健康教育30問》等作品。
四是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此次入選作品涉及多個學科和領域,文章有深度、有溫度、有品質、有創新,配圖設計美觀,體現出科學性、通俗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如《森林與人類》的特別策劃《中國天坑:喀斯特“青春之歌”》系列文章,采用了作者在科學探險過程中的攝影作品,畫面震撼而珍貴,兼具科學價值與欣賞價值。
“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推薦活動,得到了期刊界的積極響應和科普作家的熱情支持,在社會上產生了引領作用。科普期刊出版工作和科普閱讀推廣活動還需要不斷完善。
一是要增強新時代科普閱讀推廣的使命感、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深刻理解科普閱讀在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中的重大意義,在辦刊的過程中,既要著眼于科學和技術知識的普及,提升人民群眾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要更加重視科普閱讀,大力營造講科學、愛科學的閱讀氛圍,全面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二是要提升科普原創能力,打造內容精品。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依托優勢資源,著力推出一批內容準確、有閱讀價值、公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期刊科普作品。同時,還要加大對優秀科普作品的推廣力度,鼓勵更多科學家和科普作家發表科普文章和著作,對推出高質量、高品質科普文章和科普著作的出版單位和編輯給予獎勵,持續提升科普作品原創能力。
三是聚焦科普閱讀的重點。在科普閱讀方面,要突出抓好兩個重點:一是抓好青少年讀者。科學知識要從小抓起,打好基礎。二是抓好新媒體傳播平臺。目前,網絡和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渠道和閱讀方式之一,網絡、手機傳播的各種知識魚龍混雜,有的甚至嚴重誤導讀者。要把傳統媒體,包括圖書、報紙、期刊的科普知識資源利用起來,加大科普知識權威發布和推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