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電影制作技術不斷更新,如今已進入數字化制作的時代,數字技術使影像的真實感大幅提高。《流浪地球2》是一部備受期待的科幻電影續集,其中大量運用了當代電影攝影制作技術,進一步提升了影像的真實感。首先,影片的視效與攝影部門協同合作,運用游戲引擎、數字資產進行全片虛擬拍攝制作動態預覽;其次,電影中運用了更高級的特效技術,包括AI數字減齡技術、現場調色和數字燈光技術。探討這些高新技術的運用如何使觀眾感受到《流浪地球2》更真實的影像效果,為當下中國科幻電影創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 鍵? 詞] 《流浪地球2》;影像真實感;虛擬制片;AI數字減齡技術;數字燈光技術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電影制作技術不斷進步,已經進入數字化制作的時代。數字技術使特技制作的影像的真實感大幅提高。巴贊在《電影是什么?》中提出:“自從表現主義這一異端邪術終歸匿跡,尤其是從有聲電影問世以來,可以說,電影的總的趨勢是向現實主義不斷靠攏。大致上說,電影希望在既符合電影敘事的邏輯要求,又適應電影技術目前的局限的條件下,為觀眾創造出盡可能完美的現實幻境。”①電影創作者為了使觀眾得到最佳的觀影體驗,就要使特技做得越來越真,其最高的境界是和攝影機直接拍攝出來的一樣,即“攝影真實感”。
在電影《流浪地球2》中,故事情節糅合了地球末日危機和虛擬數字文明面臨的沖突,講述了人類為延續文明而啟動“流浪地球計劃”的宏大故事。影片展現出史詩級的質感,讓觀眾領略到超出想象力的感受。影片的視效與攝影部門協同合作,運用游戲引擎、數字資產進行全片虛擬拍攝制作動態預覽。此外,電影中還運用了更高級的特效技術,包括AI數字減齡技術、現場調色和環繞式做光。
基于此,探討《流浪地球2》中影視技術的升級,評估其對觀眾觀影體驗的影響,并展望這些高新技術對科幻電影未來發展的意義。通過對這些技術的分析和探討,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影像的真實感在電影中的重要性,以及影視技術的不斷創新為電影產業帶來的變革和進步。
一、虛擬制片與數字資產
虛擬制片是一種新興的影視技術和流程管理方法,近年來逐漸被廣泛應用。其核心是利用圖像引擎承載的視覺數字資產,在LED屏幕上進行陳列和投射,以實現虛擬現實成像。虛擬制片通過整合圖像引擎的現場動態布光和虛擬制景,同時結合虛擬攝像機和物理攝像機,拍攝輸出并實時呈現在導演的監視器上,成為一種出色的視效前置技術和流程。虛擬制片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實時性,有效地實現了“即拍即視”的效果。
在正式拍攝前,主創團隊用了兩個半月圍繞動態視覺預覽進行虛擬拍攝。在《流浪地球2》中,虛擬拍攝和動作捕捉同時進行,借助游戲引擎Unreal Engine,將數據同步,讓動作捕捉結果實時顯示。《流浪地球2》全片共完成3000余個視效鏡頭,虛擬拍攝鏡頭約2114個,占影片視效鏡頭總量的70%,主要用于電影中人物的對話和展現人物情感關系的戲份。
虛擬制片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方法,它打破了傳統制片的線性流程。在這種方法中,特效鏡頭的制作需要在影片創作前期完成,尤其是大量與內容相關的視覺數字資產制作。《流浪地球2》中的數字資產具有高密度信息量和大數據量的特征。在制作單個特效鏡頭時,視效部門會為該鏡頭準備一組鏡頭資產,因此當整合不同鏡頭中某一主體物的所有數字資產時,數據量會非常龐大。例如,電影中的環境資產主要包括大型重量資產,如行星發動機、UEG北極實驗基地、太空電梯、空間站船塢和衛星發動機等。在太空電梯發射的場景中,資產元素數量高達9813萬個,模型面數共計318.6億個。行星發動機的直徑為36千米,高度為9千米,由7.2萬個資產元素和約35億個面數構成,燈光數量從前作的約5000盞增加到約26萬盞。總的來說,數字資產為虛擬拍攝提供了可實時修改和應用于動態預覽的數據物化素材。
此外,數字化的角色表演是虛擬拍攝中角色資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視效部門會選擇加入面部捕捉和手部捕捉的設備,配合動作捕捉,以獲取演員表演的精細面部表情、手部關節移動、身體動作等數據。這些數據會通過游戲引擎進行實時渲染,并同步上傳到終端顯示器上展現。為了方便數據采集以及精準骨骼追蹤,視效部門采用了OptiTrack全身動作捕捉系統,并使用了Motive3.0等高效數據采集和精準骨骼追蹤軟件。該捕捉系統還具有自動演算因遮擋而無法采集的數據點的功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動畫師修補動捕數據的工作量。
二、AI數字減齡技術應用
近幾年,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算法變得越來越先進,可以更好地處理自然語言、圖像和音頻等復雜數據。這些進步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社會結構,并開始影響到社會的各行各業,電影制作在某些領域開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新技術不僅能夠在電影創作過程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還能夠為觀眾帶來更出色、更多樣化的觀影體驗,并建立更先進的產業模式。可以說,“人工智能的新時代電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將為電影產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跨領域融合的可能性。
《流浪地球2》順應了“人工智能的新時代電影”潮流,在影片中采用了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影片實際上是《流浪地球》的前傳,為了符合影片中人物的設定年齡,劉培強、圖恒宇等角色運用了數字減齡技術。由于純CG換臉制作周期長、難度大、成本高,視效部門使用AI換臉方案替代。視效部門事先采集了演員年輕時的大量圖像數據作為機器學習算法的元數據,該算法基于素材進行迭代,生成500多萬個迭代,然后用現場拍攝的演員素材重建演員的減齡樣貌。AI換臉技術采用了Deepfake開源算法的二次開發,使用生成式對抗網絡捕捉數據分布,并用判別模型判斷訓練數據生成的模型,以確保演員面部表情、姿態和反應數據的正確性。
三、攝影中的光影和色彩技術
電影制作中的視效主要圍繞視覺概念和拍攝的鏡頭畫面進行操作。而在影像創作過程中,攝影方面的工作則是圍繞著光影和色彩這兩個視覺元素進行設計和把控,運用鏡頭語言實施敘事和傳達情感,并與視效等部門合作,將影片的視覺基調、空間環境和人物情感等展現給觀眾。
(一)光影效果的實現
盧卡斯說:“特技最難的是讓虛擬的東西看起來真實。”①光影效果在電影制作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顏色的光線,讓鏡頭中的畫面被勾勒出來,最終顯現為一個個影像瞬間。主創團隊在實拍過程中,攝影部門與視效部門運用了數字燈光技術和移動光效相關技術手段,使畫面光影的形狀、色彩、運動方向與速度達到理想效果。
1.數字燈光技術
引入數字燈光技術可以在單個鏡頭中產生大面積的光線與色彩變化,從而提供更多創意和表達的可能性。為了在保持光影情感表達的同時獲得更穩定的光影結構,以展現更多的細節層次,攝影和燈光團隊采用了環繞式做光的方法。這意味著在預制階段,使用環形光源制造每個場景中環境光線的多樣化質感,并在前期設計時就在光源和攝像機位置之間達成平衡,從而淡化每個場景之間的光線邊界。所有預制的高層光效燈具都連接到拍攝指導控制區的不同調光臺中,增強了大型預制燈光矩陣的可控性,節省了現場調整的時間。在拍攝過程中,拍攝指導可以在調光臺中完成亮度、顏色和特殊的燈光效果的控制。
2.移動光效
為了追求影片的真實感,燈光團隊通過架構移動光效并由攝影機真實捕捉這些變化,使光線能夠與人物、背景進行自然交互。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太空電梯的拍攝是耗時最長的部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劉培強拿著鮮花上太空電梯一直到太空電梯最后墜落到地面這一場景。在太空電梯轎廂的戲份中,隨著它快速升降,如何科學地呈現透過窗戶進來的太陽光成為一個難題。
為此電影劇組設計了一個大滾筒的鋼架結構,將燈具固定在上面,然后由工作人員以統一速率控制旋轉。在轎廂內均勻地刷過模擬太陽直射光的大光斑,模擬太空電梯按照不同速度上升、下降。隨著劇情的推進,在太空電梯穿梭大氣層的前后,燈光效果有所不同,而電梯外激烈的空戰場面的光影效果也與之相應地在箱體內呈現。
空間站的拍攝也需要克服類似的光影技術問題。由于空間站的自轉,出發大廳和通道的大型窗戶會產生多個大面積亮光區域的同步位移。針對片中空間站的物理光效特性,劇組研發了巨大的編程掛燈設備,使其能夠實現固定圓心并同步移動的光效,以匹配現實世界中的移動光學效果,同時也解決了豎向跨度很大的燈具往返運動問題。正是這些復雜甚至煩瑣的燈光效果運用,使在大銀幕上并不存在的物理空間變得真實可信。
(二)現場調色技術
根據之前《流浪地球》等多部電影的現場拍攝經驗,并結合影像制作部門的需要,現場調色人員采用Livegrade一級調色技術,再添加DaVinci Resolve Live二級調色技術,以確保顏色創意和數據能夠精準傳遞至DI和其他后期制作部門,從而達成統一拍攝風格的目標。此外,在拍攝現場QTAKE部門同攝影部門配合,制作多種LUT的切換,并確認應使用某種LUT的場景。隨后,現場調色人員根據攝影指導提出的要求,對畫面做出微調,并將調色信息保存并上傳至數據庫,以便后續制作環節使用。
1.局部曝光微調
為了達到類似的前期影像設計效果,拍攝現場通常會設置數百甚至上千個燈具來實現相應的光影效果。攝影指導在保留畫面整體體積感的同時,拉開明暗對比,保證高光和陰影部分干凈利落。
電影《流浪地球2》的后半段中,圖恒宇被選入先遣隊下水執行任務進入數字世界,完美還原了前期的影像設計。當圖恒宇坐上直升機出發時,大壩照明燈的暖黃色調抵抗著墨藍色天空和探照燈冷色調的光線。為了凸顯人類希望的渺茫,整體畫面的暖調色光不超過20%。隨后先遣隊員們潛入水中,完全使用潛水服和演員手持照明設備等合理光源,整體照度大幅降低,色調變得單一,增加了影像的真實感,進一步拉近了觀眾和整體敘事之間的距離。
2.套用DI SHOW LUT
在前期準備階段,劇組就確定了故事線采用莫蘭迪色調,并且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漸調整色彩的飽和度和明暗度。為了不同場景里的運用,DI部門制作和測試了許多莫蘭迪LUT。在水下的部分,甚至采用了近乎單色的表現方式。在拍攝圖恒宇和劉培強鏡屋場景時,為了表現夜晚的氣氛和符合航天中心冷靜的科技感,使用了整體的冷色調光源。為了突出主角面部和背景的對比,還特別制作了暖色光道具,使人物膚色更加溫暖,呈現了更加理想、更能體現人物內心情感的畫面,使圖恒宇和劉培強隔著鏡子對視的那一幀畫面獨具韻味。
四、結束語
在當下應用虛擬制作與虛擬拍攝技術的中國電影中,《流浪地球2》是極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運用虛擬拍攝提供的動態預覽、虛擬空間的數字資產和虛擬攝影等技術,積極探尋電影影像視覺風格的實現方案。此外,《流浪地球2》作為一部科幻片,在電影拍攝制作中引入了一系列高新影視技術,進一步提升了影像的真實感。首先,影片的視效與攝影部門協同合作,運用游戲引擎、數字資產進行全片虛擬拍攝制作動態預覽,實現了“即拍即看”的效果。其次,影片順應了“人工智能的新時代電影”的發展方向,運用了AI數字減齡技術。最后,在影像創作過程中,攝影運用了現場調色和數字燈光技術,使電影中的特效更加逼真、場景更加細致,觀眾可以感受到更真實的影像效果。這些影視高新技術為電影觀影體驗帶來了全新的層次,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簡介:
張合澐(2000—),女,漢族,上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藝術。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
注釋:
①安德列·巴贊:《電影是什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第276頁。
注釋:
①《星球大戰》套裝版,DVD特別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