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孝芹
抗菌類藥物,顧名思義,是一類能夠抑制或殺滅細菌的藥物。它們通過干擾細菌的細胞壁合成、蛋白質合成、核酸合成等生命活動,從而達到消滅細菌、治療感染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抗菌類藥物對病毒、真菌等其他微生物可能并無作用,因此在使用時應明確感染源。
抗菌藥物在醫療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它們也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以下是抗菌藥物常見不良反應的詳細介紹:
過敏反應 這是抗菌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當抗菌藥物作為半抗原進入人體后,可能會與抗體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從而激活補體,引起過敏反應。常見的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哮喘、血清病樣反應等,嚴重時還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特別是頭孢菌素類藥物和青霉素類藥物,其過敏反應可能尤為嚴重。
胃腸道反應 部分抗菌藥物,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能會對胃腸道黏膜造成損傷,導致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
肝臟毒性 部分抗菌藥物在肝臟代謝過程中,可能會引起肝細胞炎癥、水腫,導致肝臟損害。大劑量使用抗菌藥物時,可能會引起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堿性磷酸酶以及膽紅素等指標升高。
造血系統毒性 某些抗菌藥物,如氯霉素,可能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導致骨髓粒細胞和血小板合成、釋放障礙,進而出現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情況。
腎臟損害 抗菌藥物多在腎臟代謝,因此可能會引起腎小球、腎小管損傷,導致腎間質水腫,血清尿素氮、肌酐升高,甚至出現蛋白尿,嚴重時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
除了上述常見的不良反應,有些抗菌藥物還可能引起一些特殊的不良反應。例如,青霉素類抗生素可能引起赫氏反應(由于藥物對梅毒螺旋體的殺滅作用過強,導致大量有害物質從死亡的梅毒螺旋體內溢出以及機體內部的變態反應引起的不適反應)和二重感染(治療期間出現的耐青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或白念珠菌感染等);頭孢曲松可能引起皮疹、瘙癢、發熱、支氣管痙攣等過敏反應,以及頭痛、頭暈、腹瀉、惡心等消化道反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可能引起聽力減退、耳鳴等耳毒性反應,以及血尿、排尿次數減少等腎毒性反;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中樞反應、光敏反應等,大劑量或長期應用可能導致肝損害和心臟毒性;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可能引起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以及肝損害、耳毒性等。
以常用藥物阿奇霉素與克拉霉素為例,兩者均屬于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且具有廣譜抗菌性,是臨床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藥物。不過,兩種抗菌藥物雖為統一類別,但分子結構式與主抗菌性不同,抗菌譜和抗菌強度各有側重,不良反應也存在差異,因此臨床應用時有著不同的適用范圍。根據患者細菌感染病情與身體實際狀況,個體化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一方面可以確保抗菌藥物的療效,提高治愈率,另一方面可以預防不合理用藥相關不良反應,是安全有效治療的前提和關鍵。另外,細菌自身存在基因變異,可以通過水平基因轉移獲得抗藥基因,細菌在接受抗菌藥物治療后會產生交叉耐藥性,抗生素的過度使用與濫用也會讓具有耐藥性的細菌逐漸成為優勢菌。
抗菌藥的使用一定要避免以下幾種情況——
(1)無適應證用藥:處方開具的藥物與患者病理不相符,所用藥物超出了本身適用范圍,與診斷或患者病情記錄無關,違反醫藥原理。即患者無明確的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用藥指征,但處方為患者開具了這兩種藥物。
(2)聯合用藥不適宜:同時使用了藥性抵抗的兩種及以上藥物,導致藥效相互抵消或毒副作用增加的情況。即處方中同時開具了與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聯合使用具有禁忌的藥物。
(3)用法用量不當:處方中藥物的使用方法與藥物一定時間內使用的數量同相關規定不符,或與通常的醫療實踐不一致。即處方中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給藥療程過長或過短、用藥時間間隔不合理、給藥劑量過大或不足。
(4)遴選藥品不當:處方開具的藥物在適用范圍內,與患者病理相符,但具體所用藥品不是最優選或者與患者實際病情不符,存在潛在不良反應或者安全隱患的情況。即患者確診細菌感染性疾病,需接受抗菌藥物治療,但不宜使用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
注意適用人群 以阿奇霉素與克拉霉素為例,性別構成與年齡分布方面,阿奇霉素與克拉霉素的男性與女性用藥占比差異不明顯,老年人則是用藥的主要群體。感染性疾病種類眾多,部分疾病在不同性別群體中的易感率存在差異,例如女性由于會陰部生理結構特殊性更易發生泌尿生殖系感染;而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統衰退、呼吸道黏膜退化、合并呼吸系統慢性病等原因,身體免疫功能降低,呼吸道防御能力減弱,因此更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且癥狀常比中青年群體嚴重,因此成為阿奇霉素與克拉霉素主要治療人群。此外,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的特殊性,加之常常多病共存,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加,相對更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因此臨床為老年人開具阿奇霉素與克拉霉素時,需根據實際肝腎功能水平合理減少用藥劑量或者避免用藥,以確保治療安全。
給藥途徑應合理 給藥途徑方面,霧化吸入屬于局部用藥,通常用于兒童呼吸道感染。而口服用藥與靜脈用藥屬于全身用藥,前者又有普通片劑、分散片劑、膠囊劑、顆粒劑等多種劑型可以選擇。對于給藥途徑的選擇,基于世界衛生組織主張的用藥原則,建議“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不過具體應用時也要遵循個體化原則,綜合考慮患者實際情況具體而定。一般而言,對于病情并不嚴重的感染,首選口服用藥;但如果病情較重,已經出現持續高熱、嚴重四肢乏力等明顯癥狀時,則可以考慮靜脈給藥。這主要是因為靜脈給藥劑量控制更精準,藥物直接作用于血液循環,省去了腸道吸收過程,可以更快達到血藥濃度,因此起效更快、療效更好,可以快速控制病情,但同時也要警惕靜脈給藥所帶來的相對更多的副作用與風險。
謹慎聯合用藥 主要的聯合用藥為兩種抗菌藥物與解熱鎮痛抗炎藥等緩解臨床癥狀的藥物聯用,未有與其他同類抗菌藥物聯用的情況。在確認藥物對癥且沒有拮抗作用的前提下,藥物聯合應用是安全可行的,在門診處方中也較為常見,可以有效增強療效。不過,聯合用藥不當也會增加不良反應風險,臨床用藥同樣需要謹慎。而且醫生開具處方時,不僅要考慮開具的藥物之間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同樣也需要了解患者現病史與用藥史,確認開具的處方與患者正在服用的治療其他類型疾病的藥物沒有拮抗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使用抗菌類藥物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遵醫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感染類型、病原體種類等因素,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服藥,不得自行增減劑量或更改用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