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升
高血壓患者為何要堅持長期規律用藥呢?臨床上,高血壓屬于一種持續存在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產生的壓力和損害也呈現一種長期及慢性積累的狀態,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受外界因素刺激便會爆發,對重要臟器功能造成損害,情況嚴重時還會引起功能障礙,威脅患者生命。血管就好像放置于戶外的一根塑料水管,在長時間的風吹、雨打、日曬后,便會逐漸變脆,而后破裂或是斷裂,這屬于一種從量變至質變的過程,所以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唯有長期堅持規律服用降壓藥將血壓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才可使血管、器官受到最小、最輕的損耗,讓其功能保持更持久的健康狀態。
但筆者在門診中發現,很多高血壓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如:
無需過早用藥 很多患者自覺無明顯癥狀,或僅偶爾出現頭暈、頭痛、疲勞等癥狀,同時擔心用藥后機體會產生一定耐藥性,過早用藥后會導致后期用藥效果不理想,故自作主張不接受藥物治療。很明顯,該想法是不合理的,且該行為也十分危險。此時需及時到院接受檢查,并嚴格遵醫囑盡早用藥來控制血壓水平。早期控制血壓的重要性如下:(1)可有效避免高血壓病情加重。(2)可有效預防或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與心腦血管疾病是存在一定聯系的,隨著血壓水平的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在隊列研究中,以收縮壓<130mmHg作為基礎對照,結果發現收縮壓>160mmHg患者的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增加了10倍,而收縮壓>180mmHg患者的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増加了18倍,這也直觀地證實了早期控制血壓的重要意義。(3)可有效保護小動脈。高血壓患者的早期小血管病變主要表現為小動脈收縮、阻力增高,如果早期血壓控制良好,那么小動脈收縮降低明顯減輕且阻力也會明顯下降,到了老年階段,小動脈不至于發生嚴重結構改變,在此基礎上持續降壓則會收益更多。
血壓恢復正常后便可停藥很多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規律用藥治療后,血壓已恢復至正常水平,便覺得高血壓病情已痊愈,無需繼續用藥治療,出現擅自停藥的行為。而此行為十分危險,一旦停藥,血壓水平極有可能會再次高于正常區間,同時血壓變化幅度也較大,會進一步加劇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損害。所以,通常情況下,當患者血壓水平恢復至正常區間后,需繼續用藥6個月到1年,然后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逐漸減量或是更換其他藥物類型,同時注意監測患者血壓水平,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及作息等習慣,待滿足停藥條件后才可停藥。
過度依賴降壓藥物 一些患者在確診高血壓后,認為只要嚴格遵醫囑長期規律服用降壓藥便可有效控制血壓水平,無需調整飲食、運動及作息等生活習慣。但其實,除了遵醫囑長期規律用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患者控制血壓水平的基礎條件,主要涉及科學飲食、合理運動、按時作息及戒除煙酒等。如果在用藥期間仍存在高鹽和高脂飲食、吸煙以及大量飲酒等一系列不良習慣,使用任何藥物治療均難以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這也是很多患者在接受長期規律用藥時血壓水平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所以,高血壓患者除了嚴格遵醫囑服用降壓藥物來控制血壓水平,還需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對血壓控制效果造成的負面影響。
僅遵醫囑用藥,不重視血壓控制效果 一些患者認為自己只要遵醫囑用藥便可有效控制血壓水平,無需進行血壓監測及管理,不夠重視血壓控制效果,此行為無法讓血壓水平保持一種長期穩定的狀態。那么高血壓患者進行血壓監測有什么意義呢?(1)可作為判斷病情的依據。一般情況下,在不同的時間點測量的血壓值大于140/90mmHg就可確診為高血壓。不過少數患者在醫院接受血壓監測時水平明顯升高,而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監測時并不高,這就是所謂的白大衣高血壓;也有一些患者在測量時血壓并不高,不過其他時間段血壓較高,這就屬于隱性高血壓。這兩種高血壓均需通過動態血壓監測的方式來識別。(2)評估心腦血管風險。不能只是看一次的血壓測量值,還需了解血壓波動和異常節律、一天中的血壓峰值等,這些都會影響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高低。同時,加強血壓監測還可了解高血壓患者晨起后血壓是否出現高峰值、夜間是否出現高血壓的情況、血壓晝夜節律有沒有消失等,以上屬于危害心腦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通過動態血壓監測能幫助調整治療方案,更好地讓血壓穩定達標,降低患心腦血管疾病概率。(3)幫助了解血壓和心率。長期服用降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應動態監測血壓,以便于第一時間了解血壓控制情況,知道降壓藥是否讓血壓穩定達標、心率控制情況、評估心率過高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等。這樣能更好地了解血壓和心率控制情況,利于血壓穩定達標,降低血壓波動所引起的心腦血管風險。(4)指導高血壓治療方案調整。動態血壓監測能知道自己血壓水平的波動規律,若血壓控制不理想,應嚴格遵醫囑調整好治療方案,保證血壓控制平穩達標。同時,并不是增加用藥劑量或是聯合用藥就能有效控制血壓水平,還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比如用藥劑量、用藥種類、用藥時間及生活干預等方面。到底該如何調整,還需以動態血壓監測的結果為依據。所以,在實際用藥過程中,除了嚴格遵醫囑用藥,還要重視血壓水平監測,然后根據血壓水平的變化情況遵醫囑來調整用藥方案,以達到保持血壓水平持續穩定的目的。
自行購買降壓藥或調整劑量 一些患者在確診為高血壓后,未嚴格遵醫囑使用相應降壓藥來控制血壓水平,而是根據個人了解或聽從身邊親朋好友建議自行購買降壓藥;還有些患者自認為藥物的價格越高,降壓效果越顯著。但事實并非如此,降壓藥不僅種類較多,作用機制不同,而且其適應癥及不良反應也存在一定差異。同時,一些患者在用藥一段時間后,發現血壓水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自行增加用藥劑量,此行為可能會增加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也有一些患者自行減少用藥劑量甚至突然停藥,這種行為更加危險,極有可能會導致患者血壓急劇升高。所以,在確診高血壓后,不可隨意增減藥物劑量或擅自停藥,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相關檢查結果來選擇相應的降壓藥并指導用藥,從而確保降壓效果,避免對患者機體造成不良影響,進而更有效地保護重要器官功能。
總之,高血壓是一種需長期規律用藥治療的慢性疾病,一旦確診病情,要嚴格遵醫囑進行用藥治療,平時要注意合理飲食、規律作息、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可獲得更滿意的血壓控制效果,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重要器官功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