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霞
黃橋,是千年古鎮,又是紅色重鎮,舉世聞名的黃橋戰役就發生在這里。黃橋戰役是抗戰以來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反頑自衛戰役。1940年9月30日,韓德勤親自指揮26個團共3萬余兵力,南下黃橋與新四軍決戰。是時,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僅有3個縱隊9個團,共7000多人,其中作戰部隊僅5000余人。陳毅、粟裕以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在八路軍南下部隊的戰略配合下,獨立部署自衛反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是役共殲滅頑軍1.1萬余人,其中生俘三十三師師長孫啟人、九十九旅旅長苗瑞林等軍官600多人,士兵3000余人。黃橋戰役的勝利為新四軍立足于大江以北開展抗日戰爭,創建蘇中抗日根據地,舉行了一場奠基禮。
春秋疾馳,黃橋戰役已經過去84個年頭。時至今日,再次回顧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偉大戰役,給我們的啟示是多維度的。
關于新四軍的發展,無論是發展的戰略方向還是具體的戰術問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都曾作出重要指示,給予非常細致的指導。可以說,黨中央深謀遠慮的戰略決策是黃橋戰役取得勝利的根本所在。
在1938年5月4日的指示中,毛澤東同志指出:在敵后進行游擊戰爭雖有困難,但比在敵前同友軍一道并受其指揮反會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敵情方面雖較嚴重,但只要有廣大群眾,活動地區充分,注意指揮的機動靈活,也能夠克服這種困難。
1938年10月,全國抗戰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侵華的戰略方針由速戰速決改為戰略持久,由戰略進攻改為固守占領區,由以打擊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為主改為對付敵后戰場的共產黨及人民軍隊為主。國民黨在日本誘降和英美綏靖政策的影響下,失敗主義情緒滋長,懼怕共產黨及人民軍隊的發展,由比較積極抗戰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針對變化的形勢,結合華中的抗戰形勢,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總結了全國抗戰以來的經驗和教訓,毛澤東同志在會上提出關于“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的戰略方針,確定了共產黨在新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
在1940年5月4日的指示中,毛澤東同志著重強調:所謂發展,就是不受國民黨的限制,超越國民黨所能允許的范圍,不要別人委任,不靠上級發餉,獨立自主地放手擴大軍隊,堅決地建立根據地,在這種根據地上獨立自主地發動群眾,建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權,向一切敵人占領區域發展。例如在江蘇境內,應不顧顧祝同、冷欣、韓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評、限制和壓迫,西起南京,東至海邊,南至杭州,北至徐州,盡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驟有計劃地將一切可能控制的區域控制在我們手中,獨立自主地擴大軍隊,建立政權,設立財政機關,征收抗日捐稅,設立經濟機關,發展農工商業,開辦各種學校,大批培養干部。
眾所周知,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新四軍不斷發展壯大、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黃橋戰役期間,面對蘇北錯綜復雜的形勢,陳毅同志充分利用蘇北地區各種力量之間的矛盾,爭取蘇北最大的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正副總指揮李明揚、李長江部和國民黨江蘇省稅警總團陳泰運部保持中立;成功團結蘇北開明士紳朱履先、韓國鈞等。同時,對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開展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最終,在陳毅的努力下,開創了蘇北各階層人士聯合抗日的局面。
一方面,實事求是根據當時的蘇北形勢,確定了“擊敵、聯李、孤韓”的方針。1940年前后,日、偽占領了揚州、南通、泰興等中小城市及交通要道,韓德勤部仍盤踞在蘇北廣大腹部地區,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成為新四軍在蘇北抗戰的主要障礙。駐泰州一帶的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李明揚、李長江(號稱“兩李”)及駐海安曲塘一帶的國民黨江蘇省稅警總團陳泰運等部,是受韓德勤排擠和歧視的中間勢力。陳毅客觀分析了蘇北局勢后,看清了地方實力派、中間勢力與韓德勤之間的矛盾,利用地方勢力力圖保存實力的心理,巧妙確立了“擊敵、聯李、孤韓”的方針。
陳毅遵照中共中央“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于1939年初派管文蔚率新四軍挺進縱隊收復了揚中縣,并分兵渡江控制了江都大橋、吳家橋地區。1939年11月令陶勇、盧勝率新四軍蘇皖支隊進入揚州、儀征、六合、天長地區。11月底,葉飛率江抗二路(原第六團)西撤揚中,與挺進縱隊會合,渡江至吳家橋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同時在1939年秋至1940年春,陳毅由管文蔚、惠浴宇等陪同,先后三次進泰州會見“兩李”,開展統戰工作,促使“兩李”保持中立,為新四軍揮戈東進創造了條件。1940年7月25日,陳毅粟裕率部東進黃橋,“兩李”如約讓路,朝天放槍迷惑韓德勤,為新四軍東進黃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另一方面,圍繞抗戰中心、著眼于多數、聯合一切可以團結的抗日有生力量。陳毅一到黃橋,就從繁忙的整軍備戰工作中抽出時間,專門拜訪當地的著名士紳和社會名流,爭取他們對新四軍的支持,如黃橋的朱履先老先生、海安的韓國鈞等。
陳毅開展統戰工作,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把周圍各界人士的抗戰熱情都極大地調動起來。他胸懷坦蕩,有針對性地宣傳當時局勢和共產黨新四軍的方針政策,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揚,對我黨寄以很大的希望。這些地方士紳和社會名流不顧年邁,多次出面調停蘇北內戰,呼吁團結抗日,并動員社會各界以及群眾支援新四軍,向新四軍靠攏。
正是由于黃橋戰役期間出色的統戰工作,黃橋決戰勝利后,中共中央專門向全軍批轉了陳毅《關于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過與主要經驗向黨中央的報告》,要求學習陳毅在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驗。毛澤東同志還在批語中寫道:為使各部隊團以上干部深切研究統一戰線策略,破除其狹隘而不開展,顧小利而忘大利,稱英雄而少辦法的觀點,特將陳毅報告轉告你們作具體教育材料。
縱觀當年這場偉大的戰役,如果不是陳毅高瞻遠矚,進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巧妙運用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去爭取“兩李”等,爭取一切可以團結的抗日有生力量、社會各階層人士,從政治上孤立韓頑,假如他們一同進攻新四軍,那么這次戰役的后果就很難設想了。
1940年,新四軍進駐黃橋后,英勇抗戰,團結各方,改善民生,秋毫無犯。新四軍的模范舉動與何克謙欺壓民眾的劣跡形成了鮮明對照,使國民黨頑固派散布的謊言不攻自破。黃橋民眾很快從懷疑觀望中走出,轉向真心實意擁護援助新四軍。當黃橋決戰打響后,戰區人民響應中共蘇北區委的號召,齊心合力,奮勇支前,做到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糧有糧,成千上萬的黃橋民眾掀起了支援前線的熱潮。他們承擔了封鎖消息、運輸彈藥、護理傷員、押送俘虜、收繳武器、修筑工事等大量戰勤工作,形成了“千家萬戶齊參戰、士農工商一邊倒”的感人場面,為黃橋決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擁軍華章。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再次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黃橋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堅定支持和無私奉獻。
正如陳毅在總結黃橋決戰勝利原因時所說,黃橋之戰的勝利,不是新四軍幾千人的勝利,而是幾十萬軍民共同戰斗的勝利!
時隔多年,這首流淌著芝麻濃香、流淌著軍民魚水深情的黃橋燒餅歌兒,為什么依然這樣嘹亮?因為,這首歌是一曲人民的贊歌。
(作者單位: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責任編輯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