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佃林
中風后遺癥,又稱為腦血管病后遺癥或腦卒中后遺癥,主要包括偏癱、失語、頭暈、進食嗆咳以及認知和情感障礙等,病情嚴重者甚至可能陷入昏迷或植物狀態。針灸療法,以其活血祛淤、舒筋活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功效,成為治療中風后遺癥的重要手段,在中風后遺癥的治療中具有顯著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能夠刺激人體特定穴位,加快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神經組織的修復。這種療法不僅能夠改善面部肌肉僵硬和肢體活動障礙等癥狀,還能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逐漸恢復,防止后遺癥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針灸療法可以增加受損腦組織的血流量,有助于恢復受損的腦功能;同時,對身體部位的針灸治療,能夠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針灸療法的應用時機對于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在急性期(發病后15天內),患者生命體征和相關指標尚不穩定,需結合藥物治療進行監測。待病情穩定后,即可開始進行針灸治療,越早應用針灸療法,對預后的改善效果越顯著。進入恢復期(發病后15天至6個月),患者病情逐漸好轉,但仍存在功能障礙。此時,針灸療法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治療效果,因此建議患者及時接受針灸治療。而在后遺癥期(發病6個月后),盡管患者感覺和運動功能的恢復速度減慢,但堅持針灸治療仍能有效改善預后,進一步促進語言和肢體功能的恢復。
在針灸療法中,取穴和針法的選擇至關重要。對于半身不遂的患者,可以選取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等穴位進行治療。若患者出現手部腫脹,可加液門穴;手部拘攣則加三間穴、后溪穴;腕部拘攣加曲澤穴、曲池穴;膝部拘攣加曲泉穴;踝部拘攣加太溪穴。對于口眼歪斜的患者,可以選取上關穴、陽白穴等穴位;若伴有流涎癥狀,可加承漿穴。對于言語不利的患者,風池穴、風府穴等穴位是不錯的選擇。所有穴位均采用平補平瀉法進行針灸治療,根據癥狀選取上下肢的3~4個穴位,針灸完成后留針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
當然,在接受針灸治療時,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項。首先,在饑餓、緊張或疲勞狀態下,應避免進行針刺。其次,對于氣血虧虛、身體過度瘦弱的患者,應在臥位狀態下進行針灸,并注意針刺手法不宜過重。此外,感染、瘢痕或潰瘍部位的皮膚不宜進行針刺。最后,對于出血不止或常有自發性出血現象的患者,應謹慎選擇針灸治療。
總而言之,針灸療法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在中風后遺癥的治療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通過刺激人體穴位,針灸能夠加快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組織的修復,從而有效改善中風后遺癥患者的癥狀。當然,為了確保治療效果和患者的安全,建議在正規醫院由專業醫生進行針灸治療。通過科學規范的針灸療法,相信更多的中風后遺癥患者能夠重拾健康,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