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珂 夏新斌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中國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對策。分析了城市網格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治理過程中協調與合作方面的挑戰、監督與問責機制問題、治理過程中權責缺失等。借鑒奧斯特羅姆制度分析和發展框架理論,提出我國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的理論方法,基于此理論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策略,包括加強社區治理規劃,培育網格化社區治理資源、引入多元監督機制、關注治理結果的評估、信息技術支持、加強信息公開透明等。
關鍵詞: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制度分析與發展 (IAD)框架
隨著技術的不斷推廣,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得到了加強和改進。[1]同時,政府越來越重視基層治理和社區居民參與整個治理過程。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已經成為我國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和理論基礎,為建設和諧、安全、繁榮的城市提供了支撐。[2]學術界在提升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路徑方面進行了持續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涉及政府、社會團體、社區居民等多個利益相關方,旨在解決實際問題,滿足社會治理需求。各利益相關方基于權責對等、互相商議的原則,以責任共擔和價值取向共享為驅動力,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系且相互協調的整體。[3]
一、我國社區網格化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社區網格化治理模式將城市社區劃分為若干個網格單元,每個網格單元由一個或多個社工承擔管理和服務的責任。通過這種模式,社區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和便捷化水平得以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得到加強,居民的參與度和滿意度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社會利益分化、社會矛盾不斷變化以及政治經濟體制的制約,目前城市社區治理體制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進程。[4]
(一)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中的協調與合作挑戰
在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中,利益相關方協調、信任和相互監督是三大挑戰。各利益相關方的職責劃分和工作流程可能存在不一致甚至沖突,相關政策的一致性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也面臨挑戰。此外,城市網格化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和合作意愿存在差異,部分居民對網格化管理的工作人員存在不了解或誤解的問題。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和實時溝通渠道導致資源調配的難度加大,無法實現協同一致的行動,可能對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的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二)社區網格化治理中的監督與問責機制問題
有效的監督機制是社區治理的關鍵,但在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中,監督部門的職責界定不清,監督力度不夠,監督和問責的效果受到限制。責任主體復雜、責任界定模糊,問責的主體不明確,“信息孤島”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監督和問責的效果受限。[5]此外,社區居民對網格化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反饋渠道不暢通,無法及時獲得反饋和解決問題,使監督和問責的效果受到限制。
(三)社區網格化治理中的權責缺失問題
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存在權責不明確問題,導致基層社區治理效率低下和決策不民主。社會結構變革增加了適應新形勢的挑戰,需要改革創新,加強居民自治和參與,提高治理效能,建立更民主、包容的社區治理體系。權責不明確導致基層社區治理效率低下,工作人員推諉扯皮,導致問題得不到解決,降低居民信任。決策缺乏民主性,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易引發居民不滿。社會結構變革加劇了城市社區治理難度,治理模式需具備足夠的應變機制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新形勢。[6]
二、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在社區治理中的應用
(一)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的理論基礎
學者深入探討了制度與公共政策兩者的關系,以制度作為關鍵因素,從而研究制度改變是如何作用于公共政策的規劃與實施的。學者陳慶云認為,以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為主的制度學派在此方面研究貢獻顯著。她對集中式、分散式以及多中心式的制度結構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及自然資源管理方面的表現和作用差異分別進行了分析。[7]在 《政策過程理論》一書中,保羅·A.薩巴蒂爾也提出:“制度性的理性選擇是本書所列的各種框架中發展最為完善的一種方法,被證明在美國甚或是德國都能運用。”
同時,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制度理性選擇框架是一套分析體系,而不是單一的。埃莉諾·奧斯特羅姆重點把制度的理性選擇框架整理為 “能夠研究一切制度的總括性的方法論”。“致力于發展以經驗基礎的理論,橫跨經濟學和政治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進行比較制度分析”。[8]
本文對制度分析與發展 (IAD)框架進行適應性調整,將外部因素、行動舞臺和結果評價分別界定為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的治理環境、治理行動和治理結果,治理行動受治理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并產生相應的治理結果 (詳見圖1)。制度分析與發展 (IAD)框架確認了制度分析需要考慮的因素和各因素間的一般關系,并建立了診斷和建議調查。來規劃城市網格化管理創新模式,該框架提供了一個結構性的方法,研究不同環境下的行動者的集體行動邏輯。它并不依賴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人性自利假設,而是強調非經濟激勵、利他和互惠的人性認識。在該框架的作用下,應該辨別出呈現在不同制度安排中的主要類型的結構變量,但其價值因制度安排而異。[9]
(二)網格化社區治理的理論方法
我國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處于不斷探索更新階段,是否為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的利益相關者帶來額外價值,以及是否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清單來融入更廣泛區域內的治理改革之中,因此,借鑒IAD框架的理論基礎,結合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的獨特性,應該從系統視角綜合評估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的價值目標、治理內容、治理效果、矛盾瓶頸和影響因素等,為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提供理論支撐。
首先,治理活動的行動處于上述治理框架的核心。在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內在特性的約束下,“規劃—治理—評估”三個相互作用但彼此又獨立的過程是IAD框架的外延,涉及的三個過程同時也是整個治理體系的重點。其中,規劃是對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的事先規章的安排,治理則是在實施規劃約束條件下對實際的治理方案優化,評估則是進一步優化治理產出的結果,從而達到實現轉化并增值治理成果與目的。隨著社區治理過程中的需求不斷演變,又會為接下來的規劃調整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規劃、治理和評估三個過程也同時呈現相互影響的關系。同時,在整個城市社區的網格化治理進程中,既有政府要求、需強制貫徹實施的剛性選擇,也有市場要求、利益相關方互相協商的彈性選擇,規劃、治理和評估三個過程由于所涉及的行動者的崗位層級和結果導向因素存在差別,因此它的規則的剛性和彈性程度也會不同,從而呈現出其獨特性的基本調性。
其次,治理環境是開展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行動必須考慮的外部條件和約束變量。自然物質條件主要包括社區的地理屬性和區位特性;經濟社會的特征體現為特定的城市社區化網格空間領域內的人口屬性、文化屬性、經濟屬性等;普通的規則是超過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行動自身的上位規章約束,涉及社區規章、衛生規章、安全規章、服務社會化規章等多個象限。
最后,在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環境上開展的一整套的治理行動會產生相應的治理成效,最終的結果會體現為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彈性的改變,能夠應用對治理行動不同作用范式的評議來測量對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彈性程度的作用。也就是通過規劃、整治和評估三個手段,在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行動后,城市網格化社區面對里外觸動和改變時,提升維護其框架穩定、功能完備的能力。
三、我國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的解決建議及措施
首先,需要完善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規劃,以降低治理成本。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的政策內容包括政策方向、政策范圍和政策工具。為促進社區治理的不斷完善,我們需要保持網格化社區集體決策規則、社區治理政策以及政府指導下的治理原則的三者互補,促進社區治理制度的自我完善。這可以通過促進社區治理的共同決策、適度分權以及強化各行動參與方之間的自愿、平等、合作關系來實現。通過合作現代科技,可以實現各相關方主體間的充分透明下的協調和溝通,從而實現治理機制與治理理念的轉變。
其次,需要培育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資源,充分應用和累積運作社區資本的理念。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需要將利益相關者置于核心,考慮不同層次參與者的既得利益來進行系統衡量。通過社區資本運作的觀點來實行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將更有助于把握城市網格化社區的本質,使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走上持續上升發展的道路。培育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專家、構建城市網格化社區參與網絡、便捷網格化社區參與通道以及重構城市網格化社區彼此互相信任和合作關系等路徑,可以引入社會資本投入到城市網格化治理中來,促進城市網格化社區資本的產生與運作。
再次,需要建立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的多元監督機制,并且必須強化外部監督。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發起方需要加強對整個治理過程的監督作用,關注社區治理機構的發展。同時,構建有效的規范的多方參與的監督體系,需要依靠行政部門、社區居民、傳播媒介、新聞工具等形成監督合力。尤其要全力發揮各城市網格化社區內居民的主動參與意愿,公開透明基本公共服務產品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引導各項公共服務產品相關利益方公開、公平、公正地提供和享用服務。制定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相應的監督規范,明確行政部門、社區居民、第三方媒體等相關方在城市網格化社區公共服務監督過程中的行使權力,確保居民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最后,我們需要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積極性,提高居民參與程度。城市網格化管理作為一種創新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在優化城區公共資源配置、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加強居民服務與事務處理等方面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它將城市管理區域劃分為若干標準化、系統化的網格,實現對社區事務的精細化管理。然而,要實現網格化管理的最大效能,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可采用以下幾點措施,以提高居民在網格化社區治理中的參與程度:第一,通過會議講解、發放宣傳資料、媒體宣傳等方式普及網格化治理的知識,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讓居民了解通過參與,可以對提升居住環境質量、改善社區服務有直接的影響。第二,鼓勵居民參與社區規劃和決策過程,通過居民議事會等形式,將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納入社區管理中。讓居民感受到參與的過程就是服務自己、服務他人的過程,從而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第三,使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網格化管理平臺,居民可以通過移動應用程序等方式,方便快捷地反映問題、提出建議和參與社區活動。同時,這樣的平臺還能提高問題處理的透明度和響應速度,增強居民對網格化治理效果的滿意度。第四,社區工作者應當積極下網格深入居民群眾,了解居民需求,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當居民感受到網格化管理帶來的便利和實效后,自然會愿意投入更多的積極性參與其中。第五,實施表彰和獎勵制度,對在網格化管理中有突出貢獻或者積極參與的個人和團體給予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結束語
城市網格化社區治理需要注重治理結果的評估和反饋機制的建立,同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確保信息公開透明和保障相關參與人的權益。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對治理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公開治理信息,確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助于提高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的效率和質量,并有效保障相關參與人的權益。
參考文獻:
[1]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2] 保羅·A.薩巴蒂爾(Paul A.Sabatier)編.政策過程理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3] 銀興.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優化路徑探索:基于成都市Q區的個案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22(2):80-85.
[4] 王馨笛.無縫隙政府理論視域下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問題研究:以沈陽市L社區為例[J].學會,2022(5):35-41.
[5] 王楓云,劉鑒萱,陳穎.我國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國家政策(2005—2020):變遷歷程、演進邏輯與未來走向[J].探求, 2022(6):58-66.
[6] 田毅鵬,薛文龍.城市管理 “網格化”模式與社區自治關系芻議[J].學海,2012(3):24-30.
[7] 李軼.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探究與展望[J].新西部(下旬刊), 2016(7):17,10.
[8] 吳艾玲.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優化[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5,38(4):52-54.
[9] 洪瀘敏,程梅秀.社區治理視角下城市網格化管理:以南昌市灣里區為例[J].黨政干部學刊,2019(9):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