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
[摘要] 普羅科菲耶夫擁有卓越的才華,不僅以獨具匠心的作曲家身份享譽全球,其精湛的鋼琴技藝亦使之成為承前啟后的鋼琴演奏大家。作為創作家與鋼琴家,普羅科菲耶夫對鋼琴音樂領域的深度挖掘和廣泛涉獵,無論是在音樂創作的歷史長卷中還是在演奏實踐中,都鐫刻下濃墨重彩且不可替代的印記。他所譜寫的鋼琴樂章如同璀璨的繁星,布滿20世紀音樂星空的每一個角落,深刻地塑造了那個時代的音樂風貌。首先分析了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創作及影響,其次詮釋了其作品《第六鋼琴奏鳴曲》的演奏技巧和音樂特征。
[關? 鍵? 詞] 普羅科菲耶夫;《第六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
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類型豐富多樣,涵蓋上百種鋼琴曲目,其中九首鋼琴奏鳴曲尤為卓越,它們如同一部個人藝術歷程的編年史,揭示了鋼琴家風格的演變軌跡。特別是他的《第六鋼琴奏鳴曲》,被公認為最具創新性和挑戰性的作品之一,被譽為音樂上的“戰爭宣言”。《第六鋼琴奏鳴曲》以明亮的A大調為“基礎”,是對鋼琴演奏技藝的巔峰展示。它集成豐富的表現手段——從繁復的節奏跳躍到力度鮮明的反差,從寬廣的和聲層次到深邃的音型交織[1]。這部奏鳴曲以其結構的繁復和對比的強烈而聞名,其音樂畫面生動多變,時而如炮火轟鳴般震撼人心,象征著力量與沖突;時而流淌出如詩般的柔情……需要演奏者超越常人的鋼琴演奏與共情能力。
一、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音樂創作
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生命歷程猶如一部綿延不斷的鋼琴樂章編年史,隨著時代的流轉,創作出豐富多樣的鋼琴藝術作品,如鋼琴獨奏曲、奏鳴曲、套曲選集等[1]。其中,《第五鋼琴協奏曲》、“戰爭三部曲”等奏鳴曲和鋼琴作品,在20世紀的鋼琴音樂寶庫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斷被藝術家們搬上舞臺,歷久彌新,展現了其恒久的藝術魅力。這些跨時代的鋼琴杰作,見證了鋼琴家在其歷史定位、音樂創作理念以及對鋼琴音響美感追求中獨特的實踐印記。通過對這些鋼琴作品的精細解讀和演繹探究,我們可以追溯并揭示作曲家音樂風格演變的深遠足跡[2]。
對于普羅科菲耶夫這位杰出作曲家的歷史評價,歷史學者們的觀點并未達成共識,反而呈現出一種多元且交鋒的態勢。有人贊譽他是新古典主義音樂革新潮流的引領者;有人質疑其作品無法歸入任何主流音樂派系,具備獨特的“非典型性”特征;還有人主張他是純粹現代主義音樂的踐行者;同時亦有人指出其藝術道路初期至晚期經歷了從激進回歸向傳統轉型的過程。誠然,試圖以單一定義概括普羅科菲耶夫一生的創作風格過于粗略。然而,通過深度剖析他在各個歷史階段創作的鋼琴作品,我們能夠切實領略到其風格變遷所呈現的音響歷史波瀾壯闊的旋律軌跡[3]。
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風格向來飽受歷史學家的多元解讀,然而他的地位在20世紀鋼琴史上的無可替代是存在廣泛共識的。這主要源于其兩方面的顯著貢獻。首先,普羅科菲耶夫在其藝術生涯的巔峰期,巧妙地融合了現代理念、新穎的作曲手法與傳統的結構框架,他創作出的鋼琴曲既彰顯了20世紀的革新之聲,又不失作品的悅耳特質,展現了獨特的平衡藝術。其次,他對鋼琴演奏理解的革新性突破,使他成為引領現代鋼琴演奏潮流的先驅[4]。他顛覆了傳統的鋼琴形象,將其從柔和的印象派風格中解放出來,極致地挖掘鋼琴的打擊樂器潛能,創造出具有力度、硬度、金屬質感且充滿生機的音質特點。這種創新性的演奏理念,無疑對20世紀的作曲家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塑造了他們對鋼琴音樂的獨特構想。
二、《第六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詮釋
(一)快速遠距離大跳
普羅科菲耶夫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獨具匠心地采納廣泛音域,作為其表達音樂中幽默、戲謔及嘲諷特質的創作手法。這種手法要求詮釋者擁有卓越的肢體敏捷性與精準操控力,特別是對肩部、手臂、手腕乃至每一個纖細手指關節的協調運用,以便于游刃有余地演繹那些跨度巨大的旋律片段[5]。
以《第六鋼琴奏鳴曲》首樂章(第248—251小節)為例,該段落展示了一幅左手瞬間從一個琴鍵飛躍至另一個極端位置的戲劇畫面,對于速度與準確性兼備的把控,無疑是一項巨大挑戰。在初始階段,學習者可先將訓練范圍劃定在一個八度之內,之后再逐步提高難度,著重探索起始與目標音符間的精確鏈接節點,通過反復實踐使之成為本能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保持適度的弧線軌跡而非筆直線路,避免動作幅度過大或過小,而影響整體的和諧連貫性。
(二)托卡塔式的同音反復
在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作品中,眾多快速樂章仿佛融入托卡塔的靈魂,這個詞源于意大利的“toccata”,原意是“輕觸”,象征著快速而富有技巧的鍵盤表現,有時還展現出復調模仿的自由形式。在他的戰爭奏鳴曲中,這種節奏的靈動性尤為顯著,例如,在《第六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中,他巧妙地融合了托卡塔的活力節奏與獨特的同音反復技法。不斷重復的低音旋律,如同鼓點般激昂,增強了樂章的藝術張力。他進一步擴展同音反復的范疇,包括和弦及八度的反復,不僅增強了音樂的技術性,也提升了音樂的沖擊力。
同音反復在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中不僅是連接主題元素的橋梁,更是推動音樂前行的導向。演奏時,要求精準且短促,速度需穩定,聲音集中且富有彈性,展現出清晰的力度對比。單音同音反復的手法因節奏變化而異,而和弦及八度反復則有固定的指法,演奏者需巧妙地運用手腕,保持松弛與彈性,既要精確地傳達每個音符的質感,又要避免過度緊張。在演奏這些同音反復時,要注重音符的強弱對比,強調標記的重點音符,其余部分稍顯輕柔,以此增強音樂的托卡塔式動態效果。
(三)大和弦
在《第六鋼琴奏鳴曲》中,大和弦呈現兩種形態。第一種形態特征是旋律線位于低音部,表現為流暢的大和弦序列,如第一樂章主部與副部間的過渡段(第24—30小節)。這部分由左右手交替演奏八度與大和弦,旋律由雙手食指共同演繹,力度要輕柔。演奏時需雙手協調,既強調中音部的旋律線條,又防止因過度用力導致音色尖銳刺耳。
另一種形態是旋律音位于高音部,形成躍動感的大和弦,在第二樂章主題的變奏中(第36—43小節、50—57小節、134—138小節),和聲豐富,節奏輕快,帶有幽默感。在快速演奏時,每個和弦的轉換要預先準備好,感受每個音符觸鍵的深度變化,確保準確無誤地按下琴鍵。同時,五指的旋律音必須突出,以創造出清晰凝聚的音色效果。
在練習過程中,應遵循先慢后快的指導原則。根據每個和弦音的不同音量,先分別練習,追求優質的音質,再合在一起。從慢速開始,逐漸提高速度,以實現和弦的統一、平衡和立體感。
此外,左手的伴奏部分包含快速的下行分解和弦,速度快,跨越超過兩個八度,可能導致演奏模糊或錯音。練習時,可在放松手臂和手腕的基礎上,運用較輕柔的力度觸鍵。對于跨度較大的音符,可以采用半跳音的方式連接,利用慣性技巧,力求輕巧且精確。
(四)托卡塔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動
盡管托卡塔經常被視為普羅科菲耶夫音樂的獨特標簽,但他的創新和聲技法以及對鋼琴作為打擊樂器的激進演繹,無疑為他的鋼琴作品增添了獨特的印記。尤其在這部奏鳴曲的第四章,幾乎全程貫穿托卡塔式的炫技旋律,如237—289小節和370—398小節,它們以典型的托卡塔節奏律動,展示了鋼琴技巧的極致挑戰。
這一部分的音樂充滿動態活力,由疾速的十六分音符交織而成,雙手交互,不規則的強調,雙鍵的疊加,以及混亂的音階跳躍,仿佛狂風驟雨般奔涌而出,令人難以跟上其疾速的節奏。這不僅是技術上的難關,也要求演奏者能展現出明亮集中、均勻清晰的音色,以及充滿活力的節奏掌控,準確無誤地一氣呵成。演奏時,指尖的敏銳觸感和彈性至關重要,動作輕盈,力量集中在指尖,手腕保持自然放松,以靈活適應手部動作的變化。由于音型的復雜性,練習時需慢速演練,理解音樂的漸進發展和指法的連貫性,針對難點進行反復練習。
此外,力度的運用也是關鍵,隨著情感的加深,力度標記從p到f逐漸增強,演奏時需根據標記控制力度,逐步釋放能量,同時要強調重音符號的重要性,形成內在動力的連續流動。整體來說,這需要演奏者達到內外兼修,讓音樂的力量與情感深度完美融合。
三、《第六鋼琴奏鳴曲》的音樂特征
(一)用音樂表現戰爭
普羅科菲耶夫飽受戰爭的洗禮,深刻體驗了其對人類生活的摧殘。因此,他通過音樂這一媒介,將戰爭的真實與深度刻畫得淋漓盡致。他的“戰爭三部曲”作為現實主義藝術的瑰寶,區別于傳統愛國主題的音樂創作,獨具匠心。在這些奏鳴曲中,我們能捕捉到戰鼓震天、機槍疾掃的聲響,似乎能感受到坦克的逼近、飛機的盤旋。這部作品堪稱以音樂記錄二戰的杰作,被譽為“開啟普羅科菲耶夫鋼琴音樂新篇章”的里程碑。在解讀和演繹《第六鋼琴奏鳴曲》時,我們必須深入理解并傳達這些核心信息,既要生動再現戰爭場景,又要謹慎運用敲擊式的鍵盤手法,以免偏離作品的初衷。
(二)結構宏大,內容豐富,技術要求高超
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鋼琴奏鳴曲》以其龐大的結構、繁復的主題和卓越的技藝獨樹一幟,其編排巧妙地遵循傳統交響樂的四個樂章布局,堪稱“戰爭三部曲”中規模最大且最精致的篇章,其中戰爭奏鳴曲系列中的其余兩部相比之下僅擁有三個章節。在時長維度,《第六鋼琴奏鳴曲》堪稱冗長,演奏所需的時間跨度大約為三十分鐘,明顯超過《第七鋼琴奏鳴曲》的十六分鐘和《第八鋼琴奏鳴曲》的二十八分鐘。
深入剖析其內容層面,每個章節不僅承載著獨特的主題風貌:首章通過磅礴激昂的旋律描繪出壯烈激烈的戰爭畫卷;次章與第三章則通過對過往溫馨生活的追憶與憧憬,展現出人性深處對和平寧靜的渴望與向往;末章回歸現實情境,并以鮮明對比的音樂形象揭示出邪惡與善良、回憶與現實間的糾葛。此外,普羅科菲耶夫巧妙地運用多元化的鋼琴技法刻畫豐富多樣的音樂意象,使全曲的層次感與深度倍增,要求欣賞者在理解上升華為一種更為深刻的藝術鑒賞。
在技藝層面上,《第六鋼琴奏鳴曲》堪稱技高一籌。如首章中密集的八度跳躍以及開場時復雜交織的雙重三度和弦進行,再到尾聲部分跨度極大的四度模進等,均展示出普羅科菲耶夫在其創作生涯晚期對復雜技巧的嫻熟運用與獨特追求。鑒于該曲的巨大篇幅、深厚內涵及苛刻的技藝要求,演奏者在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的同時,還需具備堅韌的精神力量與無比的耐力,才能細膩準確地傳達作品中蘊含的戰爭隱喻,確保各章節間和諧流暢、相互呼應的整體效果。
(三)旋律的抒情性
在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中,一種深深的情感滲透力占據著顯著的核心地位。他曾明確表示,其藝術演進的第五個維度即是“情感深度”,這一表述充分彰顯了他在音樂創作中對抒情性的執著追求。鋼琴巨擘吉列爾斯在追憶普氏時強調,“普羅科菲耶夫音樂的魅力所在,在于那如寶石般內斂且純粹的抒情特質……在我看來,將其比喻為幽谷中的靜謐野花再恰當不過,唯有深入探尋,才能領略其馥郁芬芳與那份深邃之美。”不同于浪漫派代表李斯特那張揚、開闊的旋律特質,普羅科菲耶夫的旋律飽含時代的烙印,更顯內斂、純凈和深情。在詮釋其著名的《第六鋼琴奏鳴曲》時,我們應該避免過分渲染旋律的明亮度,而是要緊密結合樂曲所蘊含的獨特氛圍與內在精神來進行演奏實踐,讓每一個音符都流淌出屬于普羅科菲耶夫那份深情而又內斂的藝術語言。
(四)普羅科菲耶夫創作風格融合了古典元素與現代元素
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創作彰顯了對古典音樂架構的敬意,以調性和旋律作為作品的基石。他在《自我音樂創作的探討》中指出:“盡管我的一些作品中可能呈現零星的無調性段落,但這并非出于對無調性的偏好,而是為對比和突顯調性部分的特色。”然而,普羅科菲耶夫并不拘泥于傳統,他在保持尊重的同時,積極引入現代和聲技術,塑造出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他曾表示:“既避免陳詞濫調,也要拒絕平淡無奇。”因此,欣賞、演奏其作品時,既要遵循古典藝術的構架,又要展現其現代和聲的內在魅力。
四、結束語
普羅科菲耶夫在1937年至1944年間,連續創作了三部“戰時奏鳴曲”,這些作品雖不直接描繪蘇聯衛國戰爭的細節,卻深深地反映出作曲家在戰爭歲月中的情感體驗。盡管奏鳴曲的創作順序可能未嚴格遵循作品編號,但顯然作曲家在整體上精心布局,使音樂形象展現出連貫的脈絡。通過這三部作品,我們可以洞察到戰爭不同階段給作曲家的心態帶來的不同影響,它們已成為20世紀鋼琴音樂不可或缺的經典。
《第六鋼琴奏鳴曲》以其宏大內容和高難度表現技巧,引起人們復雜的情感反應,其間的兩個間奏式樂章備受青睞,尾聲也頗具吸引力。然而,第一樂章的刻意混亂,或許只能被視為作曲家曾醉心表現主義的一種必然表達。古典音樂評論家們贊賞奏鳴曲的大膽構想和作曲家的嚴肅意圖,但也指出作品在聽感上過于激進,第一樂章中部分技法略顯粗糙。盡管存在一些小缺陷,這首鋼琴曲仍被視為一部結構完整、技巧高超的杰作,深受鋼琴家們推崇。
參考文獻:
[1]蔣欣然. 普羅科菲耶夫《第六鋼琴奏鳴曲》一、四樂章演奏分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1.
[2]晏嫣. 論普羅科菲耶夫《第六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的創作與演奏[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
[3]檀伯才. 普羅科菲耶夫《第六鋼琴奏鳴曲》主題-動機的貫穿發展[J].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32(4):117-120.
[4]陶成呈. 普羅科菲耶夫《第六鋼琴奏鳴曲》音樂作品探究[J]. 藝術評鑒,2023(6):97-100.
[5]檀伯才. 普羅科菲耶夫《第六鋼琴奏鳴曲》主題-動機的貫穿發展[J].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4):117-120.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