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龍頭蛇尾:明代中國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
作者:[美]石康
譯者:周思成
出版社:理想國|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
定價:82元
一切歷史事件都有著冗長的回聲,但能被人階段性記起、翻新,并與時事形成共鳴的歷史事件并不多。被稱為壬辰戰爭的由日本侵朝引發的中日朝三國殺,便屬于此類范疇。這場戰爭被人們念念不忘,一方面是因為后續的甲午戰爭、朝鮮戰爭等圍繞朝鮮半島命運展開的地緣政治廝殺,一次次倒逼人們挖掘此前的記憶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朝鮮半島及其周邊地區,迄今仍是區域乃至國際局勢的“熱點地帶”,而相關國家和地區圍繞相關歷史記憶的解讀,仍未達成和解和共識。
如此這般的疊加效應,便使壬辰戰爭這種看似已然久遠的歷史事件,一次次被拉回當下的視域,供人們耙梳整理,以滿足沿不同邏輯線敘事的需求。一場戰爭,因為占據不同版本歷史連續劇的共同起點,便擁有了被從多元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呈現和講述的豐富可能性,歷史記憶和解讀的“可塑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闡釋。
除了歷史進程和活力現實的加持外,這場戰爭本身的慘烈漫長、跌宕起伏和演員眾多,也足夠令人咀嚼玩味。而更為其歷史魅力加分的則是,其所呈現或“埋伏”的諸多現象和線索,可以成為諸多歷史敘事范式革命的題材。比如,當人們突然沉迷于所謂火藥革命或軍事革命的時候,壬辰戰爭中諸多火器的運用便成為饒有興味的話題。再如,當人們將興奮點從國別史轉移到所謂區域史,并冠之以“發現東亞”或“重述亞洲”時,這場壬辰戰爭自然難逃“法眼”,其間的東南亞乃至南亞因素更是讓人興致盎然——新銳東亞史學者石康便在其講述壬辰戰爭的《龍頭蛇尾》一書中,將這場戰爭定義為東亞的“第一場國際大戰”。
而關注大分流的學者們也對這場戰爭作出了迥然相異的解讀。有意做翻案文章強調東亞史與全球史共振性的學者,更愿意探討壬辰戰爭中交戰各方對火器的嫻熟運用及其背后的葡萄牙身影,是如何表明東亞與全球軍事變革的同步的,而中日朝大戰背后的經濟利益紛爭,及其所折射的東亞海域交流的生動與頻密,甚至可被視為所謂“伊比利亞全球化”的一部分。對此不以為然的學者,則更愿意強調壬辰戰爭后日本的鎖國,明清易代后中國對火藥革命的擱置和閉關鎖國,以及“伊比利亞全球化”的階段性崩解。
熱衷于“新清史”的學者更是不會“放過”壬辰戰爭。在很多人看來,大明帝國雖然通過這場戰爭暫時澆滅了日本重塑東亞國際體系的狂迷,但實力卻被大大削弱,并給了女真政權做大做強之機。
要而言之,只要東亞的區域整合仍是未完的敘事,東亞史研究的范式變革仍層出不窮,則圍繞壬辰戰爭的歷史重述與翻新工程將始終是進行時。
《龍頭蛇尾》本身也是一部旨在翻案之作,試圖為因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而被徹底釘牢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明朝萬歷帝——“明朝衰自萬歷始”幾乎已成史學界定論——鳴不平開新篇。在作者石康看來,包括壬辰援朝戰爭和西北、西南平叛戰爭在內的“萬歷三大征”,不僅表明明朝依然擁有可觀的資源調動和支配能力,也證明萬歷并非凡庸之輩,其維系文官和武官集團平衡的能力,以及在和戰之間的抉擇能力,至少都說得上中規中矩。至于三大征尤其援朝戰爭,是否耗盡了明朝國力,導致后來對女真戰事的力不從心,石康認為二者沒有必然的關系,對明朝軍事能力的主要打擊還是來自綿延不斷的黨爭和萬歷后期怠于朝政導致的國家能力衰退,以及曾在三大征中接連出力的軍事集團的老化和沒落。
石康所說的明朝國家資源豐沛程度和資源調動能力,或許有其客觀之處,但他或許忽視了前現代國家的一個致命掣肘,那就是持續動員能力的不足。萬歷朝或許能畢其功于一役乃至三役,但持續保持這種戰備狀態和資源汲取及調動強度,則顯然超出了農業經濟和前現代國家機器的能力邊界,也與文官集團的世界觀相悖。事實上,被石康用作書名形容壬辰戰爭之開場及進程浩大而收尾草草的“龍頭蛇尾”,恰恰凸顯了前現代大規模戰事難以長期維系的命題。
有趣的是,著名漢學家卜正民的新書《崩潰的代價:小冰河期和明朝的衰落》,不期然地對石康書中所涉及的若干議題進行了間接的回應。在他看來,晚明衰落的主要推手既不是國家能力的衰落,也不是東北邊患的消耗,更不是白銀短缺導致的銀價騰貴,而就是小冰河期極端的天氣帶來的諸多天災及其后果,非人力之因素,慢慢拖垮了大明王朝。就連建州女真加大對明朝的攻擊強度,在他看來都是因為極寒天氣導致的糧食匱乏之下的“狗急跳墻”之舉。
人們自然難以全盤接受兩個國際學者為晚明王朝洗刷清白的努力,他們均有“隔岸觀火”之嫌,更可悅納的是天災人禍交相侵逼的各打五十大板的路數。不過,對當時當地局內人多抱幾分理解之同情,或許更有利于后人構建起更為全面多元的歷史場景。
在翻案文章之外,《龍頭蛇尾》里不乏人們熟悉的歷史議題,以及伴隨這些反復出現的議題持續至今的令人感慨之處。維系一個國際體系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其間涉及的不能僅僅是冷冰冰的利益算計,還有國家威望、道義、同文同種的親近感等諸多因素,很多時候所謂進退得失,事先難有精準的擘畫,事后難有冷靜的復盤。大明朝和朝鮮大敵當前同仇敵愾,將援助國與被援助國之間常見的利益沖突擱置一邊,共同維護了此后持續三百年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其正面歷史意義至今為人們所記取。
反觀當下正在演進的地緣政治沖突中,一些國家表面以盟友相待,但浮夸言辭背后的相互算計和對彼此的不滿與憤懣之情,已成為常見的戲碼和橋段。大國小國之間如何真正平等相待,避免陷入言辭的高蹈與冰冷的利益算計間的鴻溝,或許才是人們最應該汲取的所謂歷史教訓。

《諸王的歐洲:17—18世紀的宮廷政治與權力博弈》
作者:[德]萊昂哈德·霍洛夫斯基
譯者:李曉艷
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記號Mark
出版時間:2023年8月
定價:268元
本書是一部歐洲宮廷權貴爭權奪利的斗爭史,也是一部近代早期歐洲政治發展演變史。作者選取了 20個分布于17—18世紀的歷史“瞬間”,觀察隸屬于這些“瞬間”的人生歷程如何相互交織,將一個幾乎被遺忘的世界娓娓道來。

《星征程:聆聽宇宙的解答》
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出版社:圖靈|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2月
定價:99.80元
這是一本面向大眾讀者的天文科普書,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編。全書集結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20余位天文工作者的科普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步入浩渺的宇宙,不僅講述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還展現了中國天文學家的科研精神與豐碩成果。

《科學外史》(IV,V)
作者:江曉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定價:69元(單本)
本書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厚書,在其中你會發現那些科學大神也都有著普通人的面孔。那些蒙著神秘面紗的重要科學事件,也完全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從神奇的古代穿越到科幻世界,再到原子彈研發泄密,為什么我們找不到外星人?科幻照進現實,成為科學的一部分……

《夜奔》
作者:蘇生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3月
定價:188元(全三冊)
長篇小說《夜奔》是四代女性京劇藝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心靈史和生命之書,更是傳統中國文化筋骨在80年世代變遷中百折不撓的精神傳承。作者以雄健深情的筆調,展現中國戲曲之美、語言之美、女性成長之美,書寫幾代女性在時代推動下自我生命的覺醒和自覺的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