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侖 呂 平
(1.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2.安徽省水利廳,安徽 合肥 230088)
2018 年6 月底,全國全面建立河長制,7 月上旬,水利部印發《水利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的通知》(辦建管〔2018〕130 號),對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河湖“四亂”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清理整治行動。截至2022 年底,安徽省共完成整改問題5063 處,其中2018 年7 月至2019 年底完成整改的河湖“四亂”問題4332 處;2020 年水利部“清四亂”系統開通應用,全省完成整改341 處;2021 年完成整改208 處;2022 年完成整改182 處。歷經五年的集中整治,河湖“清四亂”工作取得重大效果,侵占河湖的重大問題實現零新增,歷史遺留問題大幅減少,治理成效凸顯[1]。
長江、淮河橫貫安徽省境內,將全省劃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區域。按水系劃分為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其中,淮河流域6.72 萬km2,長江流域6.67 萬km2,新安江流域0.62 萬km2。據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安徽省流域總面積50km2以上的河流有901 條(含省內流域面積不足50km2的跨省河流48條),列入安徽省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有498 個,常年水面面積0.5km2及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93 個(含塌陷區、城市規劃區人工湖泊),正常蓄水位相應水面面積0.5km2及以上水庫形成的人工湖泊有305 個。境內龐雜的水系網絡、區域邊界交織等情況,使河湖整治困難,遺留大量的歷史“四亂”問題[2-3]。
a.皖北平原地區河道岸線歷史遺留問題較多,一些民房、廠房和辦公房等建筑物、構筑物早在198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頒布之前就已建造,缺少相關水行政審批手續,淮北、淮南地區部分建筑物因采煤沉陷變成了臨湖建設,有些地區仍在塌陷中,難以追溯時限,其修建時間往往以現場調研或建設單位提供的資料為準,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出入,造成部分問題應清理而未清理,最終納入歷史遺留問題被擱置。
b.皖南山區地帶存在跨河生產橋等小型橋梁,為河道兩岸村民進出必過橋,同時,因地區生活習慣影響,存在臨河建房情況,雖多年使用不影響河道行洪,但仍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在汛期超標準洪水來臨時,造成不利影響;山區河道附近遺留的部分坑塘原屬于基本農田,且有土地證明,隨地面沉降塌陷為坑塘,權責不明確,問題整改協調難度較大。
c.河湖管理機構人員較少。2022 年安徽省疑似問題圖斑下發13550 件,2023 年下發28103 件,復核、審核、銷號工作任務巨大,部分鄉鎮水利人才薄弱且人員工作調動頻繁,日常巡查、監管與現代化智能科技手段還不能相融合,應對繁雜的河湖管理任務,無法提供專業準確的“四亂”問題判斷,清理整治工作力量不足,工作任重道遠。
d.群眾河湖保護意識淡薄[4-5],自覺參與保護河湖的熱情不高,官方、民間組織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河湖保護的方式方法較為單一,部分與河道關系密切的群眾依然處于“旁觀者”角色,向河道內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堆放植物秸稈等現象仍有發生,難以從根本上清除河湖礙洪和“四亂”問題。
安徽省、市、縣三級河長辦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對于“清四亂”整治專項行動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工作專班和督導組,提高整改質量,加快整改進度。各級河長高位推動,層層壓實屬地責任,認真組織開展排查整治工作,深入、細致排查問題,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對于發現的一般“四亂”問題邊查邊改、立行立改,對整改難度較大的問題,通過建立臺賬、制定整改計劃、實行掛圖作戰、倒排工期、細化時間表,按時按要求進行整改。
安徽省河長辦、水利廳嚴格管控各類水域岸線利用行為,限定問題整改時限,加強對地市排查整治工作的指導監督,通過組織地方河長會議成員單位及市水務局相關單位開展抽查檢查,對整改超期、整改不徹底的問題進行督辦,對重大問題采取掛牌督辦方式進行問題整改。對問題隱瞞不報、整改弄虛作假,以及不作為、慢作為、工作組織不力的,按程序嚴肅問責。
安徽省、市、縣三級河長辦持續規范化開展河湖“清四亂”突出問題清理整治行動,將河湖“四亂”問題排查整治工作作為河長制的重要工作任務,通過建立臺賬,清單管理,堅決遏增量、清存量,將專項行動納入河長制有關考核,采用正向激勵、反向約束,促進各級管理人員擔當作為,落實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為河湖管護工作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安徽省通過圍繞“一個數據中心、一張水利圖、一個應用門戶、一套安全防護體系”要求,不斷完善河湖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整合衛星定位、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移動端App(應用程序)、網絡通信等技術監測監控數據及成果,提高圖斑智能識別、疑似問題預警預判水平,及時發現河湖“四亂”問題,提升河湖監管效能。
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城市節水宣傳周、安徽省水法宣傳月等時間節點,組織人員深入開展河湖管理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大力開展新時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保護的理念、實施與成效的宣傳。在普法進校園活動中,組織中小學生開展珍愛河湖、保護水生態環境主題宣傳教育,鼓勵社會參與和媒體監督,發揮志愿者、民間河長、企業河長、社會監督員的作用,推動河湖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2022 年安徽省完成了對水利部下發的13550 個遙感疑似問題圖斑逐一復核,規范建立自查清單、整改措施清單、完成時限和責任人清單,通過組織各地開展河湖管理范圍內光伏發電建設情況排查,共查處10多起光伏違建、非法圍堤、侵占河道建房等問題。全年共排查出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198 處,河湖“四亂”問題182 處,全部完成銷號處理,河道功能得到極大恢復,被占用的水域、灘地逐步還河還湖,行洪通道更加暢通,湖泊蓄洪空間逐步擴大,防災減災能力大幅度提高。
安徽省在自查問題清單的基礎上,通過結合日常檢查、河湖巡查、跨省非法轉移傾倒危險廢物排查等工作,馬鞍山、安慶、淮南等地市和直管二級單位針對河湖“四亂”問題排查和清理整治情況開展明察暗訪,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納入問題臺賬進行清理整治。利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開展動態監測,共發現652 處疑似問題圖斑,進行現場再復核。通過集中清理整治,河湖面貌煥然一新,美麗河湖、幸福河湖景象初步顯現。
安徽省從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精準施治,維護河湖健康。分別組織各直管單位在長江、淮河和大運河管理范圍內扎實開展有水河段岸線清理整治“回頭看”等行動,對巡查發現的14 處問題下達整改通知單,及時制止并清理整治違法違規問題,消除隱患。在大運河有水河段開展聯合執法20 余次,清理整治“四亂”問題50 余處。全省共排查整治河湖管理范圍內塑料污染點位2155 個,清理塑料污染物21.2t。通過系統治理,提高了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為生態河湖、美麗河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 年安徽省通過強化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加大超采區監測力度,新建29 個監測站點。逐步實現地表水年許可水量5 萬m3以上、地下水3 萬m3以上非農取水口,以及5 萬畝以上農業灌區在線監測全覆蓋。通過強化地下水取水總量、水位“雙控”管理,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的比例達96%以上,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劣Ⅴ類斷面基本消除。通過統籌推進多元信息系統整合,從嚴從細提升水資源質量,為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6]。
進一步完善河湖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加快縣級河道“一河(湖)一策” “河湖健康評價”修訂研究,嚴格落實《河長湖長履職規范(試行)》要求,提升對各級河長湖長的考核,推動履職盡責,強化各級河湖長和有關部門履職,充分發揮檢察監督職能作用,通過刑事監督、行政監督、執法監督、公益訴訟、聯合督查,為提升河湖系統保護與治理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安徽省河流流域面積廣、岸線長,“四亂”問題整治難度大。地區財政需要加大對河湖長制工作經費的投入,發揮各級公共財政在河湖管理治理保護中的引導作用[7],保障河湖劃界、“一河(湖)一策”編制、日常巡護保潔等工作落實,積極協調爭取河湖系統治理項目。同時,鼓勵通過市場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湖泊管護,逐步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基層河湖管護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于涉及跨區域河湖的管理問題,強化部門協作聯動機制,例如安徽省巢湖、天河湖、焦崗湖等省管河湖,通過省級平臺進行調度,各有關部門嚴格落實湖泊、河道管理保護執法監管主體責任,依法履職、各負其責,加強工作協同、信息共享,形成治理管護合力。同時,加強對重點區域、敏感水域的聯合執法,對涉湖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采取進駐式督查,對于重大問題采取“一市一單”、掛牌督辦等方式,嚴厲打擊涉河違法犯罪活動。
通過“三微一端”以通俗易懂形式向河湖周邊居民宣傳河湖“清四亂”知識,向涉水涉河建筑企業或施工單位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增強法治觀念和愛河護河意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河湖管理保護的良好氛圍,提高全社會對河湖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8],共同保護河湖生態環境。
完善安徽省河湖管理信息系統,加強信息化建設,將遙感監測、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向市、縣級河湖長負責的河湖延伸,將河湖管理范圍劃界成果、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湖泊保護規劃、涉河建設項目等矢量數據進行規范化系統上圖,加強智慧河湖管理,不斷完善“全省水利一張圖”中關于河湖基礎數據、水質檢測、岸線監控等內容,有效提升河湖管護效率和水平,提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