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艷
周末一大早,女兒就歡喜地出了門。誰知還不到12點,她竟氣呼呼地回來了。
看著氣鼓鼓的女兒,我不解地問她:“難得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玩耍,為什么這么早就回來了?”女兒把背包隨手扔到沙發(fā)上,接著就像竹筒倒豆子似的訴說了自己的不悅。
原來,女兒與同學約定9點在某商場門口碰頭。然而,準時到達的女兒卻發(fā)現(xiàn)她是唯一準時赴約的人。站在空曠又寒冷的商場門口,感受著來來往往的行人打量的眼神,女兒心里很不是滋味。等到大家聚齊后,已經(jīng)9點半了。女兒雖然心生不滿,但是想到終于能在一起玩耍,之前的不快也就煙消云散了。誰知,還沒走幾步,兩個遲到的同學就以還沒吃早飯為由,拖著女兒進了一家早餐店,而已經(jīng)吃過早飯的女兒只能坐在一旁干等著。等到兩個同學吃完早餐,已經(jīng)10點多了。如此一來,原本約定好中午一起吃頓熱辣美味的火鍋的計劃自然泡湯了。期待已久的美好周末就這樣落空了,女兒只得悻悻而歸。
女兒生氣地說:“自從開學后,我還沒有逛過一次街。為了這次約會,那幾天我每天都在約束自己,只為了給周末騰出一天時間,沒想到期待已久的約會竟會如此收場。早知如此,還不如待在家里睡個懶覺呢。”
我坐在女兒身邊,寬慰她說:“守信或守約,是美好的品質,而在心底將它視作人生基準的人是有品格的人。然而,這種美好品格的形成,就像蚌產(chǎn)出珍珠一樣,既需要長久時光的沉淀,又需要經(jīng)歷時光的磨礪。自然,如同蚌在孕育珍珠的過程中,注定要經(jīng)受無法避免的痛苦,人在守約的時候,也總要因此付出或犧牲一些東西。而那些付出和犧牲,對于將守信視為無法撼動的信條的人來說,都是值得的。千百年來,很多關于守信的故事婦孺皆知,如曾子殺豬、一諾千金、抱柱之信……這些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的原因,就是即便歷經(jīng)滄海桑田,人們也一直將守信視為值得敬仰的品格。
古時候,交通不便,通信不暢,散落于天南地北的親友若想相聚,往往是很困難的。而若是將相聚的日子定在了具體的某日,那看似可期的相逢便猶如天上的浮云,總是顯得縹緲不定。盡管如此,總有人為著念念不忘的約定,翻山越嶺,遠赴千里之外,風塵仆仆地趕過去,既為赴約,又為守諾。相逢一笑,舉杯豪飲,盡歡而別。這是中國式的浪漫,這是中國人的風采。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每每想到就令人動容。他們的名字穿越千年,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澤;他們的事跡歷久彌香,依然漫溢著醉人的芬芳。你看,千里赴約只為喝酒,說明了什么?說明在古人心中,守信的自覺性已經(jīng)深刻地烙在了日常生活里的些微小事上,并非局限于某些令人驚心動魄的大事上。可見,古人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深深地刻在了心中。
人無信不立,業(yè)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在今天,守信依然是人們推崇的品格。有些人總覺得因為某些小事而失信于人,不守時,不守約,無關緊要,其實他們哪里知道,就是在一件件、一樁樁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他們已經(jīng)丟失了身上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別人的信任。而一旦想要重新拾回別人的信任,卻是非常困難的。”
說到這里,我問女兒:“你還生氣嗎?”女兒釋然地說道:“我已經(jīng)不再生氣了,只是覺得可惜,失約的同學辜負了我的信任,她們也因自己的行為致使人格蒙塵。”
“那么以后,你還會做一個守信的人嗎?”我追問女兒。
“當然。我不管別人是否守信,也不管別人是否辜負了我的信任,我仍然要做個守信的人,就像能吐出珍珠的蚌一樣,它注定要承受該有的考驗和磨煉,這樣才能孕育出美麗的珍珠。”女兒說。
聽到女兒這樣說,我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