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
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消息傳來,作為福鼎白茶世家“梅山派”第三代傳人的梅相靖直言:“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福鼎白茶制作技藝也列入名錄,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梅相靖出生在茶業世家,祖居福鼎市點頭鎮柏柳村。柏柳村地處東海之濱,是福鼎白茶的原產地,號稱“中國白茶第一村”。梅相靖的祖父梅伯珍畢生研究白茶制作技術,將福鼎白茶推向世界各國,在茶商界有“梅占魁”的尊稱。梅相靖是梅伯珍第三代嫡傳,自小跟從父輩學習制作各茶葉品種。剛開始,他制作白茶的方式以手工和家庭作坊為主,數量為每年2~3擔。后來,梅相靖制作白茶的數量為每年10擔以上。
“制作白茶說起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很難。做茶的時候,一定要眼觀其色,手摸其干,細心觀察。”梅相靖說。白茶的制作是曬干或陰干,制作工藝相當古老,具體出現時間如今難以考證,相比于其他五大茶類,白茶的制作工藝精簡至極。因為制作工藝過于簡單,有人戲稱白茶為“懶人茶”。
白茶制作七分曬、三分焙,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利用日曬使它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文火足干,沿用古法加工較好地保留了茶葉最天然的形態,以及豐富的活性酶、多酚類物質,又使得白茶具有素雅清幽的口味。”梅相靖說,“手摸其干、眼觀其色、鼻聞其香、口嘗其味,四關過后,方得一杯好茶。”茶不炒不揉,使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葉的營養成分和藥用價值,當地人常把白茶當作消炎殺菌的藥品。黃酮類物質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經年存放的白茶中,黃酮類物質顯著增加,所謂“三年藥,七年寶”正是因此而來。
常年的摸爬滾打,梅相靖熟練掌握了白茶的制作程序和方法,其福鼎白茶栽培技術和制作技藝一直引領并影響著白茶的生產發展。梅相靖利用自己掌握的白茶制作技藝,在家鄉堅守傳統白茶制作手工作坊,后來又與柏柳村白茶合作社進行科研探索,促進白茶制作大眾化,使民間傳統的古老制茶技藝得以傳承。
然而,時代的變更、工業的發展,使得白茶擁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有所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茶葉的栽培。種植技術是白茶制作技藝的關鍵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形成白茶優秀品質的決定性因素。
20世紀90年代,梅相靖進一步研究與探索白茶手工制作時不同氣候下的萎凋技術,并以祖上白茶作坊作為授徒的地點,對家人進行手把手教授。2008年,柏柳村白茶專業合作社成立以后,就開始以辦培訓班的形式,集體教授用傳統工藝制作白茶的方法,普及白茶制作加工技藝。如今,柏柳村茶農80%以上都能熟練掌握制作白茶技術。
在匠心傳承中,“福鼎白茶”等中國茶續寫著新茶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剛剛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綠色發展,白茶有福,世界共享”為主題的2022國際白茶論壇就在福鼎市舉辦,把脈國際白茶產業發展,所以福鼎市也被譽為“世界白茶發源地”“世界白茶中心”。“申遺成功將助力中國茶文化守正創新,在技藝精髓的傳承保護和工藝流程的合理利用中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福鼎白茶制作技藝傳承人梅相靖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