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
“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叩問從未停止。這些疑問,在無數人心中種下了夢想的種子。宇宙無垠,尋夢卻有路。77歲的北京大學教授焦維新,就是這樣一個領路星空的“種夢人”。
每天清晨五點半,焦維新
教授就打開電腦,帶領觀眾開啟仰望星空的旅程。在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了40年書的他,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太空導游”。
焦維新教授就像他講的衛星一樣,辛勤地圍繞著“科普”這顆行星忙碌著。在從教生涯中,他曾被國內外媒體爭相采訪,也曾是中央電視臺太空訪談類節目的常客。2011年,焦維新教授加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寫科普、講科普逐漸成為他的生活重心。每年,他的科普講座都有80場左右,最多的時候超過100場。
而今,年近80的焦維新教授繼續發揮余熱。他發布的科普視頻受到廣大網友的追捧,成了一個“網絡達人”。曾經有電視臺的記者問他,為何選擇在古稀之年做短視頻,他回答道:“做小視頻,讓這么多人汲取到知識,比我在學校的服務面寬多了。”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焦維新教授發現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很關注科學知識,可是人們總是很難獲得合適的渠道。關心“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外星人”的不僅有小朋友,還有許多老年人,但是人們的好奇心常常得不到滿足,甚至經常被誤導。焦維新教授在網上看到,有些博主為了流量,傳播了很多錯誤的知識,這讓他感到非常生氣,他說:“這完全是胡說八道,但我不直接批評人,我只會繼續做科普。”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焦維新教授瞄準了短視頻科普這個新渠道。一來它受眾廣泛,老少皆宜;二來它流量大,能夠達到科普的目的。就這樣,古稀之年的焦維新教授加入了短視頻的媒體大軍,成了一個短視頻“小白”。
他在科學領域是頂尖學者,但是在短視頻領域,他只能從零開始,他把從前做科研的精神拿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焦維新教授和老伴一起拍視頻,從手機到照相機,碰到復雜的拍攝或者直播節目,光是設備兩人就得研究半天,甚至自創了一個“紙板手機錄課法”,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用焦維新教授的話來說,“不熟悉術語,手機上功能又多,有時候挺費勁的,但是也得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焦維新教授的短視頻終于引來了關注。翻看他的科普短視頻,每一條都讓人目不轉睛。《地球有 45 億年,宇宙多少歲?》《外星生命真的存在?》《國際空間站取得突破!創造出了第五物質態,有助于開發新量子技術》……單看這些短視頻的標題,就已經讓人想要一探究竟。他成功了!
過去3年,焦維新教授在抖音上共發布1 400條短視頻,總點擊量超過1億。
為了更貼近觀眾,焦維新教授將選題從天體物理領域擴展到更多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鳥類也存在方言、貓的面部表情有近300種、談海底漫步神似外星人的海妖……既妙趣橫生又飽含科學知識的內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焦維新教授還很注重視頻內容的科學性。“從整個社會的科學素質看,做科普是非常重要的,既要有藝術性,又不能犧牲科學性,這一點是絕不能含混的。”他強調,“我是一個老師,教書育人是我的責任,在學校是這樣,做科普視頻也是這樣,絕不能為了點擊量去做捕風捉影的事。”
講科普、做視頻之余,焦維新教授也致力于撰寫面向各個年齡段的科普讀物。退休以后,他陸續出版了30多種科普讀物,內容從火星到小行星,從水星的卡路里盆地到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云,從“嫦娥”奔月到“羲和”逐日……北京大學為焦維新教授做的短視頻中,這樣介紹道:“他不斷帶領大家了解星際的浩瀚,仰望寰宇的浪漫,叩問蒼穹的奧秘。”
“科學家是走在人類發展前面的人,只有科學家愿意引領民眾向宇宙深處走,人類的想象才能逐漸變成現實,人類才能不斷前進。”焦維新教授就是這樣,心懷宇宙,領路星空,在無數人心中種下“太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