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陳忠實老家在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qū)一個名叫西蔣村的地方,他曾說過:“父親是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比村子里的農(nóng)民多了會寫毛筆字和打算盤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勞作的空閑里,他會躺在祖屋的炕上讀古典小說和秦腔戲本。他注重孩子念書學文化,他賣糧食、賣樹、賣柴,供我和哥哥讀中學。至今,這依然在家鄉(xiāng)傳為佳話。”這是陳忠實對父親一直感念難忘的,他也沒有辜負父親,自上學后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13歲那年,陳忠實升初中,需要到西安市第十四初中考區(qū)參加考試。而這次考試路上的情景,稱得上是一次讓他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
當時是6月份,正是一年中較為炎熱的時候,班主任杜老師帶領全班20多個同學,徒步前往距家15 000米外的歷史名鎮(zhèn)灞橋投考初中,這也是陳忠實第一次走出家門3 000米以外的地方,而他又是同學當中年齡最小的、個頭最矮的。因為是第一次出遠門,他頭天晚上興奮得幾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感覺很疲倦,但還是硬著頭皮與大家一起踏上路程。他穿著一雙舊布鞋,雖然走起路來不是很舒服,但還是一步不落地跟著大家走,一路上說說笑笑也不覺得累。走著走著,他感覺腳后跟有點疼,脫下鞋一看,原來是凹凸不平的沙石路把鞋底磨透了,腳后跟被磨出了鮮紅的肉色,并在不停地淌血,血漿滲濕了鞋底和鞋幫。在沒有發(fā)現(xiàn)鞋破、腳破之前,他還能撐著往前走,當看到腳后跟的血肉時便怯陣了,全身也變得困倦無力,漸漸落在了隊伍后面。同學見狀,都折返回來鼓勵他跟上隊伍。杜老師還提出要背上他繼續(xù)走,他在婉拒的同時,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但腳后跟鉆心般的疼痛,卻更加折磨他,他再次落在同學后面,覺得再也追不上他們了。
這時,陳忠實再次看見杜老師和幾個同學折返回來,關(guān)切地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但他仍然拒絕了。杜老師臨走時鼓勵他:“往前走不能停。慢點兒不要緊,只是不能停下。我們在前頭等你。”
眼看著杜老師和同學漸漸消失在視線里,陳忠實心里無比著急。為了減輕疼痛,他先后用樹葉、布巾和書本塞進鞋底,但也只能緩解短短一兩分鐘。他簡直要絕望了,腳后跟的疼痛也更加劇烈。他無力地坐在路邊,旁若無人地大哭起來。
就在幾乎絕望的時候,陳忠實聽到了火車汽笛的鳴叫聲,接著看見一列呼嘯奔馳過來的火車。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見火車,第一次聽見火車汽笛的鳴叫聲。天哪!這世界上竟有那么多人坐著火車在跑,而且根本不用雙腳走路!一時間,一股無形的力量突然從全身迸發(fā)出來,他心底萌生出一個信念:人不能永遠穿著沒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當即把鞋窩里的樹葉和布巾統(tǒng)統(tǒng)倒掉,咬緊牙關(guān)重新起步,頓時覺得腿上也有了勁,在距考場還有1 000米的地方,終于追趕上了老師和同學。
這段刻骨銘心的趕考經(jīng)歷,讓陳忠實對生命有了深刻的認識。此后,每當遇到人生重大挫折的時候,火車汽笛的鳴叫聲就會從他的心底深處響起,那是遠方的召喚!于是,他咬著牙硬挺了過去。這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生命歷程中遇到怎樣的挫折,怎樣的委屈,怎樣的齷齪,不要動搖,也不必辯解,走你認定了的路吧!因為任何動搖包括辯解,都會耗費心力,耗費時間,耗費生命。不要耽擱了自己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