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哆哩
你喜歡吃甜品嗎?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甜食控”。隨著小城里各式面包房的數量逐漸增多,我嘗過的面包及甜品種類也更加豐富,從司空見慣的吐司切片,到工藝復雜的奶酪司康、奶油可頌、夾餡貝果、恰巴塔……研究表明,人在品嘗甜食的過程中,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會自動被激活,分泌出多巴胺,進而使人感到愉悅與快樂。不過,從美食品鑒的角度而言,吃甜品是多多益善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曾在某一年的生日前后收到多個朋友訂購的蛋糕,這對我而言明明是天大的驚喜,但由于蛋糕的尺寸太大、數量太多,當我的三餐都被蛋糕填滿時,嗜甜如命的我也嘗到將甜品“吃到吐”的滋味,蛋糕給我帶來的美好味覺體驗非但沒有隨著入口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逐漸降至谷底。從第一口嘗到奶油時的驚艷,到第二口、第三口時感受到的甜膩,我得出結論:再完美的甜品也要控制在恰當的分量內。我想,這大概就是著名的邊際遞減效應理論在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應用實例。
經濟學中的邊際遞減效應理論,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等量地增加,當增加到一定產值后,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每新增加一個單位的消費,最后帶來的效益卻越來越少。簡單來講,它其實與過猶不及的道理相似。對于甜品而言,盡管我們都知道甜的東西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但在制作甜品的過程中也不能一味地增加白砂糖的投入量,否則會影響最終產品的口感。對于人而言,當同一行為不斷重復出現,到達一個峰值后,其帶來的效益也是呈遞減趨勢的。歌曲《催眠》中有這樣一句歌詞:“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帶來的安慰,太陽下山,太陽下山,冰激凌流淚;第二口蛋糕的滋味,第二件玩具帶來的安慰,大風吹,大風吹,爆米花好美……”歌詞里提到的內容,其實也是邊際遞減效應在生活中的體現,在品嘗時間、前期用餐情況相同的條件下,第一口蛋糕的滋味往往比其后的每一口都令人難忘,即使我們都清楚同一塊蛋糕的用料、口感在客觀上幾乎是無差別的,但個人的真實體驗還是會因品嘗的時間順序而產生細微差異。
在生活中,我們不妨應用與邊際遞減效應相對應的“倒U型”理論,通過找到曲線與橫軸相交數值為0的點來把握總效用的峰值,即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把握人生的最佳體驗時機。比如當遇到美食時,我們要珍惜第一口嘗到的滋味,感到“八分飽”時就及時停下,而非等到已撐得無法嘗出食物的味道時再撂下筷子;當做事效率不高,多次延長學習和閱讀的時間卻仍無法得到應有的提升時,我們就該明白此時早已過了高效學習和閱讀的峰值,不如轉換思維,走出書房,到室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如今的我仍然是個“甜食控”,但當再次踏進面包房購買甜品時,已不再是當初那個“眼大肚小”的自己。邊際遞減效應理論使我更加珍惜第一口蛋糕帶來的幸福感,而品味過味蕾上的甜以后,我也懂得了通過運動、閱讀、學習等其他方式創造愉悅與快樂,不斷尋找生活中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