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在自然界,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會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越長越大。那么,有沒有一種動物,幼年時身體頎長,等到成年時卻身體短小?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奇異多指節蟾。
18世紀的一天,荷蘭動物學家阿爾伯特·塞巴在蘇里南得到一些不同尋常的標本:一種巨大的蝌蚪及其發育后的小青蛙。他得出結論:這種神秘物種首先以蛙的形態存在,在發育過程中逐漸長出尾巴,而后四肢退化,形成了巨大蝌蚪的模樣。由于這種蝌蚪螺旋狀的腸子與蝦虎魚腹部的吸盤相似,塞巴猜想,如果繼續發育下去,這種巨大的蝌蚪很可能變成一條魚。后來,瑞士博物學家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將這一奇特物種命名為“魚蛙”,就連大名鼎鼎的現代分類學之父——卡爾·林奈也相信了這一說法,他把“魚蛙”寫進《自然系統》中。
直到1830年,奇異多指節蟾的真相才被揭曉,也終于獲得了它沿用至今的拉丁名。
奇異多指節蟾廣泛分布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圭亞那、巴西及阿根廷等地,主要生活在池塘、沼澤、水庫或稻田邊的植被中。它們的頭背部通常呈鮮綠色或棕色,四肢上還有深棕色的條紋。
研究人員發現,奇異多指節蟾的蝌蚪形態會維持大約12周~16周,然后進入變態發育階段。在發育之前,它們的生長速度會逐步放緩,直到體長到20多厘米。
20多厘米,聽上去很長,但其中至少2/3都是蝌蚪尾巴。例如,一只23厘米長的蝌蚪形態的奇異多指節蟾,其真正的身體部分(即從口鼻處到發育出后肢的部位之間)長度甚至不足5厘米,而這已經與奇異多指節蟾成蛙階段的大小相差無幾了。就這樣,經過大約5天~11天的變態發育,奇異多指節蟾的蝌蚪形態會發展出口腔、肺部、四肢,同時尾巴漸漸消失,“縮水”成一只體型普普通通的幼蛙。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奇異多指節蟾出現這種與眾不同的發育方式呢?
科學家發現,奇異多指節蟾在幼體時生長期較長是一個主要因素,這使得它在蝌蚪階段已發育至接近性成熟。另外,奇異多指節蟾在變態發育前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因此,長到多大再開始變態發育,什么時候才能獲得最佳的演化水平,取決于它如何平衡兩種生活狀態下的生長速度和死亡率。奇異多指節蟾在蝌蚪階段多生長在池沼中,成年奇異多指節蟾主要生活在陸地上,以昆蟲為食,但從飲食中獲取能量的效率并不高,這可能是它選擇將蝌蚪階段作為生長發育重點時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