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則明
墨非定律表明:凡是可能出現錯誤的事,只要發生的概率大于0,也有足夠的樣本,那么這件事就可能真的會發生。比如,“你匆匆忙忙去趕公交車,站臺上公交車剛好開走”這件事發生的概率極低,但你真的會“中獎”。近來,有人專門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這些不幸的“中獎”者,有可能比看不到公交車蹤跡的人更幸運。
這不是在揶揄等車的人,因為公交車要受到堵車、故障等多種外界因素的干擾,這些外界因素不可預測,統計學上叫隨機事件。每發生一次隨機事件,都會影響車輛到達的時間。對等車人來說,看到公交車開走,就意味著掌握了一條信息。在統計學中,信息被稱作“條件期望值”,多掌握一條信息,就多了一分希望。例如,有一道選擇題要求計算某輛車中有多少人,而你根本不知道如何解答,4個備選答案中各有25%的可能性。這時,你發現有2個備選答案中分別含有負數和分數,因為人不可能是分數或負數,所以你會毫不猶豫地將它們排除掉,將可能的概率提高50%。如果再根據其他信息排除一個,這道題不用計算也能答對了。
那么,看到上一輛車剛出發的信息,有什么好處呢?先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假如有一路公交車早晨6點出發,此后每隔20分鐘發一輛車,公交車到A站的時間點分別是:第一輛公交車因為行人和車輛稀少便加快了速度,6:05到;第二輛公交車剛開出不久就發現有故障,經過搶修,直到6:59才到;第三輛公交車緊跟著7點就到了;第四輛公交車比較正常,7:10到達;第五輛公交車出發時正是上班、上學的高峰期,堵車嚴重,直到7:55才到;第六輛公交也比較快,8點到。
這6輛公交車共用時120分鐘,平均間隔20分鐘。理論上說,如果你在前后看不到公交車的間隔期內,有可能要等2分鐘,也有可能要等12分鐘或18分鐘,平均用時約10分鐘。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的,因為這里涉及一個關鍵的點,那就是“方差”。方差是描述變量的離散程度,也就是與算術平均值的距離,方差越大,所得數據的波動就越大。就是說,如果幾輛公交車間隔的時間差不多,那么平均等公交車的時間就會接近10分鐘,如果有的公交車間隔特別長,有的公交車特別短,那么平均等公交車的時間就更長。
在上面的例子里,2輛公交車之間用時最短的是1分鐘,平均為0.5分鐘,用時最長的是54分鐘,平均為27分鐘,相差極大。現在運用統計學中的加權法對這6輛公交車的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得出的結果讓人難以置信,因為平均等公交車的真正時間約為21.2分鐘,不僅超過了20分鐘的平均間隔時間,還遠遠超過了理論上的平均10分鐘。也就是說,如果在方差很大時,平均等公交車的時間會更長。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有2輛公交車與前車的間隔時間過長,共占用了99分鐘。因為6輛公交車共用時120分鐘,所以從概率上分析,如果你前后看不到公交車,就有約5/6的概率是處在長時間的間隔里。相反,當你看到公交車剛走時,就意味著要等至少一個完整的間隔,雖然間隔的長短都有可能,但有2/3的可能是下一輛公交車很快就來。
當然,這是從概率分析中得出的結論,目的只是想告訴人們,生活中常常會出現這種被概率選中的現象。對此,你在感到沮喪的同時,一定要放平心態,或許你就是那個不幸中的幸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