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安順
在古代,春節并不叫春節,稱元旦。古人的春節,是指立春節氣,或叫迎春節。此時,風兒暖和,河流解凍,小草發芽,百花萌新,是春天的開始。
在立春日,周朝天子率領百官于東郊迎春,聲勢浩大,人聲鼎沸。漢朝時,京師百官在“夜漏未盡五刻”時皆穿青衣,郡國縣道官員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莊嚴地迎接新春。到了唐朝,皇帝在祭祀之后還要舉行盛大詩會,吟誦歡唱,熱鬧非凡。宋朝時,迎春的風俗更加浪漫,宮人扎各種牛的造型,上面插上彩幡花枝,迎春致禧,歡慶春歸。巨大的彩幡插遍宮廷,插在城市的城門樓上或者廣場上。皇帝還賜百官春幡,它不是大旗,而是用絲綢制作的精美飾品。
百官得到賞賜后,將春幡戴在頭上,風流倜儻,喜氣洋洋。上行下效,老百姓也出行迎春,踏青看廟會,頭上都是彩幡飄飄,裝飾著各色絢麗的小彩帶,帶著各種花枝頭飾。雖然春花未開,但是人間已春意盎然,生機蓬勃了。
春幡迎春,為宋人巧思。當時,女子剪制的絹綢春幡“窮極工巧”,飾以珠翠,簪在頭上,以示迎春的喜悅之情。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于幞頭之左入謝。”《錦繡萬花谷后集》中記載:“立春之日,士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于佳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贝横?,是立春舊俗,也成了春幡文化,讓人回味歷史煙云里的風光無限,別有一番韻味。
有趣的是,宋朝兩位豪放派詞人都詠過春幡,表達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情緒。蘇軾在《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中寫道:“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他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托了隨遇而安的思想。辛棄疾在《漢宮春·立春日》中寫道:“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他借立春日習俗,抒發懷念故國之情,以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清愁苦痛,表達對南宋君臣茍安江南的不滿心聲。
春幡的另一種形式是簪花,為客家女子廣為喜愛。最早的春幡被制作成花朵,襯托女性之美。后來,春幡慢慢出現各種式樣,如螞蚱、蝴蝶、蜻蜓等,讓人眼花繚亂,質地也從沉重的銀飾變成輕便靈巧易于加工的紙飾、布飾等。
上海人的迎春習俗,就有春幡高懸。光緒庚辰刻本《續刊上海竹枝詞》中記載:“東風淡蕩興遍賒,翠袖青裙笑語嘩。村女亦知春色好,鬢邊斜插小桃花?!蹦切√一?,算是唐宋遺俗。女孩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女孩把它們戴在頭上,十分好看。
作家冰心在散文《我們把春天吵醒了》中多次提及春幡:“春天,駕著呼嘯的春風,拿起招展的春幡,高高地飛起了。”“嘩啦啦的春幡吹卷聲中,大地上一切都驚醒了?!薄半[隱地他們聽到了高空中春幡招展的聲音,從千萬扇細小的天窗里,他們看到了金霧般的春天陽光。”是呀,陌上幡動,陌上風動,陌上春動,人們走出城郭,踏春喜賞春幡,皆知東風已至,春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