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宇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的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從前慢》
木心《從前慢》是收錄于詩集《云雀叫了一整天》的一首小詩,也是我從高中至今很喜歡的一首小詩。每個時期讀這首小詩,好像都有不同的感受,這首小詩便成為我一步一步成長的見證。
初讀《從前慢》,應該是我讀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在課上提及木心,對詩詞饒有興趣的我便買下詩集《云雀叫了一整天》。第一次讀《從前慢》,我只覺得詩中富有煙火氣息,仿佛令我置身于烏鎮,一磚一瓦隱隱若現。高中的時候,我也愛模仿詩人提及的“車,馬,郵件都慢”,給不在同一所高中就讀的朋友寫信,哪怕只是校園里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值得我裝進信封,投遞給朋友。也許是校園里對手機的禁令,讓寫信成為一種興趣,成為和遠處朋友相連的絲線,成為向詩人走近的方式,仿佛只有這樣做,才能離文藝青年更進一步。高中時候的“從前慢”,是效仿,是實在的,可追求的。
到了大學時期,“從前慢”好像被我丟棄了。高中一直堅持寫信的習慣,我上大學以后就沒有再堅持了。不用說寫信,在大學自由的日子里,坐在書桌前都是一種束縛,我對于“從前慢”沒有絲毫留念,只想與朋友一起遨游于外面的天地,奔跑在霓虹燈下。再讀小詩《從前慢》時,已到考研究生的備考期間。備考研究生,讓馬不停蹄的我終于有機會和有時間靜下心來,待在書桌前感受“慢”時光。“從前慢”至此對我而言,已經不是具象的東西,而是應該多花點時間,在書桌前認真規劃接下來的路途。此時的“從前慢”對我而言,是激勵,是朝著夢想前進的一束光芒。
到了研究生時期,我有幸前往烏鎮參觀木心美術館。真真切切地走在烏鎮的路上,我才感受到詩里所言的從前慢。在這里,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烏鎮的江南水鄉美,更能感受到詩詞中濃濃的鄉愁。假期里的烏鎮,人聲鼎沸,但走進美術館,你能感受到時間在此刻靜止,美術館內的人流仿佛只是光影,偌大的館內只有我一個人在參觀。認識木心先生是因為《從前慢》這首小詩,但參觀木心美術館后,使我對木心先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對《從前慢》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我覺得《從前慢》是泛著溫暖光線的老街舊景,而如今,我覺得《從前慢》的精髓在于“你鎖了,人家就懂了”,所有的哀愁和不安被鎖入了心房。對于《從前慢》的理解,就是我不斷成長的過程,從刻意模仿到浮躁地不管不顧,再到實打實地沉下心來品味,對于詩的感悟就是我成長的縮影。從一個青春懵懂的高中生,到在社會橫沖直撞的大學生,再到沉下心觀察周圍的研究生,在對《從前慢》步步深入理解的過程中,我也慢慢成長為大人。
到現在,我仍然堅持閱讀木心先生的詩,包括《從前慢》。詩歌,要慢慢讀,才能品味其中韻味,成長也是如此。研究生時期,我總是著急出成果,著急發論文,但不如把所有焦慮與不安關起來,像品味詩歌一般,慢慢來,扎扎實實地做好田野調查,做好文獻搜集,方可成才。《從前慢》是屬于木心先生鄉愁安放之處,也是屬于我成長的烙印,每每再讀起《從前慢》,就能從中看到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步伐。在我心中,《從前慢》早已超越了詩歌的意義,它更是一種無聲的支持以及前進的墊腳石。當我插上耳機,聽到別人改編的民謠,又陷入無限的回憶……
(作者系廣西民族大學歷史學科教學2022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