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僅相隔半年, 國際賽車運動的頂級賽事再返東瀛。作為國際汽聯(FIA)所有場地世界錦標賽的年證記者,錢俊自然不會錯過在“ 櫻花季” 內所舉辦的兩站風馳電掣的賽事——電動方程式(Formula E) 東京站和F1日本大獎賽的報道工作。已是佳能 EOS R3 忠實用戶的他這次有著一個新任務——帶著全新的RF“極三元”開啟一次不同尋常的極限攝影戰。

RF10-20mm F4 L IS STM
鏡頭結構 :12 組 16 片
光圈葉片數:9 片
近對焦距離:25 cm
放大倍率:0.12 倍
驅動系統:導螺桿型 STM 步進馬達
手抖動補償效果:5.5 級
濾鏡直徑:后端插入式
體積:Φ83.7mm×112mm
重量:570g

RF24-105mm F2.8
L IS USM Z
鏡頭結構 :18 組 23 片
光圈葉片數:11 片
近對焦距離:45cm
放大倍率:0.29 倍
驅動系統:NANO USM 超聲波馬達
手抖動補償效果:5.5 級
體積:Φ88.5mm×199mm
重量:1330g

RF100-300mm F2.8 L IS USM
鏡頭結構 :18 組 23 片
光圈葉片數:9 片
近對焦距離:180cm
放大倍率:0.16 倍
驅動系統:NANO USM 超聲波馬達
手抖動補償效果:5.5 級
體積:Φ128mm×323.4mm
重量:2590g

①2024年4月6日,F1日本大獎賽第三次自由練習,“七冠王“漢密爾頓駕駛梅賽德斯賽車通過立交路段。佳能 EOS R3,24-105mm,35mm,F22, 1/10 秒,ISO 50
對體育(F1)攝影記者而言,兩臺旗艦相機配上過往的“EF / RF 大三元”——16-35mm、24-70mm、70-200mm(均為F2.8)幾乎人手一套,再加上一個遠攝定焦(400mm F2.8),就能滿足大概90% 的發稿圖需求。
如今,隨著佳能 RF 無反相機鏡頭的研發深入,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神頭”成為現實——去年第三季度,筆者曾與來自宇都宮的 RF 鏡頭研發團隊有過一下午的深度交流,他們感嘆道:“科學技術的革新讓他們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間。”
去年年底,當佳能發布完當季新品后,就構成了我所取名 RF“極三元”——10-20mm F4, 24-105mm F2.8 和 100-300mm F2.8,如果配上一個 RF 1.4x 的增倍鏡,再暢想下將會在巴黎奧運會現身的 EOS 新品,真是理論上的無解!
而在日本的兩場賽車頂級賽事,給了我充分的時間深度使用 EOS R3 搭配這三鏡。以下我們從使用頻率最高的鏡頭開始聊起。

②2024年4月6日,F1日本大獎賽排位賽上,維斯塔潘通過布滿櫻花的看臺。佳能 EOS R3 , 24-105mm,29mm,F2.8 ,1/1250 秒 ,ISO 100
早在去年 5 月的 2023 摩納哥大獎賽期間,筆者已使用由佳能(歐洲)限量測試的 RF 100-300mm F2.8 L IS USM鏡頭。正賽日的全時體驗,讓我斷定這支F2.8 光圈恒定的變焦白炮就是體育攝影記者夢寐以求的“神頭”。
鑒于這支鏡頭所呈現的高分辨率銳利畫質、輕便的重量——手持真的不累、使用場景的“全能性”——等于“70-200”+“328”的解決方案,配上佳能 EOSR3 后,雙 NANO USM 超聲波馬達的高速準確對焦,以及約 5.5 級的防抖補償得到充分釋放,為捕捉精彩瞬間保駕護航。拍攝賽車時,我甚至可以在很多時候實現“單機化”。
這一回的“日本雙賽”期間,筆者還嘗試了使用該鏡頭與 1.4x 增倍鏡配合,拍攝較遠的賽車場景。從得到的樣片來看,出片效果相當不錯。畫質損失極其有限,還讓拍攝焦段變得更“萬金油”——依稀記得澳大利亞大獎賽,當地 CPS 技術人員就極力推薦我們這些使用 100-300mm 鏡頭的攝影師去嘗試這個組合,大家都有些半信半疑,看起來真是多慮了。
如此也可得出一個結論。在空氣通透度較好的拍攝地點加上 1.4x 增倍鏡拍攝,你的器材箱真的 可以“減負”了。

③2024年3月29日,FE東京站練習賽展開,賽車駛入維修區的瞬間。佳能 EOS R3,100-300mm,300mm,F2.8,1/5000 秒,ISO 500

④2024年4月6日,F1日本大獎賽正賽后,倍耐力工作人員在檢查輪胎使用情況佳能 EOS R3,24-105mm,83mm,F2.8, 1/8000 秒,ISO 500

⑤2024年4月7日,F1日本大獎賽正賽開始前,法拉利車手勒克萊爾駛出維修區。佳能 EOS R3,100-300mm,300mm,F2.8,1/6400 秒,ISO 100
佳能 RF 24-105mm F2.8L IS USMZ 的整體外形看起來有點像過往的“小白”——以至于筆者帶著它在賽車圍場穿行時,總有人投來驚訝的目光,甚至駐足詢問。
它采用了 13 組 23 片的光學結構,其中包括 4 片 UD 及 3 片非球面鏡片,超光普涂層、ASC 空氣球形鍍膜以及氟涂層,這是妥妥的紅圈 L 級鏡頭的規格。
這支鏡頭還和前文提及的 100-300mm 一樣,具備 5.5 級光學防抖補償。如配合 EOS R3 這樣的旗艦機身,防抖還可達到 8 擋。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鏡頭還加入了獨立的 IS 開關和模式選擇,這亦是首次在佳能的標準變焦鏡頭中出現。另外,鏡頭廣角端最近對焦距離為 45cm。
這意味著這支鏡頭非?!叭堋薄2粌H是一支在圍場內掃街的“神器”——無論是拍攝圍場內的眾生百相和花絮,還是混合采訪區的車手人像圖片,更是一支拍攝賽道(尤其在街道賽上)廣角—中距畫面的“可靠伙伴”——這支鏡頭拍慢快門的成功率很高。
由于采用內變焦設計,防塵防水滴都不在話下——“日本雙賽”期間都有降雨侵襲,我卻一點都不擔心會出穩定性問題。正因如此,這支鏡頭的長度達到了199mm,重量為 1330g,有人會說使用上肯定要比 RF24-105mm F4 L IS USMRF 更費點勁,但這支鏡頭有恒定 F2.8 大光圈,畫質也是前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論的。對我們專業體育記者來說,這個重量的鏡頭實在是太習慣了。

①2024年4月7日,F1日本大獎賽正賽前,維斯塔潘在座艙內準備。佳能 EOS R3,100-300mm,300mm,F2.8,1/320 秒,ISO 800

②2024年4月5日,F1日本大獎賽第一次自由練習,阿爾本在練習中使用測試套件。佳能 EOS R3,24-105mm,32mm,F4.5,1/4000秒,ISO400
RF 10-20mm F4 L IS STM 鏡頭自身的重量約 570g,搭配 EOS R3 相機的重量約 1585g,具備輕量化的設計。相比于佳能 EF 11-24mm F4L USM 搭配EOS 1D MarkIII 約 2620g 的總重量,減重超過三分之一,因此我們日常攜帶出門使用的時候,也可以更省力。這對于每日需要步行數公里拍攝的賽車運動攝影記者來說很棒。
RF 10-20mm F4 L IS STM 鏡頭擁有多種特殊鏡片,能夠校正超廣角鏡頭容易出現的像差,中央和邊緣都具備高畫質表現——從當前的樣片看,畸變控制和畫質保證很好。同時鏡頭具備最高5級補償效果的光學防抖效果,最高6級補償效果的協同防抖效果,可以輕松實現暗光手持拍攝或慢快門搖拍。
對焦方面,佳能 RF 10-20mm F4 LIS STM 鏡頭是佳能第一支 STM 馬達搭配位置檢測感應器組合的產品,以往 RF 系統 L 鏡頭都是采用 USM 馬達設計。STM馬達體積小且驅動快,不僅可以縮減鏡頭的體積和重量,并且同時還縮短了對焦鏡片的移動量。
另外,位置檢測感應器可以讓鏡頭在開機時繼續以關機狀態的對焦位置繼續拍攝,不需要回到初始位置,因此可以大幅度縮短啟動時間。也就是說,佳能 RF 10-20mm F4 L IS STM 鏡頭在設計之初就充分為用戶考慮,讓用戶不會因為開機時間問題而錯過精彩的瞬間。如此設計對于爭分奪秒的 F1 拍攝很是關鍵。

③ 2024年4月5日,F1日本大獎賽第一次自由練習,周冠宇從維修區駛出。佳能 EOS R3,10-20mm,16mm,F22,1/25s 秒,ISO160
現代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不僅指運動成績,它有更深的含義—希望運動員有更高的境界,有勇往直前、不斷進擊的精神。在相機和鏡頭新技術的開發與實踐上,佳能又何嘗不是踐行著奧林匹克精神?
EOS R3 的高速對焦、高速連拍、高速傳輸、高感光度、高寬容度,在這一個個“高”的背后,佳能也追求著更高的境界,不斷突破著自己。而即將在巴黎與所有頂級體育攝影記者相約的 EOS R1 勢必也是萬眾期待的角色。
在絕大部分體育賽事中,運動員都是在快速運動和激烈對抗中進行比賽,照片能準確、清晰合焦并定格理想的動態瞬間,是每個專業攝影記者最想要的。如今通過賽車頂級舞臺上的測試,EOS R3 和 RF“極三元”以強大的動態捕捉能力滿足了我的需求。而在 80 天后的巴黎,這些 RF 頂級鏡頭配上擁有更多全新技術的 EOS R1,這個畫面真的太美不敢想。

④2024年3月30日,FE東京站頒獎儀式隆重舉行。佳能 EOS R3,100-300mm,100mm,F2.8,1/1600秒,ISO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