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明寶
馬鈴薯是武山縣三大主栽作物之一,目前馬鈴薯種植模式有大棚種植、地膜覆蓋種植、露地春播種植、夏季復種四種。露地春播和夏季復種是武山縣馬鈴薯傳統的種植模式,地膜覆蓋和大棚種植是21世紀以來推廣的種植早熟菜用型馬鈴薯的新模式,具有上市早、銷路好、產量高、效益好的優勢。渭河川區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熱量充足,早春升溫快,光熱資源豐富,設施蔬菜生產水平較高,早熟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增大。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人員對早熟馬鈴薯的試驗研究和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大棚和地膜覆蓋早熟菜用型馬鈴薯種植技術日趨完善。經過調查,在種植大棚和地膜早熟馬鈴薯中使用生物菌肥的農戶較多,對生物菌肥增產效果說法不一,有的說能使薯皮光滑,但不增產,有的說增產效果明顯。對生物菌肥的施用量缺乏詳細的試驗研究,沒有統一的用量標準。生物菌肥是一種新型生物肥料,主要成分是有機質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蘇云金芽孢桿菌等有益菌種,含有大量生物菌,通過生物菌的活動,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具有解鉀、釋磷、固氮作用,提高作物對肥料的利用效率[1]。為了測定生物菌肥在早熟馬鈴薯上的增產效果以及適宜的施用量,開展了生物菌肥不同施用量試驗研究。
試驗地選擇在武山縣洛門鎮劉坪村,該村地處渭河北岸河谷川區,年大于零度積溫3100℃,海拔1470 米,年均氣溫10.4℃,無霜期260 天,土質為褐色河淀土。該村是武山縣渭河流域大棚蔬菜生產核心地帶,主要種植早熟馬鈴薯、豆角、蒜苗、水蘿卜等蔬菜,每年2~3茬,周年循環種植。
(一)選擇試驗地塊。選擇地勢平坦、肥力均勻、視野開闊、前茬一致、四周無高大樹木的地塊。
(二)準備試驗種子。以荷蘭15 號為指示品種,選擇正規種薯企業銷售的種子,按照2250 千克/公頃準備種子。播種前一周左右,將種子放置于溫暖的室內攤晾在地上催芽。
(三)采購地膜和肥料。覆膜前準備白色聚乙烯地膜150 千克/公頃。復合肥(N-P2O5-K2O:17-17-17)1500 千克/公頃,尿素600 千克/公頃(N:46%),辛硫磷顆粒劑37.51 千克/公頃。高鉀水溶肥(N-P2O5-K2O:12-6-40-Ga-Fe)900千克/公頃。
(一) 試驗處理菌肥用量

表1 試驗處理菌肥用量
設6個處理,以不施菌肥為對照,不同處理播種時先開溝,再按照種植圖將各小區每壟的菌肥稱好撒施于溝底,然后擺放種薯,最后進行覆土、覆膜。
(二) 試驗設計。按地塊寬度方向開溝、播種、起壟、覆膜,依地塊長度方向順序排列,三次重復,每小區長5米,寬1.6米,小區面積8平方米,每小區種2壟,每壟種1行,壟(行)距0.8米,不留小區間距和重復間距。株距0.2 米,每小區種50 株(每行25 株),畝密度4168 株,四周為保護行,試驗地面積0.03 公頃。播期以當地習慣播種期確定,試驗必須在同一天播完,試驗田施肥、定苗等田間管理要相對均勻一致,各處理其他化肥施用和栽培管理均一致[2]。
(一) 年前整地冬灌。蒜苗收獲后,用旋耕機深耕試驗地塊,晾曬1個月左右,11月下旬土壤封凍前冬灌。
(二) 播前旋耕施底肥。3月土壤解凍后,撒施復合肥(N-P2O5-K2O:17-17-17)1500 千克/公頃,辛硫磷顆粒殺蟲劑每畝37.51 千克/公頃,隨即旋耕翻埋入土,整平地塊[3]。
(三) 施用菌肥播種。首先催芽切種,3 月8 日切種薯,切完后用薯管家拌種。第二步開溝、撒施菌肥、播種,3 月11 日,先用小鋤按試驗設計在地面上劃出全部試驗小區,開播種溝,溝深15 厘米,溝面寬15 厘米。將電子秤調好放在地邊平坦處,每開一條溝,稱量出該條溝所在小區一行的菌肥施用量,撒施于溝底,在溝底擺放種薯切塊,芽眼朝下,每穴一粒,一行種子擺放完后,再距第一條線繩80厘米拉第二條線繩,順線繩開第二條播種溝,然后稱量撒施菌肥,擺放種薯切塊。依此類推種完三個重復。第三步起壟,用鐵鍬將每條播種溝兩側25~40 厘米的土壤鏟起10 厘米左右深,覆蓋于播種溝兩側的壟面上,整理壟面,使壟面寬50厘米,壟溝寬30 厘米,壟溝深20 厘米,壟面要平坦,以便現蕾期在膜面上覆土。依此類推,完成全部試驗起壟。第四步覆膜,用寬幅70 厘米白色地膜覆蓋壟面,拉直貼緊后,兩側膜邊每隔一米壓半鍬土,壟面不壓土[4]。
(四) 田間管理
1. 放苗封口。播種后30 天左右開始出苗,每天檢查,發現幼苗頂起地膜時,將地膜摳破一個小孔放出幼苗,然后用壟溝中的細土將播種孔封嚴實,以免地膜內熱氣沖出,灼傷幼苗。該試驗4月8日開始出苗,4月15日齊苗。
2. 灌水。現蕾期開始10 天左右澆一次水,共澆5 次水。5月1日開始現蕾,5月12日第一次澆水,5月25日第二次澆水,6 月8 日第三次澆水,6 月20 日第四次澆水,6月30日第5次澆水。
3. 追肥。第一次澆水時,隨水施入尿素600 千克/公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澆水時,分別隨水施入高鉀水溶肥90千克/公頃、90千克/公頃、180千克/公頃。
4. 培土。第一次澆水后3~5 天,壟溝中土壤干濕適宜時,用寬度15厘米的方鐵鍬將壟溝中表層的土壤鏟起5 厘米左右,覆蓋在壟面上植株附近,一方面防止生長后期塊莖露出土面頂起地膜受光照射變成綠色,另一方面增加塊莖上面的土層厚度,降低塊莖周圍的土壤溫度,有利塊莖膨大和增重[5]。
5. 防治病蟲害。川區5 月份氣溫較高,荷蘭15 易發生早疫病或蚜蟲,要及時防治。第一次澆水前,噴灑代森鋅、吡蟲啉、中生菌素葉面肥混合液20千克。第二次澆水前噴灑代森錳鋅、吡蟲啉、中生菌素葉面肥混合液20千克。第三次澆水前噴灑代森錳鋅、定蟲咪混合液20千克,第四次澆水前噴灑丙森鋅、吡蟲啉、中生菌素葉面肥混合液20千克,最后一次澆水不噴藥,減少塊莖農藥殘留[6]。
6. 收獲。6 月下旬試驗各處理均莖葉干枯或發黃,薯皮老化,顯示成熟長相特征。于7 月8 日全部人工收獲,分小區稱量大、中、小薯產量。
(一) 產量。從表2 可以看出,試驗平均產量45416.4 千克/公頃,施菌肥的處理產量都高于不施菌肥的產量。處理1 產量為41770.95 千克/公頃。處理2 產量為48803.55 千克/公頃,較對照增產17.25%,居第一位;處理3 產量為47732.25 千克/公頃,較對照增產14.67%,居第二位;處理4 產量為45043.35 千克/公頃,較對照增產8.21%,居第三位;處理5 產量為44126.25 千克/公頃,較對照增產6.01%,居第五位,處理6 畝產45022.5千克/公頃,較對照增產8.15%,居第四位。

表2 地膜馬鈴薯菌肥施用量試驗產量統計分析表
(二) 生育期。施用菌肥各處理與不施菌肥處理生育期沒有差異,出苗到成熟均為79天,生物菌肥對馬鈴薯生育期影響不大。
(三) 株高。施用菌肥各處理與不施菌肥處理株高差異不大,施菌肥的處理比不施菌肥的差異不超過5 厘米。
(四) 商品率。施用菌肥各處理與不施菌肥處理的商品率差異不大。施用菌肥的處理薯皮光滑光亮程度好于不施菌肥的。
(五) 抗病性。施菌肥各處理與不施菌肥處理都中度發生早疫病,輕度發生黑莖病,處理間差異不明顯。
通過對試驗結果的綜合分析,施用菌肥的處理,產量都高于對照(不施菌肥),而且薯皮光滑程度顯著好于不施菌肥的處理。說明菌肥的增產效果是肯定的。建議地膜馬鈴薯種植中菌肥施用量以每公頃375~750千克為宜,施用過多增產效果不大,生產成本增加較多,相對降低了生產效益,由于菌肥中各種營養素的含量相對較少,它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施入有益菌,提高化肥和有機肥的利用效率,而不能代替或減少化肥和有機肥的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