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諾 包丹 祝志林
1.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與管理局 湖北 武漢 430070
2.武漢長護源環??萍加邢薰?湖北 武漢 430000
我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旱災害多發頻發,是世界上水情最為復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為繁重的國家之一。由于長期受水資源短缺的制約,部分地區不僅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不理想,甚至威脅到城鄉居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保障水源的水質安全變得極為重要。只有通過統一規劃和管理,才能確??沙掷m供應和保護。
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是解決鄂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重大水利工程。王家沖水庫是鄂北工程的末端水庫,其水質保護及生態環境建設對于保障鄂北工程的正常運行,加強王家沖水庫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1]。為進一步落實新發展理念,踐行新時期治水方針,改善王家沖水庫區域生態環境,涵養飲用水源地水質,確保鄂北工程長久有效地發揮生態、社會效益,針對王家沖水庫建設過程帶來的水土流失、庫周受損植被采取生態修復措施,統籌現有資源高標準開展王家沖水庫水源地保護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筑牢綠色生態屏障,提高自然人文資源整合度,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綠色發展是必要的[2]。
王家沖水庫為新建水庫,庫區位于澴水左岸支流上,壩址位于大悟縣城北部烏金坡水庫下游約200m處,距大悟縣城約3km。所屬為低山丘陵區域,位于烏金坡沖溝內,東北方及西南方為山脈,中下游谷底地勢較為平坦,向上游逐漸變陡變窄,屬于構造侵蝕剝蝕中低山地形,地勢上西北高東南低,溪流支溝不發育。在壩體上看王家沖水庫為內“凹”形地勢,青山環抱、水面寬廣,景觀視野較好。向東南方延伸地勢較為平坦,遙看遠處野雞壟,視野疏朗開闊。大悟縣地形復雜,生物資源南北兼有,較為豐富,有喬灌木 67 科、 150屬、 348 種,屬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地帶。大悟縣的動物資源豐富,有記錄的野生動物有65種,其中屬于國家和省級保護動物40種。
王家沖水庫于2018年12月,經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批準劃定為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除了承擔鄂北工程調度任務外,同時也是大悟縣城供水備用水源,嚴格落實湖北省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工作方案要求,實施王家沖水源地保護及生態環境建設至關重要,切實凈化和保護水庫水質,為區域提供優質水源[3]。
王家沖水庫水源地保護及生態環境建設總面積約為29.3ha(含庫區水域面積),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環境建設、水源地保護、水土保持、巡線管理道路、配套項目設施等五部分。
王家沖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鄂北工程批復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為基礎,以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為主,科學布置生態環境建設措施,更好地發揮鄂北工程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在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基礎上,把水質保護放在首位,加大水源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力度。針對王家沖水庫區域存在的問題,采取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以保護水源地水質、減少水土流失,提高環境自凈能力,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立足王家沖水庫庫區良好的山體、水體、植被等自然本底資源,依托鄂北水利工程,統籌考慮環保、水保、建筑、園林等各專業建設內容,同時借鑒國內相關工程經驗,創新設計理念與方法,以突出王家沖水庫整體建設形象,營造精品水利工程。
堅持強化特色、和諧共生、協調發展。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補充完善王家沖水庫區域生境系統,提高生態系統自我抵御和修復能力,減少工程建設投資和養護成本,并強化鄉土植物的景觀效果,構筑具有大悟地域特征和特色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格局。
生態建設總體布局以王家沖水庫周邊原生態環境為基底,以水庫水源地保護范圍為骨架,形成“一心多點”的空間布置結構:一心——以水庫主壩為中心,多點——生態建設節點,其中包括:壩下工程科普區、溢洪道以北文化展示區、庫尾生態修復區、水庫入口飲水思源區。功能分區和平面布置圖見圖1、圖2。

圖1 功能分區

圖2 平面布置圖
水庫水源地保護與生態環境重點建設內容包括水源地保護區(生態治水區)、工程科普區、文化展示區、生態修復區、飲水思源區(人文紀念區)。
王家沖水庫已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但庫周沒有有效的防護措施,為保障水庫水質安全,根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H 773-2015),在一級保護區周邊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沿庫區周邊即水庫庫尾至副壩道路迎水側、副壩至主壩道路迎水側、主壩道路至溢洪道及主壩下游工程科普園管理范圍,呈封閉管理區域內設置一道高度為2m的物理隔離防護網,只留取固定的出入口便于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同時禁止閑雜人員入內。為加強水源保護地邊界管理工作和保護力度,通過設立界碑以確保水源保護地界線清晰,界標設置在在水源保護地邊界、壩頂、進入保護地的重要路口、與相鄰村落社區相交等處。在水庫區域內的交通道路沿線設置警示牌,在水源地保護區居民集中居住區等位置設置宣傳牌等相關配套設施。
工程科普區位于水庫壩下,因水庫施工原生植被遭到破壞,現以地形修整和植被恢復為出發點進行生態修復,并設科普節點展示水利知識。主壩背水坡面以鋼板切割焊接制作外刷紅色氟碳漆設“王家沖水庫”五個大字,谷地北側山體片植法桐形成秋季層林盡染的植物意境,與文化展示園呼應,形成震撼的大地景觀效果。林下布置浮雕景墻游步道,展示工程文化與水利科普信息。科普園根據展示內容分為三個展區:引水線路展區、工程文化展區和工程機械模型展示區。
引水線路展區以溢洪道南側設置的廣場連接人行橋作為展區起點,步行道路中間嵌紅色石材,隱喻整條引水線路。
文化展示區以間隔的異形漿砌毛石景墻為浮雕墻基礎,占地5103m2,沿游步道布置以《丹水向東》、《惠澤四方》、《源起清泉》、《飛槽橫越》、《七十二變》、《續梁懸臂》等共計13座陽刻浮雕,栩栩展示出水利工程厚重的為民情懷和卓越的工匠精神。
工程機械模型展區穿插于于工程文化展示區中,與其形成一個復合展示區域,多維體驗工程文化場景,更深刻的感受鄂北工程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內涵。
文化展示區位于王家沖水庫工程溢洪道以北的管理范圍區城,整體呈帶狀。節點地勢西高東低,且由西至東逐步趨緩,自上而下設置地域文化(軍民魚水情)、勝利號角、大悟雙橋戰役大捷雕塑等共4組文化浮雕,雕塑采用石材及玻璃鋼雕刻,表達凝心聚力、奮勇抗敵含義,雕塑整體高度約5m,底座上刻文字,記錄軍民齊心協力,抗戰的英雄事宜。為了人行安全與環境美化結合考慮,溢洪道兩側規則列植高度 0.35-0.40m 高中層灌木帶,在入口及溢洪道連接橋周邊采用桂花、紅楓、紅葉石楠球等形成種植組團,強化入口及人群聚集區環境效果,背景場地根據空間形態適當補植香樟、烏桕、馬尾松等喬木林。
生態修復區因建設鄂北工程樂城山隧洞出口,局部山體裸露,原生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采用階梯式漿砌石擋墻對現狀108.6m至118.5m之間棄渣區域進行分級處理,擋墻共分為5級,每級垂直高差1.0-2.0m,擋墻之間利用現場棄渣土回填,覆40cm厚種植土進行水保綠化種植,減小和防止地表徑流沖刷,逐漸恢復相對穩定的植被群落,既保證渣土就地消納,又可達到快速有效的生態恢復效果。設置種植池,沿山體側壁栽植爬山虎和常春藤等攀緣植物,同時在邊坡可視線端頭栽植較為高大、速生的喬木,可起到部分遮擋裸露峭壁的作用。
飲水思源區位于水庫入口處副壩與現狀風電檢修道路交匯平臺處,結合副壩壩頂道路高程102m與現狀風電檢修道路高程101m之間的緩坡綠地進行植被恢復與空間營造。種植大面積耐踐踏草坪打造開闊綠化空間。配以開花喬木,營造層次豐富、色彩斑斕的植物環境,打造優美的生態游憩空間。同時也將物理隔離防護網巧妙的隱藏起來,為來此參觀的游人提供心曠神恰的游憩環境。
其他主要包括建設范圍內的水土保持工程、巡線管理道路及照明、給排水等配套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主要是針對水庫建設結束后現場實際情況,結合生態修復區和飲水思源區的兩個棄渣場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進行提檔升級。
巡線管理道路為王家沖水庫水源保護區的內部交通,連接五大園區,圍繞水庫水域范圍形成閉環,入口處設門禁柵欄便于工作人員進行封閉管理。
配套項目主要包括景觀照明工程、給排水工程、垃圾箱及座椅等設施。
王家沖水庫水庫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是從單一飲用水源地保護走向全方位生態保護建設的試點。
根據省人民政府對王家沖水庫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案,形成“一心多點”的空間結構,“一心”——在保護水源基礎上,以水庫主壩為中心,連接副壩與庫尾節制閘,形成生態工程核心區,此范圍內以物理隔離網進行水質保護,限制外來人員進入?!岸帱c”——由巡護管理道路串聯的多個生態建設節點。王家沖水庫自建成起監測水質均優于二類水質。
通過打造工程浮雕、文化展示、生態修復等園區,形成生態治水工程區、工程科普區、文化展示區、生態修復區、人文紀念區,適合不同人群文化知識探索,在遵守工程核心區管理前提下,適度對外開放,構建水庫生態緩沖帶,結合水文化、紅色文化,形成展現水利與環境、人文、歷史等和諧共生的生態典范。
鄂北工程浮雕展示園是王家沖水庫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秉承水利傳統理念,創新實踐,探索實現工程、人文和科普的有機結合,具有鄂北工程水利科普、歷史人文展示等功能。以鄂北工程為基本脈絡,以重大控制性節點工程為主要對象,以陽刻浮雕為藝術手法,栩栩展現出水利工程厚重的為民情懷和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一卷“微縮版”的鄂北工程。
文化雕塑沿文化展示園平臺階梯依次設置,展示地域文化(軍民魚水情)、勝利號角、大悟雙橋站役大捷雕塑共3組。雕塑采用石材及玻璃鋼雕刻,表達凝心聚力、奮勇抗敵的含義。雕塑整體高度約5m,底座上刻文字,記錄地域居民齊心協力,抗戰的英雄事宜等。
水庫管理區內種植根據場地的自然條件和渣場修復不同板塊的劃分,確定不同的適宜植物類型和技術方法,通過客土回填等方式增加土壤厚度,恢復山地的自然感和自然觀賞性,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穩定的生態環境,同時做到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形成高低變化、色彩豐富的景觀效果,恢復山地的自然感和自然觀賞性。
鄂北工程王家沖水庫通過開展水源地開展標準化保護措施建設的同時,對生態環境較脆弱區域開展集中治理及生態修復,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為鄂北工程保護運行水質、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提供了參考樣板,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更好地助力了鄂北地區水資源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