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杰


2024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在灌云召開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重要使命。2024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暨園區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論壇的召開,為園區的未來發展規劃了藍圖、指明了具體步驟。
4月16日,以“推動數字化轉型,構建現代化紡織產業園區發展新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暨園區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論壇在江蘇灌云召開。
會上,發布了《2023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發展報告》,介紹了“中國紡聯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2024年工作計劃”,同時灌云縣人民政府與中國紡聯簽訂了《促進灌云縣紡織服裝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在園區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研討環節,邀請到數字化發展領域的知名專家、企業家、優秀園區代表共同探討交流。
園區發展要有所長、有所新、有所為
當前,在新的發展階段,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呈現出新的趨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致辭時指出,一是產業高端化,綠色印染園區、先進制造園區、時尚創意園區、循環經濟園區、未來產業園區等持續涌現,蓬勃發展;二是組織集約化,制造與服務融合,線上與線下協同,生產與生活配套,園區發展更加綜合、功能更加完備;三是生態開放化,鏈接全球、集成產業、循環要素,園區的發展半徑、輻射半徑不斷延展。
江蘇灌云經濟開發區是新時期產業園區建設的中堅力量。園區緊抓電商機遇,成功打造特色鮮明、配套完備的主題服飾集聚區。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時代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產業園區無疑是重要載體、關鍵落點。為此,孫瑞哲就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提出三點建議:一要有所長,聚焦特色、鍛造優勢;二要有所新,面向未來、搶占先機;三要有所為,協調區域、服務大局。
中共灌云縣委書記蘇鋒介紹道,進入跨越發展、轉型升級的重大關口,灌云正充分依托資源稟賦,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把先進制造業作為綠色發展的支柱產業,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中、開發集約的要求,以引進新興戰略項目為重點,著力培育高端石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紡織、裝備制造、健康食品、現代港口物流等“一核五極”主導產業。
他將近年來灌云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成果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千家百戶、千錘百煉、千方百計。“千家百戶”是指灌云紡織服裝企業多;“千錘百煉”是指灌云產業聚集效應好;“千方百計”是指灌云為企服務意識強。
他表示,灌云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錨定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進一步強化數字引領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聚力“強鏈補鏈”,全力推動全縣紡織服裝產業高效、智能、生態發展,為全省全國數字賦能制造貢獻更多“灌云力量”。
江蘇紡織產業歷史悠久,產業門類齊全,是我國萬億紡織大省之一。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韓平談到,紡織產業也是江蘇省的六大經濟支柱之一。2023年,江蘇紡織工業繼續保持了萬億銷售規模,全省7317家規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249.7億元,同比增長7.4%;利潤總額396.4億元,同比增長17.9%。
紡織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正面臨著多變的國內外市場環境,同時肩負著提升新質生產力和建設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使命。其中,紡織產業園區的發展對推動特色產業鏈提升、加快數字化步伐和綠色轉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近20年來,蘇北地區誕生了一批紡織特色產業園區,各自形成鮮明的特色,如阜寧工業濾料、射陽染整、如東安防、沭陽智能針織、海安常安現代紡織、灌云主題服飾等,這些園區的建設,在江蘇未來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將發揮標桿作用、引領作用,將為江蘇紡織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會上,灌云縣人民政府與中國紡聯簽訂了《促進灌云縣紡織服裝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并表彰了“2023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突出貢獻企業、突出貢獻者、招商工作先進個人及優秀聯絡員”。
明晰發展情況,明確產業使命
中國紡聯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主任、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楊金純發布了《2023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發展報告》,同時介紹了“中國紡聯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2024年工作計劃”。
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正承載著構建區域經濟新格局、拉動區域產業經濟新引擎的重要使命,為推動我國紡織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根據中國紡聯園區辦調研跟蹤的45家園區情況看,2023年總體運行呈平穩發展狀態。園區規上企業經濟貢獻較大,各項經濟指數較平穩,集聚化發展特征明顯。
同時,從2022年、2023年紡織工業固定資產增速看,2023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發展態勢平穩,總體發展水平受后疫情影響有所波動,中、東、西部、東北地區的產業園區發展情況各有特點。總體看,西部地區園區開工數量和建設速度均達到空前水平,中部地區園區運行水平再上新臺階,東部地區園區成為現代紡織產業發展主戰場,東北地區園區建設發展加速。另外,隨著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沿邊產業園區、跨境產業園區、境外中國產業園也快速建設發展。
報告中還提到了目前園區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如規劃欠合理,操作性差;產業配套不足,產業鏈效應欠佳;綠色、智能、數字化發展水平待提升等。為此,報告指出,未來需要引領園區堅持專業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之路,同時要開放合作、內引外聯,創新園區管理運行模式。
楊金純在介紹下一步工作計劃中提到,要持續開展調研,摸清園區、產業轉移發展規律和特點;繼續開展與園區的產業共建,共同提升園區產業發展能力;融合社會優勢資源,助推特色園區建設和發展;樹立園區發展典型,挖掘產業轉移優秀案例;舉辦區域產業合作發展大會及招商中介活動,擴大區域產業對接;加強宣傳、推廣經驗,增加交流,爭取政策支持。
園區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路徑多元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產業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做好園區產業數字化轉型這篇大文章,是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課題和重要任務。
談及園區數字化的機遇,中國聯通服裝制造軍團運營負責人黨圓博認為有三大機遇:一是智慧園區將會朝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二是智慧園區建設與園區產業發展相結合;三是智慧園區智能制造應用需求不斷增長。
京東科技IOT智慧園區業務負責人徐忠飛從傳統產業園區的“房東”思維分析了當前園區發展存在的問題,如園區招商難、管理手段落后、園區智能化水平待提升、服務成本高、園區服務效率低等問題,但新質生產力則要求產業園應具備空間精細化運營能力、產業市場洞察能力、面向產業的服務能力三種能力。
“智能制造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無錫一棉紡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蔡赟介紹稱,無錫一棉已實現裝備“三化”,工序直聯互通,同時,企業還運用數據實現精準管理。多年來,通過不斷積累和嘗試總結,無錫一棉開發出適合企業管理的50多個數據應用分析模型,這些數據模型為企業經營活動作出高效、有效、準確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撐。蔡赟認為,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人員思想變遷從“一把手工程”到“中高層管理者”再到“全員”的過程,帶來從量變到質變的效應。
于都近年來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江西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中心黨組書記、主任丁有勝以“數字化轉型撐起千億級時尚產業——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轉型做法”為題進行分享。他表示,于都縣專門出臺了《服裝二十條政策》,在智能設備補貼、科技創新獎勵、研發平臺獎勵、研發投入獎勵、企業轉型升級、企業品牌創建獎勵等方面給與企業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為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力保障。同時,政府投資1.5億元建設智慧于都,建立了工業產業大腦板塊,以數據為核心,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精準治理能力與行業數智化水平。此外,于都還積極培育服裝大數據應用人才。發揮于都60萬人力資源優勢、首位產業扶持政策優勢和數字技術、數字營銷風口的核心優勢,以培養數字技術、數字營銷等領域的領先人才為出發點,打通省市縣10所以上高校(技校)在招生、培訓、實訓、認證(行業、企業)、就業(含推薦)等環節,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緊密結合。
作為大中小融通、產業鏈協同的空間載體,產業園區是政府治理與市場運營有效結合的重要組織形態,在優化要素配置,涵養主體活力,協調區域發展,促進轉型升級中發揮著樞紐作用。會上,中共灌云縣委常委、灌云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振意對江蘇灌云經濟開發區進行了推介。他介紹稱,灌云縣開發區在2006年經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園區現有企業358家,其中規上企業128家。園區緊緊圍繞“工業立縣主要功能區、產業項目主要承載地、經濟發展主要增長極”的發展定位,不斷提升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目前,園區形成裝備制造、紡織服裝、健康食品、電子信息4個支柱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若干新興產業的“4+X”產業體系。
園區規劃紡織產業園3400畝,現有可用土地1300畝,重點招引高端紡織、成衣服裝、毛絨家紡等企業,形成紡織及印染精加工、服裝服飾制造等多條產業鏈,建立具備自主創新能力、上下游銜接緊密、產業配套齊全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主題服飾是灌云縣特色產業,包括情趣內衣、學士服、漢服等各類服飾,目前有生產企業1000家,其中情趣內衣超500家,電商超6000家,日均發單30萬件,網絡銷售占全國份額70%。
“灌云縣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也同期召開,參會嘉賓踴躍發言,為灌云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他們建議,灌云今后要多“走出去”,多與同行交流,協同發展、資源共享,提高在全國的產業知名度;做好產業發展戰略定位,培育產業生態;注重龍頭企業的招引,圍繞新材料、高端制造,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以及打造綠色生產力等。希望今后能與灌云縣實現互通有無的產業合作。
本次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江蘇省灌云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園區工作辦公室、江蘇灌云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