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汽車、智能護理機器人、社交機器人……從最初的科幻構想,到如今無處不在的“合作伙伴”“智慧助手”,機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人類的生活,深刻地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社會服務模式,與此同時,也在改變人類對未來世界的構想。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應用的不斷涌現,機器人將在更多領域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人類對“機器人”的早期探索,本期,我們一起來回顧現代機器人的發展歷程。現代機器人的發展歷程是一部融合了科學幻想、技術創新,并與社會需求相交織的壯麗篇章。一般來說,它的發展經過了三代歷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代:有“執行力”的機器人
第一代是程序控制型機器人,也被稱為“示教再現型機器人”。什么是“示教再現”呢?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是工程師,正“手把手”地通過程序教會一個機器人學生去完成一項任務,這就是“示教再現”。
時鐘回撥到20世紀中葉。那時的機器人大部分受過嚴格的“訓練”,工程師們通過事先編定的程序,讓機器人記住一套精確的動作序列,然后在工作中反復完成操作、實踐。這些機器人看似呆板,卻在工業生產線上大放異彩,尤其在汽車裝配、電子元器件焊接等需要高精度、高強度、重復性勞動的崗位上,它們不知疲倦的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了產品質量。
第二代:有“感覺”的機器人
如果說示教再現型機器人是“好學生”,那么第二代的感知與反饋控制型機器人就是“聰明學生”。它們不僅學會了基本動作,還通過加裝各種傳感器,具備感知環境變化的能力。有了這些不同的傳感器,機器人如同擁有了我們人類的手、眼睛和耳朵,可以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世界,靈活和精確地完成復雜工作。
具體來說,力覺傳感器讓機器人能感知力度,避免碰撞和過載;視覺傳感器賦予機器人發現物體、識別顏色和形狀的能力;聲吶、激光雷達則幫助機器人測量距離、構建環境地圖。有了這些“感官”,機器人不再盲目執行預設動作,而是能根據環境變化實時調整行為,比如通過視覺引導準確抓取零件,或者通過聽覺識別語音指令。此外,他們還學會了簡單的“思考”,能在一定范圍內根據環境變化調整工作策略。這時的機器人也不僅僅是在工廠中工作,還走進醫療手術室、物流倉庫、餐廳、農田等更多領域,扮演起多樣化的角色。
第三代:有“智能大腦”的機器人
第三代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它們通過各種傳感器和測量器獲取環境信息,利用智能技術進行識別、理解、推理,最后做出規劃決策,能自主行動實現預定目標。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在仿生機器人、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搶險救災機器人等領域都取得突破性進展,還出現了醫療機器人、民用無人機、家庭服務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不同類型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大部分是智能機器人。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機器人擁有“智能大腦”,一方面能從海量數據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另一方面還能理解復雜的環境,甚至預測未來變化,變得越來越“聰明”:它們能看懂你的表情,聽懂你的言語,與你進行自然順暢的交流;它們能獨立思考,自主規劃行動路線,靈活應對各種任務和突發狀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能夠創新地解決問題。
相信接觸過機器人的你已經注意到,如今的機器人不再是“學生”角色,而更像是人類的“合作伙伴”“智慧助手”——它們集成大量的傳感器信息、高級控制系統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夠自主地感知和理解周圍環境,進行復雜的邏輯運算與決策判斷。細心的你可能還發現了,當前的機器人不再需要人類“盯梢”,而是能夠根據不同的工作環境自適應地調整工作狀態,就像掃地機器人,不需要你的指導,它也可以出色地完成工作。
回顧現代機器人從“工業機器”到“智慧伙伴”的發展歷程,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感嘆科技力量的神奇!事實上,現代機器人的發展歷程,伴隨著無數次的成功與失敗、探索與實踐,但正是由于人類好奇心的驅使、責任心的推動,機器人才能從科幻走進現實。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突破,機器人將更加聰明、靈活、貼心,并在未知領域創造出我們現在還難以想象的應用。
趙晶晶老師寄語:如果你是熱愛科技,或是對未來生活充滿好奇的孩子,趙老師希望你能努力學習,打好基礎,勤于思考,樂于鉆研,未來加入到機器人的設計和制造工作中來。我們期待機器人進化之旅的下一幕,有你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