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玲 盧李
編者按:歷史上的湖南,是否曾是一片“蠻荒之地”?湖湘文化的根,究竟深植于何處?這片神秘而充滿魅力的土地,又蘊藏著多少古老的秘密?為了探尋湖南歷史文化的真相,讓更多人了解湖南、愛上湖南,共同傳承和弘揚湖湘文化的精髓,《放學后》雜志攜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推出《考古公開課》欄目。在這里,我們將穿越時空隧道,去領略湖南古代文明的輝煌與燦爛,去感受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歷史瞬間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
我是誰?從哪里來?我們的祖先如何生活?作為湖南人,你會不會對過去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產生好奇?今天,湖南考古學家將帶領大家重返石器時代,邂逅上萬年前的湖南人。
有點意外的發現
故事要從300萬年前說起,那是舊石器時代(大約距今300萬年前到距今1.2萬年前),人類歷史經歷的第一個階段,與地質上的更新世大致相當。這一階段,人類以狩獵和采集為主,過著遷徙流動的生活,有時他們在洞穴里藏身,有時只能在曠野里棲身,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打制石器。有了石器工具,他們才能在野獸環伺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湖南,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也曾在舊石器時代留下深深的痕跡。1987年4月,在一個叫大橋溪的地方,一名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普查隊員進行野外調查時,意外采集到一些陶片,由于缺乏專業知識,他無法確認其時代,于是就將陶片帶回了縣文物管理所。當時,湖南省博物館考古部專家袁家榮正在此處指導工作,他仔細審視陶片后,立即決定前往現場一探究竟。在紅土斷壁上,考古隊員驚喜地發現半截灰黑色的石片,緊接著又挖出了一件石器。袁家榮爺爺反復翻看兩件石器,興奮地宣布:“這些石制品都是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打制的痕跡非常清晰。”就這樣,湖南第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大橋溪遺址,在意外中重見天日。
湖南人的老祖宗是誰
尋找古人類的化石、研究人類的起源,也是舊石器考古的一個重要內容。
1985年至1987年,湖南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考古學家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燕兒洞發現了古動物化石。1990年的冬天,袁家榮爺爺認為這個洞十分值得去發掘,便帶領隊伍出發燕兒洞。
一天,如往常一樣,袁家榮爺爺細心地清理出土動物骨骼化石,卻從中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一小節人股骨化石混在動物骨頭化石里!這一發現引起轟動,后來經過研究者們“鑒寶”,表明這節人股骨化石屬于燕兒洞里的“石門人”,年齡達20000歲,接近“山頂洞人”,是當時湖南發現最早的湖南人祖先!
那么,“石門人”是男還是女?是老還是少?有多高呢?很遺憾,考古學家只能推斷出“石門人”是一名20歲至30歲之間的年輕人,其他的都無法推斷。
不過,根據化石分析,“石門人”基本上還是過著狩獵、采集的生活,并會用挖陷阱之類的方法讓犀牛、東方劍齒象等大型動物成為他們的盤中餐。動物骨頭化石上還有火燒過的痕跡,這說明“石門人”當時已學會用火,還是燒烤的能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