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
甲辰龍年,龍騰虎躍迎春到,燈火輝煌照九州,又到人間煙火時,千家萬戶共歡騰。
在中國人最盛大的節(jié)日里,人們用光影、民俗、美食、演藝等奏響一首春之序曲。
在隆重“燈”場的璀璨中,在繽紛的年宵花的芬芳中,在一食一味的舌尖上,在民俗手造的傳承中,邂逅春天,打開春天!
【民俗】非遺手造齊爭艷 文化傳承年味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眾多,從曲藝到舞蹈,從技藝到醫(yī)藥,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有著獨樹一幟的光彩。
一張紅紙、一把剪刀,靈巧的手指在紙上左右翻飛。不一會兒,一條條形態(tài)各異、靈動可愛的祥龍就躍然紙上。祥龍迎春,非遺剪紙傳承人,將非遺文化與生肖元素結合,寄托對新年的美好憧憬。窗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宋朝、元朝逐漸流傳、成形,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huán)境、渲染氣氛的目的,并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美好愿望。
“肩挑擔子走街巷,手敲銅鑼哐哐哐,吹個糖人好漂亮,捏個面人好白相。”以前每逢過年、元宵佳節(jié)之際,吹糖、捏面師傅就會邊敲銅鑼,邊哼小調,照例來到鎮(zhèn)上,擔子上插滿了五顏六色的孫悟空、豬八戒、花木蘭,還有十二生肖中的龍、馬、牛……
“吹糖人嘍——”孩子們一聽見這陣陣吆喝,就“轟”地圍攏過來,出神好奇地看著師傅變戲法般的技法。孩子們手里各自拿著晶瑩剔透的“猴子撈月”、“老鼠偷油”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在喜慶的年節(jié)里,忘我快樂……
如果說“吹糖人”是一種明清早已有之的傳統(tǒng)工藝,那“捏面人”也有千年的傳承和沉淀,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幾團顏色各異的面泥、在手中幾經(jīng)捏、搓、揉,再配以剪刀、梳子的靈巧地搓、切、點,兩三分鐘,普通的面團一會兒就變成了活靈活現(xiàn)的孫悟空、唐僧、豬八戒及各種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有些小面人剛捏好,馬上被孩子們買走,剩下的就插在擔子上當樣品廣告,以招徠更多的顧客……
有一種年味叫“布老虎”,布老虎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且極具鄉(xiāng)土氣息的傳統(tǒng)工藝品,制作過程包括裁剪、縫制、粘貼等多道工序。布老虎具有頭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突出特點,象征健康、堅強和勇敢,具有祈福納祥的美好寓意。
舞龍舞獅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的象征與標志之一。舞龍起源于古代的漁獵生活,人們用舞動長龍來驅趕野獸,以求平安吉祥。發(fā)展至今,我國人民已把舞龍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并賦予了更多的寓意,并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意思。
在海云庵糖球會上,舞龍舞獅、地秧歌、即墨柳腔、萊西木偶等非遺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另外,在四方機廠會場中,“有龍則靈——潮·手造大展”呈現(xiàn)了如一面墻那么大的“星辰大海”創(chuàng)意面塑、二十米長的“二龍戲珠”剪紙、高兩米寬三米的布老虎、高兩米寬四米的大花龍等,將時尚注入傳統(tǒng)手造技藝中,實現(xiàn)了民俗傳承基礎上的活力與創(chuàng)新。
賞非遺、逛國潮、品美食、玩民俗……2月24日至2月26日,即農歷正月十五至正月十七,2024年嶗山區(qū)首屆非遺民俗節(jié)在嶗山世紀廣場中廣場(嶗山啤酒節(jié)會場)舉辦。作為2024年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月”、“冬趣嶗山”文旅休閑季主題活動之一,本次非遺民俗節(jié)通過“賞、逛、品、玩”四大板塊為市民和游客呈現(xiàn)非遺的獨特魅力,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營造了歡樂、祥和、喜慶的元宵佳節(jié)氛圍。

非遺文藝展演以“舞動嶗山”為主題,邀請中韓街道午山社區(qū)鑼鼓秧歌、沙子口街道北嶗社區(qū)旱船秧歌、王哥莊街道港東村舞龍以及嶗山民間民俗文化大秧歌團隊進行展演。讓廣大群眾零距離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龍之祥瑞。
“國潮迎新春”非遺展示區(qū),遴選嶗山剪紙、段氏藍印花布制造技藝、張氏傳統(tǒng)鋦藝、嶗山篆刻技藝等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現(xiàn)場進行技藝制作展示。根據(jù)嶗平文旅戰(zhàn)略合作工作部署,此次活動邀請了平度傳統(tǒng)制香工藝、平度老火腿制作技藝、平度楊師傅面塑制作技藝、平度醬豆制作技藝、平度傳統(tǒng)石磨面粉制作技藝等5家非遺項目以及黃山村海蜇、嶗山春酒、嶗山海鮮醬、嶗山仙菊、王哥莊大饅頭、黑蒜、張氏小香油、瑯琊臺酒等來自市、區(qū)10余家手造企業(yè)進行展示,更引來了眾多游客探尋非遺,感受傳統(tǒng)技藝的無限魅力。

【舌尖】立春時節(jié)需咬春 咬出春意盎然來
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一個節(jié)氣,在人們的心目中意味著溫暖的到來,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立春這一天,民間有吃春餅、春卷的習俗。在晉代潘岳所撰寫的《關中記》中記載:“(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
吃春餅叫“咬春”,也叫“吃龍鱗”,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各種蔬菜發(fā)出嫩芽,人們嘗鮮,古人就用面皮包著時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卷,寓意著五谷豐登,而面皮做成圓形,則是寓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芹菜和韭菜的餡子,更寓意著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在中國北方,立春還有吃蘿卜習俗,又叫“咬春”,吃蘿卜能嘗到“春天的味道”,并且吃蘿卜可以解春困,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二月二龍?zhí)ь^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
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zhí)ь^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在“龍?zhí)ь^”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一枚小小的糖球,紅彤彤、亮晶晶,是唇齒間的清脆香甜,象征寓意為紅紅火火,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形容生活美好之意。糖球是新年的美好念想,更是青島人延續(xù)了500多年的鄉(xiāng)愁。龍年春節(jié),與大家闊別四年的蘿卜·元宵·糖球會于農歷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恢復舉辦。
海云庵糖球會是山東省級非遺,已有500多年歷史,蘿卜會源于清溪庵廟會,有700多年的歷史。2024年青島蘿卜·元宵·糖球會將網(wǎng)紅打卡點位與傳統(tǒng)民俗廟會場景相融合,提升市民游客參與互動體驗。大鮑島會場的百米花燈長廊、“鮑抱龍”新春原創(chuàng)IP主題展、“大煥異彩·步步生花”主題展以及臺東步行街的各式大型花燈、中車四方機車公園的燈光藝術展,成為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的好去處。


廟會上的美食盛宴,令人大飽口福。臭豆腐、烤肉串、炸糕、鐵板魷魚、棉花糖等各種小吃令人垂涎欲滴,邊吃邊逛,人間煙火氣,最暖凡人心,開啟一年舌尖上的美味之旅。

【光影】花燈璀璨迎新春 流光溢彩中國年
龍騰山海花千樹,燈火璀璨不夜天。春節(jié)期間,夜色中的青島流光溢彩,紅彤彤的中國結、大燈籠、福鯉魚以及各種特色燈組高高掛起,呈現(xiàn)一派紅紅火火的迎春景象,濃濃的中國年味撲面而來。

2024年春節(jié)假期,青島中山路、棧橋及老城區(qū)張燈結彩,燈火輝煌,小吃云集,人聲鼎沸,伴隨著城市更新及多元時尚元素的融入,青島老城區(qū)的人氣再次回歸。還有金龍巡游活動讓游客感受到了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舞龍人高舉兩條金色燈龍游走在中山路街道,時而起舞,時而齊頭并進,氣勢磅礴。在路口,兩條金龍盤踞左右舞動,游客們紛紛圍觀叫好。

趕年集、逛廟會、聽柳腔、賞民俗、品美食、登城墻、觀花燈、猜燈謎、打卡燈光秀……2024年“來古城·過大年”即墨古城春節(jié)系列活動精彩紛呈,別樣的新春體驗,年味十足,煙火氣十足,過一個紅火熱鬧的中國年。
一組組巧奪天工、美輪美奐的彩燈,置身于流光溢彩的夜色中……2024金沙灘啤酒城新春燈會在金沙灘啤酒城舉行。在啤酒城主入口處,巨大的龍頭造型彩燈分外引人注目。炯炯有神的龍目、飄逸靈動的龍須、強勁有力的龍爪,讓整個造型看上去栩栩如生,寓意龍年繁榮興旺、吉祥如意。它的兩側分布著各式各樣的宮燈,象征祥瑞吉慶。從干杯雕塑步入星光大道,六面皆為“春”字造型的燈組,滿載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與對新春的殷殷祝愿。今年啤酒城新增8組迎賓彩燈,包括龍年主燈、宮燈、氛圍燈等。啤酒城在節(jié)慶氛圍營造上融入傳統(tǒng)文化,掛起百余個詩詞燈。市民游客徜徉其中,一步一詩,在燈火闌珊中穿越千年,感受中國式浪漫。

花燈璀璨,喜迎新年,共慶盛世,在青島2024首屆山海經(jīng)財燈會上,以山海經(jīng)中的神秘異獸為燈組元素結合中國十二生肖搭配新年文化為主題,為廣大游客帶來一場全方位視聽享受。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走進燈會現(xiàn)場,高9米的山海女神屹立眼前,現(xiàn)場還有星輝閃耀的上古奇幻之樹,應龍、鳳凰、九尾狐等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山海經(jīng)異獸,它們或威武雄壯,或溫文爾雅,置身期間,仿若穿越千年,回到了那個光怪陸離,奇幻莫測的神話世界。此外,燈會上十二生肖、七仙女、許愿祈福,祝福打卡等各種寓意吉祥、喜慶的新年元素花燈,為燈會增色添彩,營造濃厚的新年節(jié)日氛圍。


除了多彩璀璨的花燈之外,燈會現(xiàn)場還有包括蹬鼓、轉碟、縮骨功、鋼槍刺喉、開磚頭、碎玻璃等16項目傳統(tǒng)的民間雜技表演,還有多個演藝舞蹈、古裝巡游穿插出場,以及民間年貨市集、斗牛斗豬、鬼屋、八卦陣等休閑娛樂項目穿插期間,帶給市民游客全方位的游覽體驗。
【芬芳】年宵花兒俏 “花”樣迎春到
“繁花吐艷慶金龍”,春節(jié)期間,人們喜歡用各色花卉來裝飾房間,增添節(jié)日喜慶氣氛,這樣的花卉又稱為年宵花。在我國廣大地區(qū),由于這個季節(jié)開放的鮮花種類并不多,因此主要用花期正好在春節(jié)前后1月—2月開放的蕙蘭、臘梅、水仙來點綴家庭。
蘭花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清高的空谷佳人,“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過,它們的“洋親戚”卻是另一類美人:有著綺麗褶皺的“蘭花之王”卡特蘭、嬌艷翩躚的“蘭花皇后”蝴蝶蘭、燦爛靈動的“舞者”文心蘭……一個賽一個地奢華、光鮮、亮麗。所以,在熱鬧的年宵花卉市場上,這些花大色艷、形態(tài)精美的“洋蘭”正是流行新貴。






“洋蘭”是花市的通俗叫法,用以統(tǒng)稱這些異國引進的蘭花。而在植物學上,這些“洋蘭”也確實是蘭科分類下不同屬的植物,與中國蘭花是族親。它們原產(chǎn)于各大洲的熱帶雨林中,大都附生在樹干上,花期很長,且不容易產(chǎn)生病害。所以養(yǎng)一盆蝴蝶蘭或卡特蘭,并不需要泥土,只要用水苔、浮石等固定住氣根,保持溫暖的室內環(huán)境,適當澆水,一盆花就能干干凈凈、兢兢業(yè)業(yè)地開上很多天。
只見枯桃花卉交易中心內,年宵花節(jié)布展非常喜慶,綠植、花卉、盆景各色品種豐富,爭奇斗艷,琳瑯滿目,高中低價位齊全。


枝橫碧玉天然瘦,蕾破黃金分外香。初春時節(jié),天氣依然寒冷,中山公園的臘梅卻已悄悄開放,為寒冷的早春添了一抹淡妝。臘梅花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淡黃色的花瓣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幽香襲人,預示著春天已經(jīng)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