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觀鳥已成為國內一項新興時尚的運動,云南每年舉辦的國際觀鳥節都會吸引大量觀鳥愛好者前往拍攝犀鳥、紅腿小隼等“明星鳥”翱翔天際的身影。云南盈江作為曾經的貧困縣,是如何依靠“觀鳥+旅游”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旅游勝地,走上致富道路的?翻開紀實文學《犀鳥啟示錄》,我們可以回歸脫貧背景下的云南邊陲山區,走進從伐樹到護林、從獵鳥到護鳥、從貧困戶到鳥導游、從窮山溝到旅游勝地的蝶變故事,從作者的記述和反思中了解自然生態對人類的恩澤滋養,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啟示。
中國約有1400種鳥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僅在盈江縣就記錄到728種,是名副其實的“鳥類的天堂”,而棲居山林深處的犀鳥更是觀鳥者競相追捧的對象。可數百年時間里,石梯村村民坐擁豐厚的鳥類資源,卻未學會科學地開發和利用。村民依靠伐木、種植和捕獵為生,他們不僅需要與天斗、與地斗,還要與偷食果實的鳥斗,唯有在果樹上張網護果以防鳥類偷食,才能保住微薄的收成,生活十分艱辛。直到一聲鳥鳴迎來精準扶貧的春風,經過當地政府和居民的積極探索,用活當地豐富的鳥類資源,漸次在盈江山中的石梯村等村落推行觀鳥活動,村民的生活由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修進村村寨寨、自來水進入千家萬戶、4G基站聳入云霄、破舊的房屋改建成飯店和客棧、村民成為收入可觀的“鳥導游”、鳥導游小蔡伍登上央視……原本閉塞破舊的村落每年涌進數萬名觀鳥游客,單個村落的觀鳥業產值近千萬元,村民們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這一切的轉變,都從觀鳥這個微不足道的小眾愛好開始。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而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盈江從窮山溝到旅游勝地的幸福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離不開推進落實扶貧政策的干部早生榮、從電視臺離職的小班、退休教師老何、傈僳族婦女彩四、90后大學生小樂夫婦等奮斗者的不懈努力,他們讓一場原本小眾的觀鳥活動,演繹成充盈喜怒哀樂、跌宕起伏的人間故事,成就了一幅人鳥共生、脫貧致富的奮斗畫卷。盈江縣人大常委會時任副主任早生榮動員石梯村干部大蔡伍建喂鳥塘時,直爽憨厚的大蔡伍直言“這里人不好走路,只有鳥在天上飛”,讓原本充滿信心的早生榮非常沮喪,但他沒有放棄,克服重重障礙后,成功建立鳥塘,卻因缺少珍稀“明星鳥”,村民的收益沒有達到理想預期。于是,他們一路追尋珍稀鳥類的蹤影,直到目睹犀鳥這種證明自然生態向好的精靈以炫目威儀出場,不僅“像一聲呼喊,立即把森林喚醒”,也將石梯村曲折前行的“鳥經濟”徹底喚醒。而最珍貴的或許是鳥鳴喚醒了村民心中的生態意識,認識到保護自然、守護生態的意義,觀鳥、愛鳥、護鳥、與鳥共生,逐漸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忠貞不渝、極具靈性的犀鳥“站在大樹的最高處,發出粗壯而冷峻的鳴叫,搖撼整座森林”,更讓廣袤鄉村煥發勃勃生機。《犀鳥啟示錄》帶來的啟示,不僅在于推行“觀鳥+旅游”模式唱響了生態扶貧的好聲音,更在于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幸福便會悄然來臨。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