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陳毅廣場是江西省信豐縣最大的紀念性廣場,也是市民最主要的休閑娛樂場所。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精神上的滿足感和審美的追求也在不斷增強,更加重視植物的配置是否豐富、和諧、富有活力。通過調查分析了陳毅廣場植物配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注意植物配置和色彩的合理組合、多用鄉土植物及象征紅色文化的植物表現主題、及時進行植物養護管理”等優化建議。
關鍵詞 陳毅廣場;植物配置;建議;江西省信豐縣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3.021
信豐縣地處贛州南部,位于貢水支流桃江中游,歷史悠久,素有“人信物豐”著稱。東鄰安遠,南靠龍南、定南、全南,西連廣東南雄,西北接大余,北接南康、贛縣,處于贛州都市區一小時城市經濟圈,以及廣州、深圳和南昌四小時經濟圈內,是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經濟區的直接腹地。信豐縣境內地形由南向北傾斜,南嶺山脈的大庾嶺、九連山余脈分別從縣境西南綿延,四周群山環繞,中部地勢低平[1],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信豐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降雨較多,年均日氣溫19.2 ℃,年均降水量1 500 mm。信豐縣擁有優越的水熱條件,非常有利于中亞熱帶植物的生長和繁殖。受地帶性氣候影響,信豐縣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自然條件適合各種樹木的生長,林種繁多,樹種資源也較豐富[2]。全縣現有植物80多科350余種。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針葉林、落葉林、竹林、灌木林等,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0.33%(2021年數據)[3]。
信豐縣陳毅廣場是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4周年和紀念陳毅元帥誕辰102周年之際,圍繞陳毅3年游擊戰紅色文化和信豐縣1 300年“人信物豐”的歷史淵源進行設計建造的,于2003年9月29日竣工投入使用,陳毅銅像同時落座。陳毅廣場占地8 hm2,采用開放式設計,三面被西江環繞,南臨廣場路,西北連通迎賓大道,東北連通西河北路。根據廣場設計圖紙將廣場分為8個區域,分別是下沉廣場區、休閑觀賞區、廊柱景觀區、兒童游戲區、體育健身區、草坪植物區、入口服務區、沿河綠地區。陳毅廣場是信豐縣最大的紀念性廣場,也是市民最主要的休閑娛樂場所。
為給信豐縣的綠化、植物群落的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創造出最佳形式的園林景觀,本文對信豐縣陳毅廣場的植物配置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討了優化對策。
1" 現狀
信豐縣陳毅廣場綠化植物群落豐富,調查有綠化植物64種,隸屬于41科58屬。其中喬木24種(常綠喬木16種,落葉喬木8種),占植物總量的37.5%;灌木27種(常綠灌木20種,落葉灌木7種),占植物總量的42.2%;草本13種,占植物總量的20.3%。其中喬、灌、草比例24∶27∶13。由此可知,陳毅廣場木本植物最多,草本植物最少,無藤本植物。根據植物的“先高后低,先內后外”配置標準來看,陳毅廣場空間層次較為單薄。本文根據廣場設計圖紙劃分區對廣場的植物群落進行了分區調查,具體結果見表1。
從現場調查情況看,陳毅廣場整體面積較大,視野空曠開闊。根據廣場設計圖紙表明綠化覆蓋率應有60%,但從現場調查發現現有綠化覆蓋率不到50%;且植物配置群落不夠豐富,配置種類單一,綠地與周圍的設施布局僵硬、不協調一致。
1.1" 綠化指標分析
根據2018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規定,廣場用地的綠化占地比例宜大于或等于35%。陳毅廣場綠化用地達52.3%,已達到規定的要求。
1.2" 植物群落配置形式及特點
據現場調查發現,陳毅廣場植物配置方式較為簡單、單一,多以散植方式布置,種植章法較亂,缺乏整齊、變化多樣的種植方式,美化圖案較少[4-5]。
1.2.1" 規則式
陳毅廣場的規則式種植方式主要體現在下沉廣場區和休閑觀賞區上。下沉廣場區臺階采用對稱的模紋花壇作隔離,以含笑、杜鵑、茶梅、瓜子黃楊、灰茉莉、紅花檵木、紅葉石楠、狗牙根等進行搭配;休閑觀賞區采用軸對稱的模紋花壇及樹陣廣場,將樟樹、榕樹、紅花檵木、金葉女貞、紫薇、杜鵑、狗牙根等色彩對比明顯的木本花卉和常綠樹種搭配種植,整體呈現中軸對稱式布局,表現出整齊、嚴謹的幾何圖案美。
對植:陳毅廣場的許多入口植物就是以植物組團形式在對稱軸上對稱種植,左右兩邊植物相互呼應。
列植:陳毅廣場在入口服務區和沿河綠地區則采用樟樹、四季桂、紅葉石楠等作為行道樹進行列植引導游人視線。其中樟樹和紅葉石楠是列植觀賞效果中最佳的。
1.2.2" 自然式
陳毅廣場的自然種植模式區域在廊柱景觀區、兒童游戲區、體育健身區、草坪植物區、入口服務區、沿河綠地區都有體現。如在體育健身區和入口服務區,在種植上主要以模仿自然界景觀為主,種植香花植物如四季桂、黃梔、含笑等,既能呈現出自然而輕松的美感,又能使游人在休閑健身之余獲得芳香馥郁的享受;在植物布局上注重步移景異,利用自然植物形態如水杉、垂柳、榕樹、四季桂、含笑、紅花檵木、小葉女貞、杜鵑等,運用孤植、叢植等手法,形成有效的景觀控制。1)孤植。陳毅廣場的孤植主要位于草坪植物區和入口服務區處,草坪植物區道路邊以孤植一顆樹干筆直、枝干舒張優美、樹冠茂盛的樟樹和榕樹為植物景觀,滿足觀賞、納涼、休憩功能。2)叢植。陳毅廣場在休閑觀賞區、廊柱景觀區、草坪植物區與廣場其他區域多采用叢植,利用喬-灌-草等群落形式,以多株紫薇及小葉黃楊灌木叢組合搭配或以三棵蒲葵為骨架,將三五棵四季桂與金邊黃楊作為中層景觀植物,搭配小葉女貞灌木叢,構成一個花壇。
1.2.3" 混合式
陳毅廣場總體布局的植物配置將規則式、自然式種植手法交錯組合,用明顯的主軸和次軸將大致區域劃分開來,各區域內部又以自然式或規則式種植方式布局。
1.3" 陳毅廣場植物景觀評價
1.3.1" 生態要素評析
1.3.1.1" " 生態效益
陳毅廣場綠地面積達52.3%,在改善小氣候的能力、控制和凈化污染的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植物的生態功能,如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噪音、抑制灰塵等,都被融入到廣場中,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其生態效益。
1.3.1.2" " 植物安全與健康
經現場調查發現,陳毅廣場綠化植物大部分長勢良好,但仍有不少區域的植物呈病態長勢,葉色發黃、有病斑等。部分綠地的植物種植密度過低,尤其是在草坪植物區,整個種植池僅有一兩種喬木搭配幾棵灌木、灌木球或灌木叢,將土地直接裸露出來。
1.3.1.3" " 安全防護功能
陳毅廣場的植物覆蓋度低,保護功能差,不少植物病死、枯死,土壤裸露較多,沒有很好地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1.3.2" 藝術要素評析
1.3.2.1" " 觀賞特性多樣性
植物形態:陳毅廣場有喬木、灌木、草本、禾本科等多種植物形態,植物觀賞形態特性較豐富,但是植物配置上沒有形成特色,植物群落種類不豐富,配置不美觀,多以單一重復的樟樹-榕樹-紫薇-小葉女貞-杜鵑-狗牙根或榕樹-四季桂-含笑-紅花檵木-小葉女貞-杜鵑等植物進行配置。
觀賞型:陳毅廣場觀賞型植物主要有:1)觀花有羊蹄甲花、紫薇花、紫荊花、石榴花、日本晚櫻、桃花、杜鵑花、紅千層、迎春花、四季桂、山茶花、矮牽牛、石竹、三色堇、萬壽菊等;2)觀葉有羊蹄甲、紅葉石楠、紫葉李、紅花檵木等;3)觀形有榕樹、垂柳、蘇鐵、雪松、龍柏、龍爪槐、水杉、散尾葵、蒲葵等。
1.3.2.2" " 色彩豐富性
陳毅廣場展示有紅葉石楠的紅色嫩葉、紫薇的紅色嫩葉、紅花檵木的紅葉和紫花、羊蹄甲的紫紅花、紅色雞爪槭葉等,在不同部位、不同時期呈現出豐富的色彩。但總體來說,陳毅廣場的色彩還是不夠豐富,不同時期色彩多樣性少,主要色彩還是綠色,少數時間點綴紅色和黃色色系(植物嫩葉或花朵),需要改進。
1.3.2.3" " 季相變化
陳毅廣場的季相變化主要體現在冬季到春季的變化(萬物復蘇、百花開放)和夏季到秋季的變化(秋風蕭瑟、落英繽紛),在其他季節的變化則不明顯,季節特色不突出。
1.3.2.4" " 景觀層次多樣性
陳毅廣場內的植物景觀高低錯落的變化程度較為單一,多數區域共用一個種植模式:喬木(如樟樹或灌木如四季桂)+灌木叢(紅花檵木或小葉梔子或海桐+草坪,植物種植稀稀拉拉,缺乏變化的靈活性,空曠部分過多,不按規律種植,常常出現斷層、斷鏈景觀。
1.3.2.5" " 景觀空間多樣性
開敞空間:開敞空間是陳毅廣場的主體空間類型。由于陳毅廣場為紀念性休閑廣場,廣場的中心區域多以低矮的灌木及灌木叢作為空間的限制因素。雖然達到了視線通透,但空間過于開敞,使陳毅銅像周邊肅穆性、嚴肅性降低。
半開放空間[6]:陳毅廣場支路旁的植物配置多為半開放空間,用少量較大尺度的植物如大葉榕、樟樹形成適當的空間,限制視線的穿透,將方向性指向封閉較差的開放空間。
覆蓋空間[7]:陳毅廣場的覆蓋私密空間較少。
1.3.2.6" " 與環境的協調度
陳毅廣場的初始建筑、小品能夠較好地與周邊環境相融合,但經過后期的不斷整改,加上管理不到位,出現了不少問題。例如樹陣廣場上許多植物枯死、病死,但并沒有對這些植物進行整改,造成這一片光禿禿的景象;在中央廣場邊上增加了一個高大的電視顯示屏(但又因為管理不當常荒廢不用),造成建筑與周邊景觀的極度不協調;在健身廣場旁邊設置游樂設施(如大型氣墊游樂城堡、碰碰車等)等。種種改變一步步將植物與其他硬質景觀割裂,導致植物與環境的協調度大大降低。
1.3.3" 心理要素評析
1.3.3.1" " 整體舒適度
陳毅廣場在不同區域設有開放性、半開放性和私密性空間,其中開放性空間主要位于下沉廣場區和休閑觀賞區,設有景觀座椅、音樂噴泉、觀景臺等;半開放性空間位于廣場其他區域,整體舒適度較高。
1.3.3.2" " 安全感
現場調查陳毅廣場在植物配置上只有少數有毒植物、有刺植物;根據現場調查來看,廣場的濱水邊緣設有安全防護欄,以及一定高度和寬度的植物綠化帶,可以有效防止游人不慎落水,以及洪水上漲。
1.3.4" 文化要素評析
1.3.4.1" " 地域特色植物比例
陳毅廣場的地域特色植物比例較高,有部分外來引進品種如日本晚櫻、海桐、金邊黃楊、小葉黃楊、金葉女貞等,占10%。雖然引進了部分外來品種,但因未加強管理,導致一些樹種發生病害,觀賞價值大大降低。
1.3.4.2" " 意境美感度
作為紀念性休閑廣場,可能由于建設歷史悠久,陳毅廣場的紀念性主題作用不甚明顯,甚至可以說趨近于無,逐漸變為休閑廣場。其內部種植的植物、種植方式、種植類型及景觀小品的設置都沒有表現出以陳毅元帥為主題的紅色文化精神和氛圍感。
1.3.4.3" " 植物紅色文化科普教學
植物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植物科普有助于大眾了解和認識植物,促進文化交流和旅游業發展等。尤其是在陳毅廣場這個大型紀念性休閑廣場環境中,非常有利于利用廣場中的植物進行植物紅色文化科普。但陳毅廣場在發揮植物知識教學識別和文化作用、意義等方面欠缺考慮,未做到將植物科普深入到百姓生活中,沒有發揮其紅色文化廣場應有的作用。
2" 存在的問題
2.1" 植物色彩缺乏時序性和豐富性
人們觀賞植物時都很注重植物的色彩。很多的優秀廣場案例中,隨著四季變換,植物的葉色、花色也隨之變換,色彩豐富,絢麗多姿,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但是陳毅廣場的園林綠化選擇的植物沒有很豐富的色彩,沒有做到三季有花,大多數都為綠色,色調單一,沒有向人們展現盛衰榮枯的四季時序景觀,難以達到人們視覺的趣味性和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2.2" 種植主題不明確
植物文化在構成園林空間和營造園林意境氛圍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遺憾的是,陳毅廣場并沒有將陳毅元帥及其相關紅色文化等背景融入到廣場的植物配置中,植物的種植和搭配上與陳毅的主題關聯性極低。由于廣場沒有重視植物文化的作用,同時沒有展示出贛南特色鄉土樹種的魅力,使得陳毅廣場的設計千篇一律,未顯現陳毅廣場應有的紀念性休閑文化廣場的特色和風格。
2.3" 養護管理有待加強
園林植物配置應適應美學原理,對樹木花草進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對比、烘托、均衡等手法。植物配置構圖應注意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相結合。盡管陳毅廣場植物種類較多,但植物景觀的構造上并不合理,尤其在園林綠化植物養護方面,對植物后期的管理不夠重視,如施肥、澆水、修剪、整形等沒有及時進行,以至于沒有達到原來應該形成的植物景觀效果,有些植物甚至死亡[8-10]。
3" 優化建議
3.1" 注意植物配置和色彩的合理組合
園林植物的配置應以景觀的地形為基礎,采用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植物,不應造成彼此之間,以及與其他園林結構、小品之間的視角沖突。觀花和觀葉植物應有機結合起來。一些有觀賞性的開花植物和葉色艷麗、色彩豐富的彩色葉植物,如紫葉李、紅楓、黃葉銀杏、無患子等,配以其他的觀花植物,能使觀賞時間更長。還可將這些彩色葉植物或開花植物擺在顯眼的地方,當作主要的景觀。常綠植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觀賞效果,如淺綠色的柳樹和草坪、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樟樹和榕樹、墨綠色的油松等,選擇色彩對比度大的種類進行搭配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根據陳毅廣場不同區域主題進行植物搭配,做到主次明確、疏密有度。在紅色文化主題區域,即下沉廣場區與休閑觀賞區,搭配栽植羅漢松、紅花檵木、紅王子錦帶花、小葉女貞、杜鵑、細葉十大功勞、花燭、朱頂紅、三角梅、紫竹梅等植物,增加植物數量、種類,豐富植物層次空間,烘托主題氛圍。在休閑區,搭配栽植蒲葵、雞爪槭、鵝掌柴、海桐、枸骨、含笑、南天竹、腎蕨、草繡球、狼尾草等觀花、葉、果、形態的植物,增強景觀豐富性,體現休閑區的色彩感、韻律感,達到園林植物使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怡的功效。
3.2" 多用鄉土植物及象征紅色文化的植物表現主題
信豐縣位于東南丘陵區,就全國來說,只是一個很小的縣城,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卻是非常的優越。這里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非常適合亞熱帶植物的生長,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在保證植物種類多樣性的基礎上,優先選擇鄉土植物,同時搭配各種紅色文化植物,充分體現文化主題。在廣場主題區域,可以增加鄉土植物及象征紅色文化的植物,如紅豆杉、毛竹等,同時結合小品點明廣場主旨。例如,將陳毅事跡做成雕塑,結合能襯托紅色文化主題的植物,如楊梅、毛竹、蘇鐵、紅王子錦帶花等,以起到強調、宣傳紀念性廣場的主題作用。可以適當增加開花植物或色葉植物,如在主干道兩側,大量列植常綠樹種,如樟樹、梧桐;或在距陳毅銅像20 m外,對稱列植樟樹(或本地特色樹種)等高大喬木,營造莊嚴、敬畏的氛圍,體現陳毅精神的高潔和永垂不朽,達到以樹喻人的效果,同時表達人們對陳毅的敬仰之情。
3.3" 及時進行植物養護管理
俗話說“三分耕耘,七分照料”。例如,部分低矮的灌木可選用葉色濃綠、適應強的品種,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以增強其長勢。在夏季,及時給植物澆水和遮陽;在冬季,及時對樹干進行涂白,并用遮陽網或稻草覆蓋草坪[11]。綠地的管理與養護水平是園林綠化工作的關鍵。只有在加強綠地的管理和養護上下功夫,才能使綠地得到較好的保護。在今后的園林綠化工作中,必須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活動力度,增強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通過對城市公園的管理與維護,使城市公園的綠化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丁家樂.江西省信豐縣學堂嘴稀土礦礦區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3(33):89-90.
[2]" 信豐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信豐縣志[M].西安: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0.
[3]" 張俊山.信豐臍橙志[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4]"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5]" 蘆建國,李舒儀.公園植物景觀綜合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6),139-142.
[6]" 于霞.園林設計與空間營造淺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9):193.
[7]" 方加宇,邵鋒.杭州中山公園植物景觀調查與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3,339(12):1634-1639.
[8]" 鄭文娜,趙林森,王錦.昆明市五華區與盤龍區公共綠地景觀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1):6610-6611,6642.
[9]" 費晶晶,江婷,黃美娟,等.沾益縣玉林廣場植物配置調查與分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1):100-102.
[10] 張明瑩. 論校園景觀改造設計的敘事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6.
[11] 熊長根.淺談廣場植物配置[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3):1-3.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3-08-15
作者簡介:李雯文(1999—),本科,技術員,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E-mail:1358685405@qq.com;gcjlxl2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