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綠道是一種串聯各類自然和文化景觀資源,適用于步行、騎行等慢行休閑方式的線性綠色空間。通過對白浪河綠道入口景觀、地面標線、智能設施、綠道驛站的分析,為濱河景觀帶綠道規劃與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綠道建設不僅僅是一種綠色交通,更是人們享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空間的理想場所。
關鍵詞 濱水景觀;綠道建設;綠色交通;地面彩化;智慧綠道;濰坊市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3.022
綠道是一種串聯各類自然和文化景觀資源,適用于步行、騎行等慢行休閑方式的線性綠色空間[1],具有美化環境、文化展示、健康休閑、溝通城鄉等多種功能[2]。這種線性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自然的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和人工廊道建成,可供行人和騎行者進入景觀游憩,連接著城市的主要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有利于更好地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間。城市綠道建設是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的重要舉措,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具體體現,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內容。
濰坊市以“一環兩橫、四帶縱貫、多點串聯”綠地系統規劃結構為基底,形成了“一圈、三環”的網狀綠廊,“綠道”劃分為區域級、城市級和社區級三級,各級“綠道”之間相互連通,構建了“區域綠道為骨架、城市綠道為支撐、社區綠道為補充”的三級網絡體系。
濰坊市綠道規劃利用了河道、城市主次干道,形成“河道引領,道路串聯”的網狀結構,構建了“十縱八橫”的區域綠道網(見圖1)。“十縱”依次為大于河、小于河、長松路、月河路、白浪河、虞河、北海路、渤海路、濰安路、浞河共10條河道和道路綠廊;“八橫”依次為民主街、玄武街—玉清街、北宮街—通亭街、東風街、健康街、寶通街、鳳凰街、濰膠路共8條道路綠廊。白浪河綠道規劃建設是濰坊市城市綠道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白浪河綠道改造提升工程背景
白浪河綠道工程于2015年建設,全長約57.4 km,從上游濕地最南端的濰膠路一直延續至北辰綠洲,自然穿行在白浪河濱水景觀帶兩岸的綠地之中,與市政道路相交處均采用下穿,實現了全線的貫通。
2020年3月,濰坊市委、市政府將濰坊市白浪河綠道改造工程提升提上日程。白浪河綠道改造工程提升范圍南起鳶都湖大壩,北至青銀高速北橡膠壩,綠道工程建設范圍內綠道總長度為25.8 km。本次綠道改造工程提升結合白浪河綠道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根據《山東省綠道建設技術指引》中的規定,對綠道的標線、指示牌、綠道標志標識、出入口、驛站等進行了整體提升改造,目的是將其建設成為功能完備、設施齊全、安全舒適、智慧便捷的山東省最美綠道。
白浪河綠道于2020年初獲得“山東省最美綠道”評選第五名,已成為濰坊最靚麗的城市名片。目前應以“山東省最美綠道”評比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白浪河綠道改造的提升,將其打造成為一條真正的精品城市綠道,提升濰坊城市品質。
2" 白浪河綠道工程提升改造的意義
2.1" 科學規劃,協調城鄉發展
濰坊市經多年的規劃建設,形成了“綠環圍繞、五帶五廊、鎖扣楔入、多園點綴”的綠色空間結構,綠道建設可以聯通城市與鄉村,貫穿人工與自然,聯通濕地與公園,能夠將城市的綠色資源串聯成網,構建更完整的城市與區域生態體系,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城鄉經濟、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白浪河是濰坊市的母親河,白浪河綠化景觀帶已成為濰坊市民休息、健身、娛樂的室外活動場所,綠道成為市民游覽白浪河濱水景觀及其附近景觀的紐帶。
2.2" 民眾參與,提升生態環境
綠道體系為民眾提供了更多戶外活動空間和休閑生活方式。在綠道中開展的活動內容老少皆宜、貧富均享,能夠以較低成本的休閑方式吸引更多人參與。借此改造提升工程,在白浪河有條件的開闊、空閑地段建設口袋公園,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和城鄉居民戶外活動空間,也必將提升濰坊市的生態環境。
2.3" 綠色出行,促進低碳生活
濰坊市經濟發達,汽車保有量居于山東省前列,高耗能的交通方式比較明顯。進行綠道網的規劃建設,有利于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鼓勵居民綠色、低碳出行。白浪河綠道貫穿濰坊市的濱海區、經濟區、奎文區、濰城區、坊子區五大行政區域,且白浪河綠道全線穿行城市市政道路,連接著整個濰坊市的交通動脈。白浪河綠道改造提升工程的建設,對于提升白浪河濱水景觀帶,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意義重大。
2.4" 融和景觀,彰顯地方特色
白浪河綠道沿線串聯起奎文門舊址、風箏廣場、風箏博物館、人民公園、鳶都湖、白浪河濕地公園等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及有代表性的文化遺跡,將綠色空間資源、風景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圍合在一起,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周末休閑去處,滿足了居民需求,提高了居民的自豪感,也提升了濰坊城市品質。
3" 白浪河綠道現狀及存在問題
3.1" 綠道入口不突出
白浪河綠道入口僅僅在路邊有一塊寫有“綠道”的標志牌,“綠道”顯然是白浪河濱水景觀帶建成后的“添加項”,沒有明顯的綠道標識,更談不上景觀特色。作為“山東省最美綠道”,白浪河綠道缺乏鮮明的綠道景觀入口標志,特別是與市政道路交接的綠道入口處,綠道特色不鮮明,綠道入口未能形成鮮明的指引與景觀亮點[3]。
3.2" 地面標線不靚麗
目前綠道地面標識主要有3種:第一種為綠道標線,采用紅黃藍三色箭頭組合,每間隔15 m左右設置在行進方向綠道邊緣。第二種為綠道指示標志,采用藍白兩色,設置于綠道與各市政道路相交位置,指示綠道的行進方向。第三種為綠道標志,為自行車騎行標志,設置于綠道指示標志的附近,數量非常少。從地面標識所呈現的效果來看,總體上存在地面標線連貫性不強、色彩不夠突出,缺乏“白浪河綠道”的地面標志,無法凸顯品牌特色;各種地面標線之間缺乏關聯,系統性不強。這些問題需要進行改進提升,形成特色鮮明、美觀靚麗的地面標識系統。
3.3" 指示牌不完善
現在綠道指示牌主要有導向性標識、綠道信息條(命名、指示、解說、禁止等功能)、綠道信息塊(標注綠道里程)。但是提供導覽的方向引導、目前位置、解說、指示的綠道信息墻數量較少,僅在風箏廣場有一處關于白浪河綠道的介紹及導覽圖,中間段基本沒有,無法更便捷地給游人提供有關詳細的綠道信息[3]。同時綠道或休息點靠近河邊的位置也缺乏足夠的警示標識,鑒于所有的指示牌外觀較好,建議在保留現有的標識基礎上增加缺少的標識。
3.4" 驛站設施不完備
目前,白浪河綠道城區段共有兩處一級驛站,分別位于風箏廣場與下游橡膠壩,座椅、果皮箱、售賣點等休息設施老化、破舊、缺失。根據《山東省綠道建設指引》,綠道所必須的二級驛站、三級驛站[3]可根據現狀適當增加。
3.5" 綠化景觀不佳
白浪河濱水景觀帶建設十幾年,中間經歷了濰坊增綠翻倍的特殊時期,在原建綠化景觀的基礎上,2008—2010年增加的綠量,使白浪河喬灌木成倍增加,植物茂密,濱水一側已難以看見水面。而今綠道兩側綠化已老化,局部節點喬木已死亡,亟待提升白浪河綠道兩側綠化景觀。
4" 規劃理念
激發水岸活力、提升綠道品質、引領智慧生活。結合綠道的現實情況,融入全新的設計理念,把綠色、靚麗、科技、智能融入到整個規劃設計中,從細微之處提升白浪河綠道的品質,坐實“最美綠道”名牌[3],打造“山東省最美的智慧綠道”,帶給城市居民智慧時尚的全新生活方式
5" 建設內容
5.1" 綠道入口節點
濰坊市白浪河綠道出入口景觀,主要包括民主街西北角綠道入口、玄武街東北角綠道入口、臥龍街東北角綠道入口、東風街西南角綠道入口、寶通街西南側綠道入口,對這些入口的標志雕塑、綠化、照明進行全面提升(見圖2)。
綠道入口標志雕塑,采用景觀流線墻體、拱門、立面景觀柱等形式,以“綠色”為底色,標有白色“白浪河綠道”字樣,獨特、靚麗、醒目,給人以鮮明的視覺沖擊力。雕塑以“健康運動”為主題,以“紅、黃、藍、綠、白”五色自行車騎行雕塑為載體,充分體現白浪河綠道健康運動、輕松閑適、共享生活的建設宗旨。
綠道入口雕塑均由專業雕塑設計師創作,由專業雕塑設計公司根據其平面、立面尺寸、現場立地條件等因素進行加工和現場施工,從創作、制作、施工各個環節充分體現入口雕塑的創意,彰顯鮮明的濰坊地方特色。
在材質選擇方面,考慮其耐久性,外露面均采用304不銹鋼鍍鋅板,烤漆飾面,內部支撐結構均采用鍍鋅不銹鋼方管,確保雕塑立地環境的可持續性。考慮入口標志雕塑的夜晚效果,有穿孔板的雕塑在內部設計燈光,雕塑立面有文字及標志圖案的立體塊均設計燈帶,在雕塑前側設計投光燈,保障夜間亮化達到標識最佳和優美的景觀效果。
5.2" 綠道地面彩化
濰坊市白浪河綠道地面彩化主要是對綠道入口地面彩化、綠道標線和綠道交叉口地面箭頭彩化、騎行地面彩化、自行車停放處地面彩化,通過彩化進行全面提升。
綠道地面彩化材料選擇3 mm厚的水性聚合物彩色防滑薄層,不需采用熱熔標線及普通油漆材料。水性聚合物彩色防滑薄層因其材料及施工技術的專業化程度較高,都需專業公司進行施工,確保工程質量。
5.2.1" 綠道入口地面彩化
綠道在每條市政道路的入口位置實施5 m×20 m(寬×長)的地面彩化(見圖3),顏色由紅(RGB色彩:0, 154, 68)、白(RGB色彩:251, 251, 251)、藍(RGB色彩:240, 86, 84)三色組成。依次為藍色(5 m×8 m)-紅藍白紅藍色帶(5 m×4 m)-紅色(5 m×8 m)。入口為藍色區域,在其上設計綠底白字的白浪河綠道標志圖案與白色字體的“白浪河綠道”文字,凸顯白浪河綠道印象。
白浪河綠道標志圖案,根據白浪河河道形態和白浪河綠道形態構思,意為中國傳統毛筆字“白”,經過藝術升華而成,統一以“綠色”為底色,“白”字為白色,創作出白浪河綠道獨特的標志圖案。這一鮮明的標志圖案作為白浪河綠道地面彩化、設施標志的印記,發揮了白浪河綠道的品牌效應,傳承著濰坊的城市魅力。
5.2.2" 綠道標線彩化
綠道全段除入口地面彩化段以外的區段,均施以連續的綠道標線(見圖4),位置為綠道近河側(東岸畫在綠道西側,西岸畫在綠道東側)。標線同樣采用紅(RGB色彩:0, 154, 68)、白(RGB色彩:251, 251, 251)、藍(RGB色 彩:240, 86, 84)三色組成,依次為藍色-紅色-白色-藍色-紅色5條色帶,綠道標線靠近水面,寬度為50 cm,色彩亮麗鮮明,彰顯綠色出行、健康騎行、全面建設的理念,具有鮮明的濰坊白浪河綠道特色。
在綠道通往市政道路的交叉口處,設置綠道交叉口箭頭地面彩化,色彩為藍色(RGB色彩:240, 86, 84)為底色、白色(RGB色彩:251, 251, 251)為箭頭顏色,為騎行者指引方向,也指引著白浪河綠道的提升,白浪河景區的發展和濰坊人民的幸福生活。
5.2.3" 自行車騎行地面彩化
白浪河綠道全段繪有騎行人地面彩化,每間隔100 m,施畫一個騎行人地面彩化圖案,紅色人體、藍色自行車輪廓共同組成騎行人圖案,線條簡單,寓意深刻,給騎行車留下深刻印記,也成為白浪河綠道的重要標志。
自行車停放處地面彩化,在沿線休息點有條件的區域施畫。色彩為藍色(RGB色彩:240, 86, 84)為底色、“自行車停放處”文字為白色(RGB色彩:251, 251, 251),白浪河綠道標識印記在“自行車停放處”前面,成為濰坊白浪河綠道自行車停放處的顯著特點。
5.3" 綠道標識
綠道標識主要指綠道指示牌、綠道提示牌兩類。
綠道指示牌包含“當心落水”安全警示牌、“休息點”指示牌、“雙槐園”等景點指示牌及部分補充完善的指示牌;綠道提示牌的內容為“水深危險 請勿靠近”與“花草無語 請您呵護”兩種。
5.3.1" 綠道指示牌
白浪河綠道指示牌以白浪河水體、綠化、河道特點來設計綠道指示牌的尺寸、材質和圖樣等(見圖5),具有鮮明的白浪河綠道特色。白浪河綠道指示牌箱體尺寸統一為2 250 cm×300 cm×166 cm,箱體材質為2 m厚奧氏體不銹鋼,型號為SUS304L,面板材質為8 mm厚戶外專用亞克力板,面板采用防紫外線絲印。綠色背景,白色圖案或文字,主色為綠色(C80 M0 Y100 K0),文字為白色(C0 M0 Y0 K0)。綠道指示牌箱體尺寸分為兩種,其中“休息點”指示牌和景點指示牌在高度2 250 cm的上部分850 cm范圍內,設計有白色自行車騎行標識和休息點(或景點)名稱字樣,下部分1 400 cm為純綠色底色;安全警示牌則在2 250 cm的上部分1 500 cm范圍內劃分為“綠底白色自行車騎行標識—黑底白色,“i”標志—綠底白字“當心落水”“請勿游泳”等字樣警示標語,下部分1 000 cm為純綠色底色。綠道指示牌標識鮮明、圖樣簡潔、字樣簡明,是白浪河綠道的又一道靚麗景觀。
5.3.2" 綠道提示牌
白浪河綠道提示牌材質、圖案標識與指示牌一致,尺寸為750 cm×75 cm×75 cm的長形立柱,上部為500 cm×300 cm×30 cm長形刻有“花木共賞,人人呵護”等提示字樣。
指示牌和提示牌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是騎行者、步行者前進的指引,是游客不同環境空間游覽的指南針,通過圖案、符號、色彩、文字的表達,給人以自然的聯想,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
5.4" 智慧設施
智慧設施包含智能AI導覽一體機6座、AR互動一體機(太極主題)1座。 兩種智慧設施按照設計的功能要求及設備參數選擇高端的產品,實現語音交互、點擊交互、手勢互動。
智慧設施硬件—戶外一體機(帶服務器,含語音交互、觸摸交互等功能);軟件—綠道全段二維地圖導覽系統軟件,園區景點圖文科普軟件(智能語音定制綠道地圖、服務設施位置信息,用戶問路后可自行規劃最近路線,支持點擊和語音交互兩種方式進行園區重要景觀節點查詢及語音解說,并可全屏展示)。默認AI語音導覽機器人實現AI虛擬機器人語音交互效果。
定制AR互動一體機--太極主題游戲程序,可以實現游戲互動、游戲闖關。會員注冊:用戶可進行會員注冊加入社群;人臉識別:通過人臉檢測、人臉識別分辨用戶;社群分享:注冊后通過掃碼分享成績;交互方式:動作交互、手勢交互,支持多人教學,多人互動。
白浪河綠道改造提升工程中增加的智慧設施,是濰坊市第一次在綠道規劃建設中采用,增加的智能設施為濰坊市打造出一條“智能+”綠道,開啟了大眾智慧休閑生活。
5.5" 綠道沿線驛站提升
根據《山東省綠道建設指引》中城鎮綠道所必具備的一級驛站、二級驛站[3]、三級驛站標準,增設娛樂休憩、文化休閑、綠色健康、科普教育等活動或休息設施。驛站建設設置標準見表1。
白浪河綠道改造提升工程,對原有綠道驛站進行全面提升,增設成品座椅或特色座椅,有條件區域畫設自行車停車處,在樂川街南側西岸楊樹林,結合現狀增設休息點等休閑娛樂設施和空間。
白浪河綠道驛站沿綠道每隔3~4 km布置一處三級驛站,每隔6~8 km布置一處二級驛站,隔約15 km布置一處一級驛站,為騎行、慢跑者等提供各類服務場所,也是綠道配套服務設施的集中設置區,是綠道服務的主要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驛站更是順應新時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成為傳播生態文明思想,培育與展現社會文明,體驗綠色生活方式,享受身邊綠色福祉的共享空間。同時,驛站也是不斷提升人們愛綠、護綠意識,增進人們之間交流互助關系的戶外客廳。
6" 小結
為了重現山水秀美的濰坊,濰坊市將生態環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大了綠化力度,擴大水域面積,實施生態修復,建設濱河綠道,提出了健康綠道低碳生活的倡議。
濰坊市綠色空間資源豐富,截至2022年底,城市建成區內口袋公園建設數量突破1 000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城市”,特別是沿浞河、白浪河、虞河、張面河等濱河景觀帶,口袋公園建設數量占整個城市口袋公園數量的30%以上。但是整合利用程度不夠,不少綠地公園還是單純發揮景觀功能。白浪河綠道提升改造工程的規劃建設,能夠將居民的休閑游憩需求與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讓綠道建設不僅能取得生態環境效益,更能取得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閆晉波.“山水城市”理念與當前城市建設實踐案例芻議[J].城市發展研究, 2020, 27(10):1-5, 13.
[2] 侯波.京津冀城市群綠道系統規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8.
[3] 劉東.濰坊市白浪河生態旅游帶開發戰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1.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3-07-31
作者簡介:隋藝(1975—),本科,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設計與園林工程建設。E-mail:tsk853506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