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大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互聯網,體育鍛煉的時間被占用。經過多年的體質測試實踐以及對多年體質測試數據進行縱向對比,大學生體質情況不容樂觀,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何增強大學生體質,培養高校學生的體育興趣,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成為各高校體育決策部門普遍重視的關鍵話題。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方法,以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了解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情況、阻礙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原因、大學生體育意識情況等方面,探索高職院校在提升學生體質以及體育品牌建設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也對高職院校學生科學健身和制定運動計劃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 體育鍛煉? 體育行為? 運動習慣
中圖分類號:G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4-019-3-JF
1、研究目的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身體健康質量水平。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對大學生進入社會后堅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培育體育消費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非常重視國民素質的提升和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發展。1995年6月20日由國務院發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提到:“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與習慣。”2002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到高職院校學生的運動參與目標是:“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能獨立制定適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運動處方;具有較高的體育文化素養和觀賞水平。”另外,為了對學生體質進行監督和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國家每年都會進行體質測試,并且有些學校實現了體質測試成績與畢業、評優評先甚至就業相結合的方法,引導督促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本次研究通過了解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情況以及體育意識情況,了解學生在體育鍛煉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了解高職院校就提升學生體質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學生的體育興趣情況,了解高職院校學生課外體育興趣情況等,對于高職院校有的放矢的制定高職院校體育培養計劃,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和體育鍛煉情況,為國家了解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情況,對于大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和制定科學的鍛煉計劃具有重要的意義。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和習慣情況,并以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隨機抽取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學生300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文查閱了有關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和習慣有關的文獻資料和著作,并對這些資料進行總結,得出了具有應用價值的諸多資料并用于本文的研究。
(2)問卷調查法。
圍繞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與習慣這個主題,以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進行研究,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對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96份,有效問卷289份,有效率為99.3%。問卷采用重復發放的方式進行信度檢驗,重復發放的30份問卷積差相關系數為r=0.87,說明問卷設計具有一定的信度。另外,問卷由7位專家進行效度檢驗,問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訪談法。
隨機對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和個別體育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學生的體育態度以及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與行為情況,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資料。
(4)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5.0以及Excel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和研究結果進行整理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相關概念的界定
(1)體育鍛煉行為。
體育行為,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為滿足某種體育需要而進行的活動。體育鍛煉行為是指人們在內因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下,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閑暇時間、采用體育手段和方法,為謀求身心健康或達到其他某種目的而進行的身體活動。
(2)體育鍛煉習慣。
體育鍛煉習慣是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個體的一種需要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其具體判別指標為:每個人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或3次以上,30min或以上為有體育鍛煉習慣,反之則為無體育鍛煉習慣。
3.2、高職院校學生人口統計學基本特征分析
經過對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進行隨機抽樣,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289份問卷中,男生占152份,約占52.6%,女生占137份,占47.4%。由于大三很多學生處于在外實習階段,所以調查的學生基本上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并且分布合理,符合人口統計學的基本要求。并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其體育鍛煉行為或習慣問題。
3.3、大學生體育健身意識和鍛煉行為的情況調查與分析
經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健康狀況良好的有163位,占56.4%,健康狀況一般的有124位,占42.9%,不健康的有2位,約占0.7%。另外,對調查對象的課余時間分配問題和影響健康的原因進行調查。經過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健康的因素,前三名依次為網絡等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遺傳以及運動過少等因素,分別占72.0%、69.6%、68.5%;另外,調查了學生課余時間的分配問題,依次是用于交際游玩、用于學習、用于運動、用于兼職等,分別占70.6%、30.8%、30.8%、30.1%。經過對數據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和健康,網絡游戲、手機等占用了大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減少了大學生去健身和運動的時間,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對于健康的影響,除了遺傳等先天性因素的影響,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著運動過少的問題,也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從歷年的高職院校學生體質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是很理想,其突出的原因就是運動量過少的問題。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甚至出臺體質測試成績和畢業就業相結合,但是依舊難以把學生從宿舍拉到運動場上。良好的運動習慣的養成和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對于提升學生體質和國民素質以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息息相關。
3.4、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和動機情況分析
經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和動機情況進行分析,發現高職院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動機依次是提高健康水平增強體質、提高體育成績或者體側成績、減肥塑身、興趣愛好、結交朋友等方面。但是經過對高職院校學生體育興趣的調查發現44.6%的學生對體育鍛煉感興趣,有14.5%的同學非常感興趣,但是經過調查和訪談可以看出,很多大三的學生即使對體育非常感興趣,但是由于面臨著實習就業的問題和各種考證的壓力,很多學生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嚴重影響了其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另外,由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和學校對于學分的嚴格要求,使得部分學生為了學分或提高體育成績而加強體育運動。另外,經過訪談和多年的體育教學經驗,可以看出,大一新生由于對新的學校的新奇度和對美好的大學生活的向往,所以體育參與度比較高,遠遠高于大二、大三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3.5、影響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習慣和進行體育鍛煉的因素情況分析
隨著對調查的深入了解,很多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經過對影響高職院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因素進行調查發現,依次是可支配時間比較少、課程開設情況影響、體育場地設施情況、沒有老師的指導、沒有社團組織等方面,前三位分別占比64.4%、57.1%、43.9%。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更加重視國民體質的提升,國民也更加重視自己的生活質量,而健康是保證生活質量的先決條件。因此,運動健康成為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方面。高職院校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的一部分,他們在走向社會后的言行舉動和生活習慣都無形當中影響了身邊的人,因此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從當前影響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因素分析,可支配時間過少,體育課程開設沒有普適性,不便于獨自訓練等問題影響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學校應該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并給予高職院校學生進行運動訓練的場地支持和一定的健身指導,從一定層面上保證高職院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軟硬件要求。另外,社會中的人們的觀念也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觀念,大學生追求健康的身體并參與體育鍛煉,是時代的必然發展和社會文明的象征,也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需求。高職院校學生應該從自身做起,嚴格自律,形成運動習慣。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對于提高我國體育消費水平,提高國民整體體育素養具有重大的意義。
4、結論和建議
4.1、結論
(1)大多數學生具有一定的健身意識,但是體育行為狀態不理想。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很多學生具有一定的健身意識,知曉體育鍛煉對于健康和增強體質的重要意義,但是就付諸實踐方面,不是很理想。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經過高考繁重的課業壓力和升學壓力后,沉迷游戲、游玩以及人際往來等是很多大學生進入高校后普遍存在的一種狀態。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并沒有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體育行為狀態不理想。
(2)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更多的是因為考核的需要,主動需求動機不足。
為了讓大學生走進運動場,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很多學校體質測試成績和畢業相結合。很多學生為了獲得體育課的學分或者是完成體質測試,被動地參與到體育中來。很多高職院校為了讓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采取各種方法與手段督促學生鍛煉,比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規定學生每天把體育鍛煉的情況,用手機運動APP截屏發到老師手機上。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形成主動訓練的習慣,運動主動需求不足。
(3)課程開設單一,難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方法與技能并運用于體育鍛煉中。
開設課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并運用科學的健身方法進行體育鍛煉是形成運動習慣并參與到體育鍛煉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就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而言,還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體育鍛煉需求。就廣州松田職業技術學院而言,體育課程開設還略顯單一,僅僅依靠公共體育課去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和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有點困難,更不要提制定正確的運動處方了。
(4)性別和身體特征的差異,男女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差異明顯。
經過調查發現,男女同學因性別和身體特征的差異,體育鍛煉情況也略顯不同,其參與的運動項目,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和強度以及體育鍛煉意識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4.2、建議
(1)運動學校媒體資源加強體育宣傳,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加強運動方法和技能的教授。
社會、學校、家庭對當今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和意識的影響非常重要,當今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運動素養的培養,一方面需要學校通過各種媒體資源和渠道宣傳體育對于身體健康和增強體質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組織學校體育教師加強體育相關知識和技能以及運動損傷防護措施的教授。課程開設可以采取俱樂部模式,一方面課程內容多樣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行學習和鍛煉;另一方面學校通過體育社團培訓、網絡授課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方法和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和習慣,更好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
(2)根據男女同學性別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和指導。
經過調查發現,男同學的體育鍛煉頻率遠遠高于女同學,而且體育項目的強度選擇上也不同于女同學。學校應該加強女性健康知識的宣傳,組織女同學參與運動強度不大,注重靈活性和技巧性的體育項目。以此來培養女同學的體育興趣和體育運動水平,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3)體育課和體質測試成績和畢業、就業結合,刺激學生進行體育鍛煉。
體育課程的學分獲得以及在校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與畢業掛鉤,強迫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否則就不能畢業獲得學位證書。經過對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進行訪談,很大一部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是因素體育課和體質測試的需要,并且運動效果良好。
(4)經常舉辦一些體育賽事,進行體育技能較量,營造體育鍛煉氛圍。
學校應該經常性地舉辦一些體育賽事或者一些小的體育競技活動,營造良好的體育競技氛圍,以此能夠激起很多學生運動的動力。可以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營造以集體得分和個人得分相結合的榮譽感和自信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通過每年一次的高職院校運動會可以看出,能夠號召很大一部分學生進行集中短期培訓,有效地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從而有利于運動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全民健身計劃綱要[S].國辦發[1995-06-20].
[2]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2002.
[3]江崇民,張彥峰,蔡睿,等.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分析[J].體育科學,2009,29(3).
[4]魏冰,李庶鴻.論體育意識[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22(1).
[5]龍志偉.現行體育課程模式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10(3).
作者簡介:陳華勝(1976-),男,漢族,廣東湛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