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社勤 李明澤


摘 要:湘西擁有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數量眾多,其生態景觀設計直接影響到村寨的發展。鑒于此,以湘西永順縣靈溪鎮少數民族村寨雙鳳村為例,針對雙鳳村中的生態景觀設計資源,采取實地走訪、交流的方式展開調研,以點帶面地掌握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景觀設計狀況,提出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景觀的設計構想,以期推動我國正在建設中的少數民族村寨生態景觀生態設計的實施。
關鍵詞:民族村寨;雙鳳村;生態景觀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景觀設計研究”(19YBA288)、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湘西民族村寨生態景觀設計研究”(202210531020)階段性成果。
根據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景觀設計研究”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湘西民族村寨生態景觀設計研究”的內容和要求,該基金項目組成員于2019—2023年對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行了實地調研,重點針對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景觀設計資源進行實地考察,包括地理環境、自然環境、文化特性、人文景觀等,從湘西特色村寨的選址布局、空間結構、建筑形式、文化內涵等方面收集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景觀設計資源的資料。在調研過程中,對湘西特色村寨的景觀發展變遷、應用現狀、維護情況等進行研究和觀察,并就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思考,為后期項目的研究奠定基礎。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及
雙鳳村的基本情況
2014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的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共有340個村寨,其中湖南省的特色村寨27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色村寨10個;2017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的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共有717個村寨,其中湖南省的特色村寨31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特色村寨8個;2019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的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共有595個村寨,其中湖南省29個村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個村寨被命名掛牌。截止到2019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經國家民委正式命名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共計38個,分布在湘西7個縣城和吉首市下的各個鄉鎮。
雙鳳,自李唐時期建村,歷兩百余代,兩千多年。雙鳳村原名雙棲,用土家語來理解就是“兩只鳳凰”,因村子的北面和西面兩座山峰的形狀像鳳凰的頭而得名。雙鳳村位于永順縣靈溪鎮境內,離永順縣城15公里,海拔678米。當地人為了適應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將村寨選址在永順縣城西南方向近700米的九龍山之巔的一處凹地,真正體現了土家族村寨所居之地必擇高峻的居住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刀耕火種被時代所廢棄,農耕生產也逐漸由山頂遷移至山下,許多土家族村寨也由高山之地遷至山下,但雙鳳村這個土家族老寨依然保留了下來,成為古老的傳統土家族村寨高山居住的代表之一。雙鳳村地處偏僻,自然生態保護得也較好,四周古樹參天,生長著成片的原始次生林。
二、湘西永順縣靈溪鎮雙鳳村生態景觀設計資源
(一)雙鳳村生態景觀設計的自然資源
雙鳳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該地土壤肥沃,土質疏松,呈弱酸性,適宜植物生長發育。同時,雙鳳村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有南方村落特有的高濕度與多霧氣的特點。全村的土地面積約6 400畝(1畝約666.67平方米),森林面積5 700余畝,茶葉地約350畝。耕地類型分為旱地與水田,其中水田約160畝,旱地約26畝。雙風村位于群山之中,各類動植物等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有以各類生態林、經濟林、用材林為主的植物資源與動物資源,主要分為林樹、藥用植物、菌類、花卉、魚類、鳥類、蛇類與哺乳類等多種生物類群。針葉林是雙鳳村的主要植被類型,其次是混交林。這些森林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具有獨特的生態特征。據估計,雙鳳村的森林中有許多超過300年樹齡的古樹,這些古樹種類繁多,如櫸樹、楠木、楓香、松、柏等,這些都是雙鳳村進行生態景觀設計時可利用的優質自然資源。
(二)雙鳳村生態景觀設計的文化資源
生態景觀設計中的文化要素也非常重要。在對雙鳳村的針對性調研中,發現雙鳳村的文化資源主要表現在民族文化、習俗文化、建筑文化三個方面。雙鳳村擁有很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習俗文化,如茅古斯舞、擺手舞、打溜子等,在這里仍然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此外,土家族敬酒歌、迎賓歌、山歌等都是雙鳳村的重要習俗文化。建筑文化主要體現在雙鳳村的吊腳樓上,目前雙鳳村共有38個吊腳樓,幾乎都是巨大的青瓦木屋——四排三間、五柱四棋。村內建筑全部為木質結構,多為轉角木樓。木樓沿小溪兩側選地而建,多為四排三間、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同時,雙鳳村保留著諸多建筑文化遺跡和實物,如土家族文化特征明顯的擺手堂、土家祠堂、九蓉庵、八字門、五谷祠、接龍橋等。這些文化所形成的設計資源為生態景觀設計注入了新的文化要素,可提高在地性民族村寨生態景觀的文化意態。
三、雙鳳村生態景觀設計相關分析
(一)設計優勢和劣勢
雙鳳村生態景觀設計具有以下優勢:一是當地政府有意將雙鳳村打造成“土家族第一村”的文化品牌,并將雙鳳村建設納入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二是雙鳳村位于九龍山之巔,自然資源豐富,同時具有濃厚的土家族文化底蘊,保留了許多土家族民族文化資源,這些資源都可以用于當地生態景觀設計。
雙鳳村生態景觀設計具有以下劣勢:一是空間問題。雙鳳村位于群山之中,環境較閉塞,與外部的交流不便;地形復雜,村中的路以小路階梯為主,缺少標志物;民居院落分布碎片化,建筑與景觀缺少融合,部分傳統建筑缺少維護,且大部分新建建筑完全放棄了傳統風格,使村內的建筑風貌產生了割裂感。二是文化問題。村民對村寨文化資源的開發意識不高,部分文化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逐步走向消亡,村落正逐漸失去其文化屬性。三是產業問題。受當地環境的影響,雙鳳村以傳統產業為主,發展模式單一,且受環境影響較大,缺少主導產業。由于近些年村內勞動力不斷外輸,村落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加上村內的就業環境較差,也難以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設計原則
首先,保持雙鳳村原有景觀的文化底蘊,適當地對現有景觀元素進行修繕、重建,合理設計安排新的生態景觀,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傳統產業與旅游經濟相結合的理念。其次,對雙鳳村原有的文化進行挖掘應用,提高景觀空間的利用率,發掘有潛力的文化元素,就地取材,對當地的資源進行整合處理,并以生態為核心、以當地文化為導向、以生態景觀設計為手段,構建有雙鳳村當地特色的生態景觀。
四、雙鳳村中心水池生態景觀設計構想
(一)場地現狀
雙鳳村中心水池屬于村內的公共活動區域中心,是雙鳳村最主要的水體之一,也是進入雙鳳村必見的重要生態景觀節點。目前,水池處于閑置狀態,水體及周邊的環境情況不是很理想,沒有人進行管理和美化,周邊也沒有合適的景觀與之呼應。通過實地考察和分析,發現其所處位置很適合作為該村寨的特色生態景觀區域。對此空間進行設計,可以提高村民生活的環境質量,豐富其文化生活(圖1)。
(二)設計構想
雙鳳村中心水池是村內主要的水景區域,也是村民日常活動的重要公共空間。在本次設計中,針對該處生態資源豐富的閑置區域,提出以下設計構想。首先,將該水池同人們的生活、自然生態結合起來。水體不僅可作為村內的觀賞景觀,而且可以吸引人們與之進行互動交流。此外,打破水面的平靜,用活水調動周邊的活躍氛圍,減弱空間的固化印象,使公共區域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打破人為活動與自然的邊界感,在考慮合理性、安全性、舒適性、生態性的同時,體現出人文關懷。其次,設置下沉式卡座,人們可經一段緩坡進入其中。以混凝土材質為基礎搭好框架,在卡座底部鋪設戶外防腐木地板,卡座外側使用鋼化玻璃做隔斷,以防水花濺入,并鋪設燈光管線,營造簡約現代的夜景效果。最后,設置休息亭。亭子的結構以金屬為主,同時采用回收的木材與黑瓦進行裝飾。為保留場地的原有樹木,可圍繞該樹木安裝弧形座椅,并打通旁邊休息亭的頂棚,讓樹木舒枝展葉,既能體現生態性又能提升景觀活力。
(三)設計效果
通過現場勘察并結合生態主題,進行了設計構想,對原有的水池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從東南側道路看向此區域中心部分,所見到的場景效果如圖2所示。這是在原有水池的基礎上,新設置了下沉式卡座,并在周邊設置了休息亭與座椅。在此圖中展示了各部分構筑物與周邊建筑在立體空間中的位置關系,同時搭配了植物景觀,筆者以手繪的方法展現出設計的效果。在該設計中,下沉式卡座經一段緩坡向岸邊過渡,使人們能夠走進其中休閑娛樂,打破了路面與水面的邊界,使人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感受水、親近水,感受自然萬象的生命力。水體及其周邊布設的景觀植物也為這片空間帶來了更多活力,岸邊設置的休息亭為一側的樹木提供了自由生長的空間,與圍繞樹木設置的圓形卡座一起創造了一個陰涼舒適的休息環境。
五、結語
我國特色少數民族村寨在生態景觀設計發展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民族村寨生態景觀設計面臨很多問題。據實地觀察和走訪所收集的資料可知,在民族村寨生態景觀設計中,應遵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以完善村寨生態環境為景觀設計前提,以遵循村寨物種多樣化為生態景觀設計原則,以村寨自然資源為生態景觀設計基礎,以村寨文化資源為生態景觀設計核心,進行設計構想,從而有效改善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居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
以湘西永順縣靈溪鎮雙鳳村為例,從村寨獨有的特色文化和產業出發,在保證不破壞原有的村容村貌的情況下,進行個性化生態與文化為一體的景觀節點塑造,完善基礎景觀設施,讓村民感受到村寨文化特色,樹立村寨文化自信,調動村民進行村寨生態景觀建設的積極性。將湘西人文資源、自然資源、民俗資源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態景觀設計進行整合,構建湘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景觀的文化品牌,從而在村寨的建設發展中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者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郭丹.關于湖南雙鳳村的認識與保護現狀的思考[J].南方文物,2018(4):280-284.
[2]陸衛云,金曉玲,胡希軍.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觀保護初探:以雙鳳村為例[J].綠色科技,2017(5):135-138.
作者簡介:
龍社勤,碩士,吉首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與景觀設計。
李明澤,吉首大學美術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