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市的密集性開發,在建筑肌理中出現大量中小型尺度街區空間。這些街區空間雖然沒有大型公共空間所帶來的體驗豐富,但作為城市生活系統重要的毛細組成部分,也在居民戶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空間角色,為未來的城市活力創造了不可估量的價值。然而,因為空間體量不大,這些街區空間大多以通行高效且同質化嚴重的形象落地,所以很難滿足居民對生活品質和鄰里情感的需要。以寧波姚江新城的江匯城街區廣場為例,闡述其設計實踐與營造過程,思考并總結如何利用4 000平方米的街區空間,構建溫馨、多元、個性、高品質的鄰里生活空間,同時成為提升寧波姚江新城活力的形象名片。
關鍵詞: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街區空間
寧波姚江新城是寧波重要的邁向現代化的新區板塊。江匯城街區廣場位于姚江新城南區,依托五江口社區衛生服務站,成為該區內的重要鄰里集散與生活空間,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進行景觀設計,服務著周邊有著高審美和高生活訴求的社區居民、衛生服務站的醫護人員和病人,是重要且典型的中小型公共空間。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在與業主、專業團隊的緊密協作中,通過不斷探索與嘗試,最終營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空間。在對待地域文脈上,更是用現代的語匯、創新的方式突出文化特色。
一、項目背景與解讀
(一)項目區位地段
美國城市規劃專家簡·雅各布斯認為,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活動空間。江匯城街區廣場是姚江新城望春街道五江口社區衛生服務站外側公共空間,位于五江灣片區新星路與望童北路交叉口,場地周邊地塊以居住社區為主,北側緊鄰社區菜市場,是重要的社區鄰里生活樞紐。
(二)項目空間條件
該項目空間以社區衛生服務站為依托,由建筑內庭、北廣場、外側街道組成,景觀面積約4 000平方米。該廣場既需要為衛生服務站提供清晰、便捷的通行條件,為社區居民提供舒適的就醫環境,同時要作為社區開放空間,承載周邊鄰里豐富的生活需求。
(三)項目地域文化
地如其名,江匯城街區所屬的五江灣片區是五條寬窄不一的河流匯聚之處,距余姚江僅900米。“江匯孕育生命”是根植這里的一種情感記憶。本項目還需要傳承當地的文脈基因,打造標地,激活整個片區。
(四)項目設計難點
項目設計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在4 000平方米的場地中整合衛生服務站、社區活動空間等多種空間功能,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有序的景觀空間。北廣場、內庭、街道等區域也需要被合理連通,使之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此外,設計還需要關注如何在小尺度的空間內體現地域文脈,使之成為當地的標志。
二、設計方案過程及思考
(一)項目總體設計
首先,不是簡單地將項目區域定義為街道,或是衛生服務站的外圍綠化,而是將其定為五江灣片區重要的社區鄰里戶外客廳,同時亦是五江灣重要的文脈地標之一。
其次,在空間秩序上,外部空間的序列組織對空間的結構以及布局的整體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全區景觀的系統結構組織是設計的重要環節。項目空間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平均40米,場地被分隔為北廣場、街景、中庭,彼此聯系性不強。為了空間不被碎片化處理,在平面布局上,使用一種簡潔有力的秩序語言,串聯所有的空間,讓空間和建筑之間流動、滲透,形成一個完整的總體秩序。
最后,在表達語匯上,從五江灣水文化中挖掘靈感,將“水的波濤”用一種極富流動性和生命力的形式語言,體現在細節設計上,在有限的空間中傳遞水文化。
(二)北廣場設計營造
北廣場面積只有1 000平方米,是衛生服務站及社區菜市場入口前的集散區。北廣場鋪裝采用花崗巖,配上12棵枝形舒展、分支點高達2.5米、樹形優美的櫸樹。林下空間最大限度地提供通行、駐足和生活可使用空間面積。
在廣場入口,也就是衛生服務站入口,設計了一處互動水景——水盤。水盤配以跳泉和扇形出水,創造靈動之美(圖1)。當戶外空間的質量不理想時,就只能發生必要性活動。空間品質反映了城市空間各組成要素對城市人群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需要實現對人群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的雙重滿足。因此,舒適、高品質的空間氛圍,合理的空間尺度,以及有特色、有趣味的互動元素,是讓廣場成為承載全區豐富生活的關鍵設計要素。直徑6米的水盤作為門戶形象,既可以將人流引入衛生服務站,也可以作為空間中的核心焦點和標志。水盤既是水景,也是入口雕塑,更是城市家具,在夏天可以帶來清涼。
櫸樹林下設置了三處白色圓盤坐凳(圖2),增加廣場的休憩場所,坐凳以圓形取意團圓。圓形沒有尖銳的角,安全且舒適。坐凳用白色大理石打造,有著如月一樣的紋理,通過燈帶和射燈的裝飾,在夜晚更加具有藝術感。水盤和林下坐凳圍合出“看與被看”的入口舞臺,承載居民豐富的生活和文化記憶。
(三)東側街景設計營造
瓜子黃楊形成的綠植波浪(圖3),從南至北,在場地的東側延伸開來,以表現江水涌動的氣勢與生機。同時,綠植波浪間種植有36棵同規格櫸樹,喬灌結合,形成錯落的景致。綠色的波浪圍合出前往衛生服務站的通行路徑。綠植帶來的活力吸引著周邊的社區居民進入,形成一條充滿活力的綠色通道。
(四)中庭景設計營造
衛生服務站中庭的主要作用是采光、通風、溝通室內外。整個中庭尺度狹長,面寬6米,進深26米,有一定的擁擠感,加上建筑立面窗戶復雜,看起來會顯得雜亂。
對中庭的設計,既要讓空間感更為舒適,又要保證中庭的采光、通風。首先,為化解建筑立面的尺度壓迫,和業主一起協商后,取消了建筑的部分墻體,將中庭和外部空間在視線上連通,讓空間更加通透,減少狹窄尺度的壓迫感。此外,在空間的基底語言上,將鋪裝和綠植以一種“流動”的動勢鋪砌和種植,使其整體看上去就像是從中庭外部“流淌”至中庭,再由建筑取消的墻體處“流出”。在中心鋪裝處降下一處緩坡,形成一隅小水池,讓空間更加靈動,打破四方空間的呆板感(圖4)。
水中沒有養魚,因為這里有地庫的抬升板,所以覆土空間有限,不好做到養魚的深度。此外,對于衛生服務站來說,魚池的維護也相對較為麻煩。因此,水中設置了一些“似魚非魚”的抽象整石雕塑,像魚游于水中一樣,讓中庭更顯生機。池底設置了幾處漣漪制造器,為水帶來些動態的漣漪變化。漣漪制造器升降作業時會產生一種仿佛魚藏池底,偶爾吐氣的趣味感。植物上選擇大株的老紫薇,形成視覺中心,然后配上一株雞爪槭,豐富中庭景觀色彩。
三、營造工藝
在項目落地過程中,由于涉及多專業知識,工程成本有限以及景觀內容豐富,需要各方面不斷進行溝通,不斷調整方案,從而保證項目根據設計意圖準確落地。在施工的重要階段,各部門緊密配合,與業主、監理以及市政和施工多單位協作,及時反饋施工問題,調整設計,以保證項目實現最佳效果。
(一)綠植波浪
看似簡單的綠植波浪,實際上需要精心營造。經過和施工方反復討論,決定小樣先行,進行這種新種植手法落地前的試驗。于是,在施工現場外的一處空地做了種植探索。首先,嘗試在不堆地形的情況下,在波峰處用“大綠球”,在波谷處用“小綠球”,再做造型修剪。這樣的波形并不順直,綠球也有色差。幾經研究,最終選擇先用土堆出整體的波浪地形,然后大密度滿植瓜子黃楊,再對造型進行修剪,最終達成設計期望的效果。綠植波浪成為一種新穎的綠植景觀營建手法被諸多項目借鑒使用。
為了保證綠植波浪視覺效果的純粹性,種在灌木間的櫸樹土球必須隱藏不露土。但由于最窄的波浪綠植寬度僅為1.5米,而土球本身直徑就為1.5米,因此土球的隱藏面臨很大的挑戰。通過施工方的反復嘗試,最終選擇了土球為泥球的櫸樹田苗,將灌木種植在泥球之上,并嚴格控制角度,向內側倒伏種植灌木,保證了櫸樹土球不露土。
(二)水盤和圓盤坐凳
水盤主要由不銹鋼、大理石和噴涌設備組成,整體圓潤且富有細節變化。景觀營建過程中,和雕塑制作單位緊密配合,先進行小樣制作,確認后再投入生產。水盤直徑6米,為了方便運輸,外圈的金屬不銹鋼部分分成兩半運輸,再于現場打磨焊接,實現金屬的無縫連接。圓盤坐凳內部為磚砌結構,外部的白色大理石部分結合金屬構件固定于表面。坐凳上方圓形大理石面為異形定制加工,現場安裝后修補仿石材膠,實現整石的視覺效果。
水盤的所有出水裝置隱藏在金屬和大理石銜接處的細節凹縫中,讓整個形態更為美觀,且沒有安全風險。進行出水形態功率測試后,不同的噴頭通過參數化控制,可以有不同的出水效果。此外,水流擊打在大理石表面,又會重新流回到凹槽內的水系統中,做到水的循環利用。凹縫內部設計有隱藏燈帶,在夜晚會產生不錯的光影效果。
水盤和圓盤的座面都有舒適的4%左右的微坡設計,讓外形看上去優雅的同時解決了表面積水的問題。水盤和圓盤坐凳的下方鋪裝設計了10°內凹的“托盤”,為人帶來舒適的搭腳空間。另外,這里也是北廣場排水功能的匯聚地之一。為了美觀,設計隱藏式排水設施。
四、結語
以寧波江匯城街區的景觀設計實踐為例,進行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尺度街區廣場景觀設計的思考與總結。在設計過程中,需通過與業主溝通、多單位協作,推進項目順利高效地開展。作為該項目主要設計師,筆者從前期概念方案制定到圖紙深化,再到擴初、施工,全程參與,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有收獲的同時也有遺憾,接下來會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自身的設計能力與工程管理能力,在之后設計營建更多富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質景觀空間,堅持與時俱進,常做常新。寧波江匯城街區建好后成為周邊鄰里納涼、交往、聚會的場所,也是衛生服務站周邊具有生命活力的公共空間,是整個五江灣片區最具標志性的一個街區。
參考文獻:
[1]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唐譯,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
[2]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周進,黃建中.城市公共空間品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建筑師,2003(3):52-56.
[6]郎嵬,李郇,陳婷婷.從社會因素角度評估香港城市更新模式的可持續性[J].國際城市規劃,2018(6):63-67.
作者簡介:
喬方,碩士,上海深圳奧雅園林設計有限公司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