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強國,鐵路先行。鐵路是國家戰略性、先導性、關鍵性重大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大動脈、重大民生工程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骨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廣義的軌道交通,一般可以分為國家鐵路系統、城際軌道交通、城市軌道交通三大類。2023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城軌交通建設投資金額分別達到7645億元、5214億元,合計1.29萬億元。從投資占比來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額每年約占政府基建投資總額的35%,是基建托底經濟的重要抓手。
軌道交通產業鏈上游涵蓋裝備設計和原材料;中游為軌交裝備及零部件,涵蓋機車車輛、工程及養路機械、通信信號、牽引供電、安全保障、運營管理等各種機電裝備,其中整車和通信為軌交裝備制造核心環節;下游為軌交設備的運營與維護等增值服務。(見圖一)

第一,鐵路屬于強規劃品種,長期建設目標明確、空間充足。
2010年末、2015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目標分別為9、12萬公里,實際達到9.12、12.10萬公里,均超額完成。2020年末鐵路營業里程達14.63萬公里,雖低于“十三五”15萬公里的目標;但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79萬公里,遠高于3萬公里的目標。預計2025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16.5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5萬公里左右。
同時,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維持較高水平,近十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基本超額完成。自2014年以來,年度鐵路固定實際投資額均穩定在7500億元左右,計劃完成率高。
第二,交運市場復蘇,軌交經營主體國鐵集團經營情況改善,支撐中長期資本開支。
2020年至2022年期間,由于受疫情影響,國內客運量大幅下滑,貨運量也有小幅度降低,國鐵集團虧損嚴重。隨著2023年以來國內鐵路客運量及貨運發送量恢復性增長,國鐵集團的營收及利潤水平也將有大幅度的改善,帶動鐵路投資增加。2023年前三季度,國鐵集團實現收入9080.5億元,同比增長16.1%,歸母凈利潤121.09億元,同比大幅扭虧,經營狀況持續向好。(見圖二、圖三)
另一方面,隨著低票價的普鐵綠皮車逐漸被動車和高鐵取代,鐵路的平均票價提升。2023年4月推出浮動票價制度后,在客流量較大的東部沿海地區,國鐵集團通過用提升高鐵票價,來取得更高的車票收入,以增強自身盈利能力;在客流量一直處于低谷的中西部地區,國鐵集團推出票價折扣優惠,吸引更多客流量,從而解決高鐵在發達和偏遠地區兩級分化的難題。
第三,維修維保及設備更新成為新增長點。
近年來,客運需求逐步提高,鐵路運力相應提升,運輸頻次和密度相應提高,動車組高級檢修數量逐漸提升,并且定期檢修需求量的上升趨勢仍將持續,因此鐵路維保市場快速增長。


2024年初,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 年增長25% 以上,對應目標CAGR 約為5.7%。但從2021、2022年數據來看,鐵路運輸業設備工器具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1.3%、-18.8%,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為此,國家鐵路局提出,力爭到2027年實現老舊內燃機車基本淘汰,國家鐵路機車擁有量為2.14 萬臺,其中內燃機車0.73 萬臺,占比34.0%。預計未來更詳細設備更新政策有望逐步落地。
第四,“一帶一路”基建需求潛力巨大。
2020年,我國對外承包交通運輸類項目在總營業額中占比25.8%,是第一大類工程項目,其中,鐵路占比30.7%,是占比僅次于公路的第二大交通運輸項目。“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是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地區,2023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額、新簽合同額占比分別達到82.1%、85.9%,2023年營業額、新簽合同分別同比增長3.8%、4.5%。
從企業端來看,中國中車在2022年開始恢復較高速增長,2023年海外新簽訂單、在手訂單、國外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4.7%、14%、13.7%。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不斷加速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促進貿易往來同時帶動鐵路產業鏈發展,客運需求不斷釋放,海外軌交市場廣闊。

軌交產業鏈可以從上中下游分為裝備設計、土地建設、零配件、機電設備與系統、整車和運維等環節。從價值量占比來看,整車和通信為軌交裝備制造中最核心的部分,此外從更新維修的角度來看,裝備制造中的整車和信號系統也最為受益。
建議關注低估值高股息的軌交行業各環節龍頭:
1)整車環節:中國中車;
2)信號系統環節:中國通號、思維列控、合眾科技等;
3)車輛零配件環節:時代電氣、永貴電氣等;
4)土建施工和軌道環節:鐵建重工、中鐵工業、時代新材、鐵科軌道等。
